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乐表现要素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表现要素在欣赏课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音乐表现要素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音乐表现要素一词来源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包含力度、速度、音乐、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具有音乐表现作用的要素。音乐表现要素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说,脱离了音乐表现要素的课堂教学就是无效的教学,基于理解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活动,才能抓住作品的精髓。以音乐表现要素为主线进行的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才能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关注音乐主体”“回归音乐本位”“强调音乐实践”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学会用音乐的语言体会音乐,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一、速度、力度———聆听、模仿及奥尔夫教学法的律动教学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乐曲)教学目标:“运用图谱律动,细听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主题A、变奏A1、A2及A4四个乐段,初步建立交响音乐思维。”[1]游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要求:能够在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2]。这是将音乐表现要素放在首位思考,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得以体现,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环节的“灯塔”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教学过程片段:分析第一乐段时,教师提出“重复演奏时音响力度的变化是怎样的[2]”问题。随即播放音乐,学生默唱“bang”加手势律动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感受b段音乐力度和音色重复变化为旋律增加的色彩与活力。安静聆听b段旋律,若学生没听清再放一次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除了力度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新的变化。音乐是一种聆听尤为重要的艺术,游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而声势律动伴随要素的变化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表现要素微小的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法、比较法。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速度和力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速度影响着音乐作品性格以及音乐表现形象。快的速度往往表现欢快、热闹、高兴、紧张、恐惧等情绪;慢的速度常常表现雄伟的形象以及优美、流畅、舒适、悲伤等情绪。强的力度会将作品的情绪感觉正向扩大一倍,比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增大热闹的感觉;悲伤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将悲伤的情绪予以加强,反之效果减弱。采用对比手段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效果明显。2.奥尔夫教学法———律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是吸收了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发展而来的。指一种伴有音乐伴奏的身体运动的教学法,有音乐伴奏、受音乐启发。”[3]音乐和动作相互配合,使身体富有乐感,能更有效地结合听觉感受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带动学生边律动边听音乐,感受速度与力度,逐渐让身体自然、直接地对音乐做出反应,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

二、节奏、节拍———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及指挥图示法

“节奏特指音的长短关系,节拍特指音的强弱关系,它们是音乐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表现要素。”[4]

(一)案例分析

案例:《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5]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典型的节奏和节拍特点,能够感受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通过欣赏、聆听的方式)。这段表述指向节奏、节拍,音乐表现要素表述比较具体,音乐欣赏中聆听最主要,每个教学环节从音乐的聆听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难点】感受和体验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教学过程:复听音乐片段后,描述其中典型的节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发展学生的听觉,加入教师的设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引导,逐步完成感受塔吉克民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目标。左右手配合声势动作的方法,给出数字、数节拍(7/8拍)。通过1、2、3、1、2、1、2数字的不同组合形式引出塔吉克民族音乐中的经典节奏型,根据数字的变化读出节奏,随音乐手拍感受节奏。观察乐谱,聆听音乐,感受7/8拍的强弱规律(仔细聆听感受强弱规律)。通过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说出7/8拍的特殊节拍,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就违背了音乐的听觉基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7/8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缺乏音乐兴,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感受节拍,符合音乐学科的审美规律。听完之后拍一拍,感受和体验共同进行,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力。聆听舞蹈段落两段主题音乐时感受节拍和演奏音区的变化。(按照指挥图示挥拍、聆听)有针对性的聆听、加入指挥图示挥拍感受变化了的2/2节拍,通过简单的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体验音乐要素中来。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柯达伊节奏唱名法节奏唱名法,是给音符重新命名,用tatiri等简单的唱名来表示音的长短关系。避免传统教学中da的通用名读节奏,不易区分音的长短。将四分音符读为“ta”,八分音符读为“ti”,四个十六分音符读为“tir-itiri”等。这样多次练习后,面对丰富的节奏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快速认识节奏。2.指挥图示法指挥图示感受节拍、节奏,是用音乐的专属语言辅助体验音乐。节拍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在随音乐挥指挥图示的过程中,有节拍的基本韵律在;同时加上聆听,可以把复杂的音乐理出头绪,让节奏和节拍共同出现在学生的音乐思维中,建立二元旋律概念。3.奥尔夫教学法———声势活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独特的学习方式之一,用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方式让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将身体变为一种乐器。”[6]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节奏,掌握基本节拍,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拓展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编创适合的声势动作进行展示。由于声势活动简单易操作,只要学生的活动符合节奏、节拍的特点,我们都应鼓励。

三、旋律、和声———聆听及分析综合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1]教学过程:连续提问:“①大家有没发现音乐中是否有重复演奏的乐段?②怎样重复的?③这两个乐段在重复时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④什么原因使你感觉出不一样?”(采用律动方式:对照图形谱,用手随着音乐按照图形比画)教师用逐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向音乐的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自己感受音色发生的变化。先从感性的角度谈感受,再从理性的角度找到原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音色这种表现要素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在欣赏变奏A1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外,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聆听另一旋律,并提问:如果让你为这条旋律画一组线条在原有的图形谱中,你选择画在它的上面还是它的下面?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可以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模唱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聆听法是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感受手段,不可替代。在聆听音乐前,老师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抛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表现要素,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聆听、模唱多次出现的主题旋律等。2.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顾名思义有分析、有综合,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是“综合—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学生在初次聆听音乐后,都会对音乐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那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概念。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引导,加上细细的聆听、思考、讨论以及分解研究,最终再次综合而获得音乐感受。此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通过引导、追问让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分析、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可由教师替代。

四、调式———比较及色彩联想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教学过程:钢琴演奏主题和变奏A2的对比聆听(降E音);加入低音旋律演奏。对比聆听有无降E音的感受,对比聆听加入低音旋律和声的音乐整体情绪效果。只改变音乐中的一个音,作品的情绪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认识调式调性这一音乐表现要素;仅仅改变一个音并加入低音旋律伴奏,就让音乐的整体情绪完全逆转,让学生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比较法。“比较法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类比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而认识音乐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7]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音而构成其音乐风格的,比如苗族降三音、塔吉克族升五音,我们将变化音还原演示,再变化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觉对比感受哪一种是更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2.色彩联想法。调式大概分为大调式、小调式、各种中世纪调式及各种民族调式等。不同的调式音阶组成的音乐会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在大屏幕中出示两幅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出与音乐感觉相符的色彩画面。根据学生多年来的音乐感觉,他们是可以判断出哪种颜色比较合适的。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引导学生找到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五、音色———聆听及创造性活动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洲乐声———化装舞会》[8]教学目标:能听辨出《化装舞会》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特点。能用体态动作感受与表现主题二,初步了解手风琴音色与探戈风格相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教学目标明确到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上,目标的导向性及操作性就更强,它指导着课堂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主题根据不同音乐表现要素来进行课堂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课堂的教学行为更有效。教学过程:初听音乐,通过音色变化判断作品结构。教师在聆听前,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通过音乐表现要素———音色作为依据来判断《化装舞会》的结构。两次聆听第二主题B,体验旋律特点,分析节奏和音色的特点。教师用手风琴演奏第二乐段,让学生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特点,体会音色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通过主题B的两次聆听对比主题A的音乐,从旋律、节奏、音色三方面音乐表现要素进行分析,挖掘音乐表现要素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感受音乐艺术美的魅力。教学过程片段:聆听、感受第一部分主题二速度、力度及情绪特点;感受、体验大管、双簧管音色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声势动作为主。声势动作是奥尔夫体系独特的活动之一,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讲非常适用,拍击不同的部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高,拍手、跺脚、拍拳等动作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便于学生感受乐器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声势又被称为演奏身体乐器的活动,非常易于被学生掌握并进行创编、设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方法归纳拓展

1.创造性活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探索音响的课程。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根据音乐片段自制乐器等。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非音乐性的声音。例如,敲击锅碗瓢盆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声音、闹市车流的声音等。2.聆听法。用于常规性的歌曲及器乐曲中,主要在于聆听主唱的音色、聆听主奏乐器是什么,或者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判断音乐的结构。在对各种乐器、人声建立音乐概念后,提高音乐表现、创造能力。本文分析涉及的五个案例来源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五堂初中音乐欣赏课。对于课堂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我们一定要对应着音乐作品反复聆听,基于对作品非常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一作品标志性的表现要素来进行活动设计,如果泛泛体验,学生也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表现作用。任一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分析《瑶族舞曲》作品结构时,就是以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划分依据,曲式和音色不可分割。运用哪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需要老师开拓思维,不断探索。本文中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所有的活动都基于聆听的基础,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到,还需要老师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研究作品。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责任重大,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了解音乐、爱音乐也爱音乐课,需要在课堂内外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海涛.美妙的交响伴奏[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4.

[5]刘向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117.

[6]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

[7]叶莉.美洲乐声—化装舞会[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122.

[8]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9.

作者:崔倩 单位:双流区西航港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