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园林绿化设计方式配置原则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园林绿化设计方式配置原则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园林绿化设计方式配置原则分析

摘要: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形象、提高环境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基于此,阐述了园林绿化的种植策略,重点围绕其设计方式及配置原则展开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推动园林绿化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园林绿化;绿化设计;景观配置

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促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居民对环境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1]。园林绿化则是改善自然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以何种方式形成规划方案、配置合适的植物等相关问题均是园林绿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以深圳市光明区茅洲河碧道项目作为案例,展开多方面探讨。

1园林绿化的种植策略

茅洲河碧道项目属于河道整治提升类型工程,项目原有格局为堤顶种植尾叶桉、柠檬桉等高大乔木作为外部屏障,防浪堤至箱涵路上均匀分布冠幅浑圆的细叶榕、黄槿等乔木。原有植物满足了防护功能,但制约了游人与河道的互动。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视觉空间入手,提出以下策略:

1.1创建通透空间

以“大树+地被”的综合型方式为宜,可构成具有良好通视条件的空间,提高景观在行人视野中的关注度,发挥出植物的空间审美价值。

1.2配套缀花草坡

箱涵路和堤顶路的斜坡普遍采取设置草坪的方式,可选择多年生花卉,构成具有完整性与趣味性的草坪景观。1.3完善驳岸生态滨河廊道和河流廊道所形成的交界区域将产生驳岸,因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优越性,该处植物长势旺盛。根据现场植物基底调查及分析,原生植物品种里观赏价值较高的品种有野芋、象草、芦竹、蒲苇等。设计提升过程中应该尽量保留,部分被破坏处也应当参照周边情况补植或者扩大种植范围,最终形成富有层次变化的驳岸植物景观。

2园林绿化的设计方法

2.1通过树种塑造景观

环境完整性是园林绿化设计最基本的追求目标,考虑到乡土树种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特点,宜优先配置此类植物作为背景树种,然后增加主景开花树种,构成完整的植物景观。而在植物造景工作中应顺应地势条件,重视对株径和植株高低的控制[2]。

2.2维度的融合

园林绿化设计工作中,通过二维与多维手法的应用,可协调画境与环境的关系。以植物选择为基础,通常需搭配灌木、乔木以及草木等相关植物,形成具有层次化的植物结构体系,以便给多维空间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3]。但本次设计倾向为野趣、通透的感觉,因此提出以观赏草代替灌木层,满足园林景观的多维度特性。

2.3规划绿地系统

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和发展需求,将绿地规划工作融入至园林设计中,在既有基础上扩大绿地面积。以山、水等自然元素为点缀,将城市与之有效融合。创建绿地体系,通过此方式丰富园林景观,将高品质、高标准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融合平面规划和立体设计,辅以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相关手段。

2.4绿化与硬化的融合

绿化和硬化具有密切关联,两者需具有协调性,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集多重资源于一体,创建宜人空间。不同个体对硬化和绿化的审美标准存在差异,为兼顾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植物设计阶段需遵循适中的原则,但依然需要彰显出植物的自然魅力,以便充分利用资源,并使公众对自然怀揣敬畏之心。硬化给人略显生硬的感觉,但可以在园林绿化设计中通过绿化方式加以改进,即根据硬化景观特性增添适量的绿化元素,提高景观的完整性,释放景观活力。园林绿化设计时应最大限度选择自然形态的植物,以免因人工植物配置因素过多而带来生硬感。

3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原则

3.1功能性原则

园林植物兼具改善自然环境、提高土体稳定性、丰富景观价值等多重功能。因此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需明确主次关系,实现园林植物功能最大化的目标。以项目所处河道为例,其设计要点是满足景观需求的同时兼顾河道行洪安全,在配置绿化植物时需避免种植冠幅丰满的灌木和分枝点过低的乔木。而对于道路两侧则要兼顾美化和遮阴的双重功能要求。

3.2植物种间关系的协调性原则

园林植物类型丰富,将其整合至相同环境后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现象,协调好种间关系对于提高园林植物整体生长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例如,乔木种植密度偏大时,将严重压缩植物生长空间,导致营养供给不均衡,植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更为合适的是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模式,将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具有均衡性与持续性的模式。植物种间层面需要充分关注乔木与灌木两类,例如它们各自的生长习性、生长周期等。

3.3适地适树的原则

一方面,充分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考虑植物生长对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兼顾园林景观要求,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创建具有多功能特性的园林绿化体系,提高植物与地形地貌的协调性。

3.4植物的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化进程之下,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生态园林景观将成为未来园林绿化工作的引导方向。在创建生态景观时应充分保证多样性特征,丰富植物形式和景观形式,在此基础上创建极具价值的植物景观,以适应城市发展及生态发展所需。只有在景观多样性的条件下,才能提高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塑造一幅优质的园林“山水画”。

4园林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

4.1规则式配置

按特定的几何图形栽植,控制各植株的株行距,组成具有整齐划一、形态明朗的园林景观。规则式配置方式需要与应用场景相适应,例如道路、单位门口等场景均可采取规则式配置方案。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细分配置方法:

4.1.1中心配植。取绿化区域中心点或核心区域,在该处采取独植单株或单丛的方式,此方法常被应用于公园等公共区域,在挑选植株时需发挥出中心配植秀丽、庄严的特点。

4.1.2对植。以中轴线为对称中心,在其两侧种植品种一致、树形类似的树种,常见于广场入口、道路两侧等场景中。通过对植方式的应用,在发挥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兼具配景要求,如项目栈桥主线两侧种植蓝花楹,苗木枝条舒展,在开花之际游人可近距离观赏。

4.1.3列植。按行列式种植,可根据现场空间采取合适的配置方案,如单列、双列、多列等,较常见的应用场景有广场入口。

4.2自然式配置

自然式配置对于植物的景观形态并未提出特定的要求,更加彰显自然、大方得体的特性。由于碧道项目是在现有植被基础上进行提升,因此在自然式配置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现场已有的植被。现有乔木多以等距种植,品种较单一(细叶榕、黄槿较多),且大部分位于坡面的中心位置,浓密的树冠遮挡了视线。为了达到设想中的通透效果,必然要对现状乔木作出一定程度的取舍。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3种处理方式:①如原有乔木品种单一、数量较多且间距较窄(间距为4~6m)。挑选苗木质量较高的保留,迁移部分长势较差乔木,由此形成独立组团(如图1)。②原有乔木品种单一,但间距很大(间距为10~12m),则可以在空位补植开花乔木(宫粉紫荆、紫花风铃木),通过补植的乔木增加绿量,形成不同花色组团(如图2)。③原有乔木有多个品种,常见的组合是:南洋楹+细叶榕、凤凰木+黄槿。针对这种组合,优先保留冠幅较大、树形飘逸的南洋楹和凤凰木,迁移树冠密闭的细叶榕、黄槿(如图3)。通过以上3种方式,完成对坡面景观空间的重新塑造,形成了疏林到丰富组团的变化,最终达成设想的效果(如图4)。

5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景观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为切实提高园林绿化的整体水平,需根据实际需求和项目建设环境采取合适的设计方式及配置方法,合理搭配植物,以构成生态环境效益高、审美价值丰富的园林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廉洪朋,姬园园,张海霞.绿化植物配置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11):217-218.

[2]郭玉红.植物配置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8(23):124-125.

[3]王瑾.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配置[J].现代园艺,2018(12):154.

作者:周阳 单位: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