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语汇结合的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语汇结合的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语汇结合的教学

【内容摘要】流行音乐从来都不只是听觉艺术,自诞生至今早已多元化发展。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依附于媒介平台等音乐产业平台。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正是因为流行音乐极具包容性,以及流行化、大众化的特性,所以被人们广泛接纳并进入高等学府,成为艺术门类中的专业学科。需要正视的是,国内高等教育流行音乐学科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文章就流行音乐演唱学科的教学,以及如何使肢体语言与演唱相结合,进行教学创新与研究。

【关键词】流行音乐演唱肢体语汇高等教育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媒体、音乐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流行音乐几乎无所不在,其背后映射的流行音乐文化也得到相当高的关注。如何理解“流行”这一名词的文化含义?高等院校的流行音乐演唱教育将如何展开?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流行音乐文化概念

想要厘清流行音乐与肢体语汇的关联,首先必须清楚“流行”一词含义及流行音乐文本表达。在《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一书中这样解释“流行”这一关键词:“流行(Popular)一词有着悠久、怪异、多变的历史,它可以修饰一系列令人惊讶的名词:从反抗到发型,从候选人到文化,其中最后一种用法,即流行文化。”[1]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的大众属性,这是通俗的理解。当然,流行音乐这个概念也历经了历史的衍变,英国文化理论家雷德蒙•威廉斯认为,“流行”这个词汇是随着社会、境遇的改变而改变的,最初也是具有贬义含义的,意味着“卑贱的”(low),后来寓意“平民的”(ofthecommonpeople),直至19世纪末期,人们所认知的“流行”的积极意义才逐渐显现。“流行”这一词的衍变过程,同样出现在华语音乐中。从1927年黎锦晖创办中华歌舞学校和中华歌舞团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我国的流行音乐同样经历了从靡靡之音到通俗大众,再到如今的百花齐放、人人追捧走入高雅殿堂。发生如此改变的幕后推手除了时间、社会认知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音乐传播这一媒介的迅猛发展。现如今的音乐传播手段不局限于传统的唱片CD,人们足不出户却洞晓世界,这源头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有着不同年龄、不同国界的受众体,并随大众审美的趋向发展而发展。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由追逐利润的公司创造,这也产生了问题:流行音乐如何传达“文本”?对于“文本”这一名词的概念,大众认知仍然停留在原始文字或者书本阅读中。流行音乐的文本除了唱片、MV、宣传海报,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歌手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声音的传播给予音乐的文本表达以及视觉与听觉的充分结合。简言之,就是大众审美已不满足单纯的声音表达,需要舞台、灯光、肢体语言等一切外部因素与声音结合的表演。

二、高等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在流行文化研究中,牵扯到很多跨界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流行音乐教育,许多音乐院系的课程设置并未发展成熟,也并不是每一所院校都适合开设流行音乐系列专业。尽管如此,流行音乐高等教育在中国发展已走过懵懂时期,逐步向稳定性、专业化、学术研究靠拢。流行音乐高等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部分音乐学院及综合类艺术院校开设流行音乐专业,学业性质有本科也有专科,这时期的流行音乐教育属于摸索时期。第二阶段就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流行音乐教育逐步趋于稳定,开设该专业的学院逐步增多,由专业音乐院系普及至综合类艺术学院再发展到普通综合类大学,流行音乐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如何看待高等教育中流行音乐的“特殊性”?自流行音乐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以来,研究者为了突出流行音乐自身的学科意识,以确立其学科地位,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在表演领域挖掘自身的教学方法,试图与传统割裂;第二,音乐批评领域特别活跃;第三,试图按照流行音乐自身规律简化流行音乐学科目录[2]。这三个特点充分反映了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对比性,特别是“试图与传统割裂”这一观点提出至今,可以说高等教育流行音乐的学科设置中代表性、特征性课程已完全与传统割裂。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那些课程的基础“套餐”并未改变,如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中西方音乐史等,也有一些特色科目(以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为例),如组合演唱、流行舞、流行音乐表演、录音棚实践、流行音乐写作编曲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介入既是流行音乐学特殊性的需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结合的教学创新

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的介入,流行音乐的发展日新月异。流行音乐的魅力除了音乐本身,其外部时尚的“包装”,也是流行音乐粉丝所青睐的。可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外部音乐,它不拘泥于歌曲本身所传达的文本,更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流行音乐背后的周边文化,如CD、MV、肢体舞蹈等。因此,在日常流行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多种元素融入演唱教学,将肢体语言与声音表述相结合,达到音乐表演的效果。传统演唱教学专注于声音,当然,对声音的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流行音乐演唱的最基础要求。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基础”二字的原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与针对性也要有所改变。同时,流行音乐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也促使高等教育的改革与适变。不可否认的是,流行音乐发展至今,已是十足的外部音乐。所以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流行音乐专业课程,除了保留传统的声音歌唱性教育,更应将目光放在歌手的肢体语言、外部表现、舞台内容等方面。例如,美国歌手布兰妮(BritneySpears)的《Toxic》,这是一首风靡全球的歌曲。整篇较快的节奏型、紧张不定的和弦充斥整个曲式A段,音乐效果明显。如此明快的节奏,如果只是一味地靠声音歌唱,没有肢体表达,那么音乐与声音的对比度会失衡,丰富的音乐与节奏会把人声彻底压过。再从听众角度考量,如此节奏律动快速的歌,如果只是单纯的声音演唱,则会更加凸显人声部分的单一,容易造成审美疲乏。无论是从唱的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演唱与肢体表演结合都是必须的。在教学中,以歌曲《Toxic》为例,演唱时需要做到肢体与演唱结合并且同步。很多风格性歌曲的强弱节奏点与传统音乐中的强弱概念不仅不相符,反而是相悖的。比如曲式A段第一乐句中需要注意,传统4/4拍的原始强弱应该是“强——弱——次强——弱”,但在这首歌曲中由于四分休止符的存在,而改变了强弱关系,变为“弱——强——弱——强”。特别是最后一个时值,既是一个强音的存在,也是该乐汇的重点;既是演唱重音点,也是肢体表演的重点。演唱时要求声音干净利落、不拖沓,在节奏强点处加入具有顿点的肢体动作,配合声音一起表现,完整地传达音乐文本。改编音乐是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这是流行音乐界这几年流行的一件事。同一首歌曲,同样的旋律,对其节奏和伴奏配器进行调整,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歌曲《Toxic》由欢乐合唱团(Glee)改版后,加之他们的表演,音乐效果竟然变得青春洋溢。所以决定音乐效果的不一定是旋律和歌词,音乐的表演、节奏型、伴奏的组成配器才是重中之重。在欢乐合唱团(Glee)的版本中,《Toxic》加入了男声的部分,前奏也由急促的鼓点演奏变成无伴奏人声合唱,整体速度稍变缓,男声在底部铺垫,女声做中高声部。在曲式A段的第二乐句,男女声部角色互换,由男声部演唱主旋律,女声做高声部衬托,很好地衬托出歌词的寓意。改编本是为音乐情景剧的需求而创作的,在剧中,这是一场音乐秀:男女生穿着同色系衣服,手拿爵士帽,用一顶帽子和舞台看似随意但又充满布局的走位演绎着歌曲文本。同样的一首歌,歌词、旋律相同,不同的是节奏、伴奏配器以及演唱者,呈现出的音乐效果大不相同。如果说布兰妮的音乐演唱和舞台表现是充满紧迫感的话,那么欢乐合唱团的版本赋予这首歌以青春活力的感觉。演唱、舞台、肢体的不同表现影响到整首歌的性质变化,如此类似的作品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因此,在流行音乐的教育中如何更新理念、培养多元化人才至关重要。

结语

流行音乐受众广泛,在看似流行浮躁的背后蕴藏着丰厚的流行音乐历史及文化,这些内在的文本意识通常被大众所忽略。如同古典乐的作曲家,人们能熟知其作品,但几乎没人会去关注流行音乐背后的词曲人及写作背景。华语流行音乐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注重流行音乐文化意识概念培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流行音乐的专业性、创新性教育任重而道远。利用肢体语言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表演,既是高等教育中流行音乐专业的创新点,同样也是对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陆正兰,刘小波.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2]彭建辉,杨士春,王普江等.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探究[J].音乐探索,2012(6).

作者: 张正元 单位:浙江音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