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

【摘要】作为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对于中西方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有效实现了亚非欧之间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艺术等多项内容的合理碰撞与融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入手,针对丝绸之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渊源与方式,为音乐文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方式;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交往能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与优化,在此过程中,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此得到了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随着这一发展趋势的不断开展与深化,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中西音乐文化概述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自古以来,中西方音乐艺术之间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的来看,在中国文化中语言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音乐层面上,这一特点表现为东方乐谱的音高通常只有一个,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主要通过对音高进行不同程度的晃动进行演绎[1]。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相对较为感性,因此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音色的控制与乐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从而形成了东方音乐作品趣味性强、朦胧曼妙以及表达方式自然的特点。相比之下,由于西方民族祖先以狩猎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其对待音乐时具有长期观察、分析以及较强思辨性的特征。基于这一思维模式,西方音乐在对思想情绪进行表达时,其对于音符往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特征。

二、丝绸之路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的价值

从丝绸之路的角度来看,作为自古以来中国与亚欧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一路向西,直到古罗马,有效实现了沿途国家之间的联系[2]。同时,在此过程中通过商队与使团的交流,有效实现了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相关研究表明,自汉武帝时代起中西方音乐得到了良好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大量乐器、乐谱以及歌舞形式得到了传播与交流。同时,西方的音乐形式也随之得到了有效输入,对于中国音乐文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具有积极价值。自从有了丝绸之路,中国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各项交往就加强了,这种交往为音乐艺术的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影响之下,受多国的文化影响,很多音乐也融入了西域的一些艺术音乐思想。例如在我国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琵琶发展就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学成归国,他们将西方的一些文化融入我国音乐创作之中,使得我国原有的传统音乐吸取了西方音乐的精华,创造了许多全新的音乐元素,西方的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与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融合,这使得我国的音乐既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备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

三、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

(一)中西方音乐旋律线条的融合在旋律线条问题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主要以单线旋律为主。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多采用复调形式进行演奏,基于这一演奏模式,其对于复调音乐作品中复杂层次关系的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强。在这一问题上,研究人员表示由于东方民族演奏以无旋律主义或唯旋律主义等两种方式为主,且在演奏过程中其对于各类乐器之间的强弱无特殊强调。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西方音乐作品的演奏,则听众往往能有效对作品中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伴奏色彩等内容进行合理辨别[3]。因此,在丝绸之路文化的推动下,中国音乐作品在表演过程中融合了西方的层次性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音乐作品层次性的有效提升与强化。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西方音乐作品有效实现了感性色彩的引入,促进了音乐表现形式的合理丰富。

(二)中西方音乐演奏方式的融合对于中西方人民群众而言,由于祖先生活模式的不同,因此,在历史的演变下,人民群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等内容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集中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在于中西方人民对于音乐的感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在中西方音乐作品中,在类似段落中相同的音符与节奏所表现的意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这一点上,中国音乐体系中主要追求旋律线条的抽象性,而西方音乐更为注重音符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在演奏方式方面通过交流与融合,中西方音乐有效对和声技法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和声主要通过对音符的有效排列与应用,而实现音色色彩的展现[4]。在此过程中,通过和弦的应用,演奏者可以有效实现旋律发展方向的分析与带动,对于演奏水平的提升与优化具有积极价值。相关研究表明,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演奏方式问题上得到了合理的创新与优化,有效推动了和声方式的发展。

(三)中西方音乐节奏与节律感的融合在节奏与节律感方面,与西方民族的音乐作品相比,中国音乐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其更为主张自然随性。在这一问题上,西方音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从重音类型上看,在西方音乐作品中体裁重音与逻辑重音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其中,体裁重音往往与节拍重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而逻辑重音主要用于对乐曲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示。例如,在西方音乐咏叹调一类作品中,通过逻辑重音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实现对其他音型进入乐句起伏的合理提示。同时在进行曲中,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暗示[5]。对于中国音乐艺术而言,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往往并未实现节奏周期强弱的合理体现,因此在节律感方面,中国音乐相对较为薄弱。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其主要依靠传统文化意识在均匀节奏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微调。基于这一问题,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融合,有效实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节律感的合理优化,对于中国音乐综合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价值。同时对于西方音乐作品而言,在中西方融合的推动下,有效实现了演奏模式的自由化,从而为作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建议对策

在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之下,为了可以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方面的对策。第一,加强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推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我们可以从国家层面加强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在彼此国家定期开展音乐文化节,通过音乐文化节的方式来使彼此国家了解对方国家的音乐文化,增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西音乐文化融合提供政府方面的支撑。第二,加强民间交流。为了促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除了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之外,我们还可以加强民间的音乐文化融合交流。因此,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之下,中西之间的大学可以加强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定期委派交流生到彼此学校学习音乐知识,了解对方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增强两国之间的文化融合。与此同时,中西之间也可以开展专题的音乐文化交流,加强民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民间音乐艺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中西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第三,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中西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随着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对于丝绸之路影响之下的中西音乐文化融合也会产生影响。由于互联网超越了时间以及空间的界限,因此在丝绸之路影响之下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可以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实现实时对话,甚至可以使两国的音乐人才在线进行乐器演奏,共同探讨某项乐曲的认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加快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步伐。

五、结语

总体来看,现阶段随着党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与落实,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古代中外交流的主要路线,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以及艺术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丝绸之路文化的促进下,中西方文化通过这一商路得到了合理的交流与融合[6]。在此过程中,通过文化与思维模式的碰撞,更为有效地推动了中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有效推动了不同节奏韵律以及演奏方式的融合,为音乐这一门世界性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对此,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中西方两种不同音乐体系的有效融合,有利于为两种音乐体系的不断完善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积极促进文化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刘嵬.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丝绸之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40-45.

[2]张玉雯.一段关于“相遇”的音乐旅途——从2018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看丝绸之路乐团[J].人民音乐,2019,(03):39-41.

[3]银卓玛,拥巴.“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巴基斯坦藏族后裔的跨界研究为例[J].中国音乐,2019,(01):76-83.

[4]刘翠翠.“一带一路”视阈下音乐创作的多元性研究——以<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为例[J].齐鲁艺苑,2018,(06):23-27.

[5]张君仁.“SoundGroup”概念下丝绸之路传统音乐曲调类型的再认识——以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8,(03):17-24.

[6]刘芬.中国音乐史与博物馆参与式教学探析——以丝绸之路上的音乐物质遗存为例[J].音乐文化研究,2018,(03):43-49.

作者:韩洋 单位:成都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