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期民族音乐传播机遇与创新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期民族音乐传播机遇与创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期民族音乐传播机遇与创新探析

摘要:近年来,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打破了民族音乐一直以来缓慢平稳的发展节奏,也让民族音乐逐渐失去了适宜其生存的社会土壤。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崛起能够打破大众媒介的传播限制,为民族音乐的传播开辟新的道路。另外,民族音乐自身内容的创新,也是其能够在当今社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时代文化、兼顾大众审美,是民族音乐文化自我创新、吸引大众的不二法门。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发展中,不可急功近利、生搬硬套、过度迎合流行文化而失去自身价值与特色。

关键词:新时期;民族音乐;传播;创新发展

民族音乐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备怡情佐欢的娱乐功能,更与政治教化、思想文化密不可分。从上古时代至今,几千年来民族音乐流传不衰,历久弥新。音乐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其生命力也在于流动。“作为时间艺术,音乐既在乐音的不断运动中形成发展,又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时空维度中变化、发展,始终处于动态的传播过程中”。①可见,传播是音乐的基本属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音乐,在面对当下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化发展时,如何在现实环境中寻求更有利的传播方式和发展思路,是其实现生存和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民族音乐的传统传播模式

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时代与科技的进步为民族音乐传播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但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并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式的彼此更迭,而是平行共生、互为补充。民族音乐最古老也最直接的传播模式当属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传播。艺人通过演奏或演唱将民族音乐传播给受众,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民间艺人走街串巷的卖唱、婚丧嫁娶或民俗活动中的表演以及剧场的舞台表演,都属于这种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有关,其形成的背景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所以,这种传播模式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传统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和高度城镇化,民间行艺式的传播模式日渐凋零,只在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所保留。在现代社会,人际间的自然传播更常见的形式是舞台表演,因为舞台表演的演出形式以及空间、时间的安排,更符合城市市民的需求和习惯。音乐的传播除了人际间的自然传播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还出现了技术传播。曾遂今先生在《论音乐技术传播—音乐自然传播方式的延长与扩展》一文中,归纳了四种技术传播类型:音乐的符号记录—乐谱传播;音乐的音响记录—唱片传播;音乐的无线电传播;音乐的电视传播。②由于有了乐谱,使得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时空的阻碍,更接近原貌地被传播开来,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期音乐的交流。也正是因为有了乐谱,我们古老的民族音乐才得以传承至今。唱片的出现,使得音乐不仅能够以书面的形式得以保留,更可以让声音跨越时空。无线电的便捷快速,又使得音乐的传播周期在唱片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电视传播则不仅做到了跨越时空,更实现了声画一体的传播效果。传播主体的变化,也带来了传播内容的变化。今天,以电视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强烈的娱乐性和商品属性,使其倾向于选择以流行音乐为主的娱乐音乐去满足最广泛的受众需要,这种媒介环境加剧了民族音乐的传播困境。“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的源泉,它们至今并没有失去自身的价值。但是,在当今中国的音乐生活中,在大众传媒的视听电波中,它们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③随着传播媒介的革新,受众的传播诉求也进一步发生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声音欣赏,进一步发展到要求享受全方位、视觉性、通感式的音乐信息服务。从受众和传播主体两方面来看,这种变化都在倒逼传统民族音乐为其自身发展作出主动革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新时期民族音乐传播的新机遇

几千年来缓慢发展的农耕社会为民族音乐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并形成了相应的传播机制。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再难找到昨日的繁荣景象。大众传播媒介追求的娱乐性和商业化与民族音乐典雅、淳朴的特质背道而驰,加之流行音乐的不断冲击,使得民族音乐已经难以依靠传统传播模式扭转其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困境与机遇往往相伴而生。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选择更加多样化,受众在信息选择上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拥有便捷、多元、交互性强等特征的新媒体,为民族音乐突破传播困境、创造发展新机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让民族音乐走进大众视野

新媒体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可以随时向传播者反馈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其多元化的内容也可以使受众更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内容,而不必被动地等待或是接受无用或重复的信息。随着大数据算法的应用,新媒体平台内容的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确化,逐步打造出“千人千面”的媒介传播新效果。这些便利与优势都是过去传统大众媒介所不具备的。因此,民族音乐要想在今天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不断展示自己的新艺术形象,主动拥抱和利用新媒体平台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其用户群体涵盖各个年龄层且遍及全国甚至海外地区。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的日活跃用户量已超过4亿人,足见其用户人数之多。“抖音”平台官方公布的2019年艺术类视频播放量超过5431亿次,在“抖音”播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十项中,京剧、黄梅戏、豫剧、秧歌、东北二人转、越剧中均包含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而舞狮和庙会也带有民族音乐的元素。相关数据清楚表明,新媒体在当今已成为发展迅猛的强势媒体,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传播媒介,而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型的媒介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精准对接,能够给沉寂的民族音乐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展环境,催生其焕发出新的艺术生机。

(二)创新传播形式,开拓传播途径

当下,民族音乐常见的传播形式,一是在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活动中传播,二是在各种晚会的舞台表演中传播。在民俗活动中传播的方式,因其时间和地区相对比较固定,所以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晚会中表演的民族音乐只是整个演出活动的一部分节目,观众相对较少且演出频率低,传播效果也并不显著。而电视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对流行音乐的偏好,使得本就相对小众的民族音乐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被拉得更远,使民族音乐处于相对较疏离的状态。长久以来,民族音乐都是以音乐的三大元素(和声、旋律和节奏)来与受众交流传播的,较为忽略音乐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表演者、音乐思想以及其他附加元素。今天的受众越来越关注音乐作品所附带的音乐文化,所以,打破以单一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音乐传播的固有形式,给受众带去更加新鲜、全面的音乐文化体验,成为民族音乐传播的新方向和新路径。京剧近年来在创新传播上的不断探索值得民族音乐借鉴。在这些探索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京剧院老生演员王佩瑜。王佩瑜作为新一代青年演员,不仅活跃在京剧的演出舞台上,还通过电视综艺、访谈和脱口秀等形式传播京剧文化。她通过参加《奇葩大会》来介绍京剧的音韵学理论,还举办线下“京剧清音会”,融合京剧、弹幕、直播、互动等元素,说唱并重,传统与现代杂揉,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推广京剧文化,受到观众欢迎。另外,她还借助“爱奇艺”视频平台,推出第一档京剧脱口秀节目《瑜你台上见》,讲述京剧台前幕后的故事、规矩、知识。王佩瑜新潮、年轻、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使其拥有一大批年轻粉丝,也让很多人对京剧产生了兴趣。王佩瑜的京剧传播案例,可以为民族音乐创新传播形式作出示范并提供借鉴。从其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艺术不会因其自身的古老历史而被当代社会抛弃,关键是要运用恰当的传播形式,揣摩当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诉求,深入到基层,转变工作作风,走出一条传统与新潮结合的民族音乐传播和振兴之路。同时,在结合年轻化、娱乐化审美的同时,要用恰当的艺术引领来提高观众的艺术审美情趣,做到雅俗共赏。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警惕陷人一味迎合潮流而丧失民族音乐审美品格的歧路,警惕落人媚俗的流弊之中。

三、新时期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

民族音乐要与时代和谐共生,融人当代社会,融人普通大众,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仅仅依靠新的媒介形式和传播形式还远远不够,最根本的还在于民族音乐自身的创新,因为传播内容是第一位的,内容与形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一)结合时代文化,融人大众审美

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既随着历史的变迁自我革新,又在各个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中博采众长、吸纳新的文化元素。正是这种不断的交流发展,才使得民族音乐生生不息,在持续传播中成为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情感寄托。在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氛围发生巨变的今天,民族音乐也需要与时代合作、与社会合作,使自己融人当今文化潮流、融人大众审美。菲斯克在《解读大众文化》中对大众文化因何受到人们追捧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假如文化商品或文本不包含人们可从中创造出关于其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资源的话,它们就会被拒绝,从而在市场上失败。它们也就不会被广为接受。’,④这也说明,最广泛的大众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生活关联密切的文化产品类型,因此,艺术的塑造和传播不能脱离大众的生活,否则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民族音乐要想抓住大众的视线,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就必须照顾到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展现出时代特色,吸取其他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华之处。

(二)坚守根本,合理创新

民族音乐立足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情感表达、人生哲学相互融合渗透。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湘灵鼓瑟”的凄美传说,“渐离击悲筑”的慷慨悲歌,都是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今天,民族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离不开与时代潮流和大众审美的融合,但需要警惕的是,不可过度迎合流行文化而失去了自身的价值与特色,甚至导致低俗化、媚俗化倾向。民族音乐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我们民族自身的审美品格和情感表达。如果在创新的过程中丢失了民族音乐的这些本质特征,那么,即使其获得了一定追捧,也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创新,是对民族音乐的一种伤害。僵硬甚至有些偏激的创新,不仅不能给民族音乐带来新的发展,反而会损伤其自身的价值和特色。这样的创新与传播,与民族音乐在当今时代生存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注重创新,并不是没有章法、没有节制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尊重艺术、尊重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合理创新、谨慎创新。

四、结语

民族音乐发展到今天,其文化艺术价值和魅力有目共睹。而民族音乐之所以日渐式微,是因为它在社会转型中逐渐失去了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外来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优势地位。这既是时代给民族音乐带来的挑战,也是给民族音乐提供的机遇。在新媒体的助力之下,民族音乐在传播途径和传播形式上都能够走出不同于传统传播媒介的新道路。与新的传播模式相适应,民族音乐的内容创新也必不可少。只有内容与形式两相结合,才能把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扎实、稳健。

注释:

①冯光钮:<关于音乐与传播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年第3期。

②曾遂今:<论音乐技术传播—音乐自然传播方式的延长与扩展》,《当代音乐》,2017年第5期。

③曾田力:(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④〔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作者:甘洁 单位:黄淮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