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以音乐为本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以音乐为本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以音乐为本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策略

摘要:音乐课《课标》并没有削弱音乐知识与技能,无论课程目标部分还是内容标准部分或是实施建议部分,都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被具体表述为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和音乐相关文化等四个方面,从其涵盖的范围上说,要比传统音乐的“双基”内容宽泛了许多,音乐知识技能的容量其实是大大加强了。

关键词:以音乐为主体;审美体验;双基;知识与技能

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比赛,赛课的内容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涣之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春节序曲》。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有所收获,相关的音乐素养有所提高呢?笔者在参赛过程中就重点聆听、欣赏《春节序曲》第一、二、三部分有了前后不同的设计,并反复进行了实践,结果发现,强调“虚”——着重体现师生间的互动、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与加强“实”——在加强情感体验的同时不忽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这两者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下面就以“设计一”和“设计二”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设计一】

1.第一部分聆听师:同学们,这段音乐给你们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师:能用手来拍一拍这么热闹的情景吗?(师生对拍引出对奏)师:除了拍手,我们还能用身边的小乐器来表现这么热闹的情绪吗?生:用拍椅子的方法来表演。2.第二部分聆听师:同学们,这段音乐给你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生:好像是在跳舞,很温柔。师:你觉得这是怎么样的舞蹈?是陕北的秧歌。一起来尝试跳一跳吧。师:知道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请学生选择。师:在这么充满温馨,幸福的节日里,大家互相问候吧。师:好,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非常的温柔,让我们再次来聆听。3.第三部分聆听师:这段音乐与哪段音乐相似,为什么?

【反思】

新课程倡导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这堂课中,笔者力求改变上课模式,因此构思了多种教学手段,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开心,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可是,乐曲的结构、背景、各种乐器在乐曲中发挥的作用等等,这些与音乐有着最直接联系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得模棱两可。这样的教学其实恰恰是损害了音乐学科的内在功能,使音乐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学生并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没有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因此学生的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这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直接导致了课堂低效或无效。

【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现象,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策略,进行了再次尝试。

【设计二】

1.第一部分师:先来听听音乐中是如何敲锣打鼓的。(第一遍聆听)师:这段音乐中力度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强的力度时加入了什么乐器?起到了什么作用?师:这样的演奏形式你觉得我们之间仿佛在干什么?(一种问答式的演奏方法,在锣鼓的伴奏下,再加上对答式的演奏,使音乐的气氛变得更加热情奔放。)师:接下来听这段音乐你能排列出图片的顺序吗?为什么?表现了怎么样的情绪?师:刚才是第一部分的音乐,有两个主题构成,一个是(问答式的演奏),另一个是情绪递进的一段演奏。2.第二部分师:听第二部分,请学生说说感受。(祥和、温馨、幸福的美好景象),了解陕北大秧歌舞。师:这一部分和刚才的一段音乐有什么区别?请根据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等说一说。师:分别用了什么乐器演奏的?在弦乐后把音乐推向高潮的主奏乐器又是什么?你知道音乐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吗?谁来说一说?3.第三部分师:音乐主题来源于哪段?(来自第一部分主题a)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缩减再现,一气呵成结束,加入了打击乐器等)师:这样让我们产生哪些联想?(人们沉浸在一片热闹的欢乐喜庆气氛中)4.介绍作曲家和序曲以及结构。师:那么李焕之的这首《春节序曲》是属于哪一类的序曲?师:而且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的乐曲。在“设计二”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乐器等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更清楚地了解到有关作曲的创作意图以及序曲的知识。并且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回答、体验各种音乐活动,使得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升华。这一切实际上是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究竟如何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主体,感受乐曲,理解乐曲,并使知识与技能相应获得提高呢?由此,笔者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认为音乐教学中要实实在在地抓好以下三点:

一、确定以音乐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首先要体现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如果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特别是对音乐知识技能目标有意无意回避,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真正体现以音乐为本体,更不能在教学主体进入目标预期可能的情况下实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因此,音乐教师要实现在课堂上体现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让“音乐课有音乐”,首先要正确定位教学目标。例如三年级第五册的欣赏《雪花飞舞》,笔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紧紧围绕着音乐主体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感受,想象,运用所学的音乐元素进行创编等,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只要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以音乐为本,那么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任何音乐活动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这也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理解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融会贯通,需要每位教师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努力研究新课程、新教材,在音乐课改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

二、在审美体验中有机地渗透“双基”

音乐新课程理念的第一条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是实现音乐课程价值的重要保障。学生识读乐谱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不仅没有冲突,而且只要方法得当,反过来更能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二胡独奏曲《赛马》这一课的欣赏,教师就把“双基”教学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笔者充分挖掘音乐要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欣赏第二遍的时候就抛出若干的问题,如速度、节奏、力度、情绪等,通过第一段和第二乐段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音乐元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学生体验感受乐曲的情绪。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由此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

三、着重通过音乐主体激发并维持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教学要高度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体现音乐本身的价值,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学习兴趣、知识技能、审美体验等方面协同共进。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千万不能忘记我们在音乐课上最大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与技能,感受到音乐,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涵养性情,从而真正提升生命质量,这也是我们音乐课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作者:潘雅芳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越秀校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