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雾渡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雾渡河民歌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雾渡河镇也被评为“湖北省民歌之乡”、中国“长歌之乡”,现整理出的民歌共计2300首之多,其题材内容丰富,涵盖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伦理道德、人文风俗等各方面。本文探讨了雾渡河民歌的传承方式以及在传承和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雾渡河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雾渡河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
根据对雾渡河民歌传承人的调查研究以及结合文化馆资料,笔者认为该镇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群体传承
群体传承是指,把前代所盛行的风俗和礼俗沿袭下来。这一般都是无意识,相沿成习的。换种说法,在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个人的倡导作用是占有一定比重的。但是在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并不是靠几个有名望的人来规定,主要是依靠人们集体记忆和集体无意识的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生变化、改变。雾渡河民歌的沿袭方法主要是以下几点:薅草锣鼓(在农忙季节,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个歌手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众人唱。)、采茶(采茶时,歌手唱歌,消遣时间)、坐丧(村里死人后,坐夜,跳丧舞,唱长歌)、皮影戏(村民晚上的活动,艺人在白布后面操纵小人,一边用当地流行曲调讲述故事)。这几种途径都是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接触到的民间活动,而且都涉及到了唱,时间久了,接触的多了,自然而然在村民中形成了意识,也起到了传承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雾渡河民歌传承与保护的需要,当地也出现了一些民间艺术团体,主要通过对应当地有关部门的需求,如重大节庆日在街上进行公开巡演;以及各家的需求,如喜事、跑场等来进行演出活动,如有丧事会演唱当地的叙事长歌,演唱周期为第一天。对于民歌,当地的民众都家喻户晓,但多数人并不会演唱完整的曲目,只会即兴的演唱一些片段。
(二)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一般只传家族内有血缘关系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外传。口耳相传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主要的传承方式,传授者口头唱出来,被传授者在一边跟着学习,体会。在雾渡河镇,有着许多传承人家庭。在雾渡河全镇,传承人多达14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被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编入资料,更是培养出了省级优秀传承人2名、市级优秀传承人11名、区级优秀传承人26名。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民歌的环境中成长,每天都会接触到民歌,然后跟着长辈学习,演唱。生活在这样的传承人家庭,家庭中的长辈成员也就是他们的老师。
(三)社会与学校传承
对于雾渡河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当地镇政府会直接下达分配任务,每年有三次宣传叙事长歌的活动,主要针对的人群为雾渡河的民众百姓,由当地的文化站进行组织,邀请当地有名的民歌传承人来进行对雾渡河民歌的宣传以及演唱学习,每次的学习周期为三天,当地的居委会和文化站以辅助传承人进行民歌的宣传和学习。政府对于雾渡河民歌的传承保护方式主要通过定期举行的民歌培训,民歌资源的收集扶持,以及对于传承人进行的保护和薪资待遇。政府每年在接近年底时,会举行民歌的宣传培训活动,由传承人对当地的群众进行民歌的演唱,培训,以及汇演活动,邀请当地著名的传承人向德文来进行民歌的讲解,这一活动广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当地每年会举行新的传承人选举比赛,比赛前三者,由评委选定传承人,将会受到政府给予的补贴,以保证传承人的生活水平。政府会帮忙收集雾渡河的民歌,并将资源放在当地的文化站图书馆,由馆长张定虎看管,当地群众可以免费借阅书籍参考。镇文化站每周一到周五都有固定的活动,周一晚上在文化站的多媒体馆播放雾渡河民歌传承人演唱和民歌的背景的视频。周二和周四晚上开放图书馆的书籍给予群众观看,使他们了解到民歌的乐谱和曲词,能够丰富一定的知识储备。周三周五晚上进行雾渡河民歌播放环节,由当地文化站组织群众,听取民歌的演唱旋律,并由站长张定虎讲解雾渡河民歌的背景和演唱方式。对于学校方面的宣传以及民歌素养的培训,由当地的校长及音乐老师通过学习雾渡河民歌、叙事长歌来对学生进行授教,并把民歌纳入了当地中小学的艺术教学大纲,能够保证学生熟练的演唱民歌曲目不低于十首,并学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民歌演讲,邀请当地的传承人来学校进行风采展示,并进行民歌唱法的指导和普及。
二、雾渡河民歌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根据当地文化站给出数据分析,以及对于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进行的了解,文化馆每周都有固定的民歌培训内容,但是当地的民众对此兴趣不高,当地文化站站长张定虎先生具有非常高的名气,搜集了许多雾渡河民歌的著作以及政府赠与的书籍,但是对于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群众来说,并没有很高的吸引力,所以民歌的传授还停留在口传心授的阶段,要想雾渡河民歌未来不会出现断层,必须要做出针对性的改变。首先当地的群众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乐理知识,一般需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才能学会民歌,对于这一部分群众来说,他们并不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没有知识理论的基础,那么就无法做到自学以及专业学习。其次,学校方面并没有系统专业的去教导民歌,因为任课老师并不是当地的群众所考取的教师,基本都是通过外面考试被分配到这边进行教学,另外雾渡河音乐教师较少,每一个学校只有一位音乐老师,这对于民歌教学来说,较为不利。再次,雾渡河当地的传承人居住地并没有生活在镇上,普遍都住在离镇较远的路程,那么这造成的问题是当地群众见到传承人较为不便,想要学习的机会变少,一般只会通过文化站举行活动才会见到传承人,时间较短,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由当地的文化站发起组织,每周进行一次乐理知识学习,挑选一批爱好音乐的年轻人来学习,这样既能保证雾渡河民歌的发扬和推广,也能提升人们对于民歌的热爱,激起学习的兴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学校传承这方面,可以适当的做出调整,在教学中,强调雾渡河民歌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自豪感。因为随着雾渡河传承人年纪的增长,优秀的传承很有可能会失去,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去传承人家里去拜访并学习,由学校和当地文化站以及政府沟通,定期去传承人家里拜访学习,学习叙事长歌和雾渡河民歌的唱法,并了解民歌的魅力所在。此外,当地政府及文化站积极邀请传承人来镇上进行宣传学习,适量增加次数,让群众增多与传承人接触的机会,让雾渡河民歌更进一步走进群众的生活,引起更多的关注,并结合书籍中的歌曲,现场讲解演唱书中的作品,摘除其中一部分作为学习内容,并拓印歌曲给学习的学员,达到每人家里都有库存,一方面合理的保护了民歌文献资料,也可以起到增加群众学习兴趣,扩大宣传的效果。雾渡河民歌以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传承,缺乏一个完整系统性的学习,现收集的雾渡河曲目只有曲词,并没有旋律,没有传承人就不能完整地演唱出来,那么从这里延伸出的问题,一旦传承人流逝,雾渡河民歌必然会出现断层,所以需要音乐人对雾渡河民歌进行搜集,并谱写曲谱,方便助于后人得学习和参考,传承人并不居住于雾渡河镇上,留在当地的传承人大多都住在周围得村庄里,这也是造成了一个向传承人学习困难的问题,所以谱写民歌乐谱非常关键重要。民歌可以通过情感表达,动作表达,并通过演唱者自己的理解将它们转化成自己的情绪从而传递给学员,去感染群众,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把音乐的意境和周围的环境相结合,让人们在音乐中放飞自我,感受旋律的美妙,以及音乐情感的艺术,渲染艺术的氛围,让人们能够更快的接受音乐,从而对于他们熟悉的民歌来入手,会更为简单易懂,让民歌不仅走到雾渡河的每一家,也要让雾渡河的民歌走出去。雾渡河民歌缺乏推广和包装的力度,通过对当地文化站管理人员的采访得知,虽然政府对于雾渡河民歌进行了宣传,但是宣传力度并不够大,并且雾渡河民歌缺乏包装,这也是民歌不能走出去的根本原因,根据网上搜索的演唱视频,点击量不够高,这也是侧重说明了只有少数关注民歌得研究者和当地群众为观看人员,所以应该加大对于雾渡河民歌的推广,使雾渡河民歌走出去,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使雾渡河民歌完美的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关键环节和最基本要素,以传承人群体保护为切入点,已成为学术界对非遗文化研究和保护的基本共识。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传承人群体的研究成果丰硕,以多重角度对传承人的保护事项进行分析探讨,在当前形势下,雾渡河镇政府对保护和传承雾渡河民歌的重视,可以将这种文化资源作为雾渡河文化品牌向外推广,提升雾渡河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形象,以文化带动经济,进一步促进雾渡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沫.“非遗”音乐雾渡河民歌初探[J].艺术评鉴,2017.
[2]李彦.宜昌雾渡河民歌调查与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
[3]吴冬炫.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民教育中的传承[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裴一林,邓宝珍.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作者:周沫 赵梦飞 覃昌建 单位:三峡大学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