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蒙古音乐化文:蒙古族抒情歌的表达风格及形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蒙古音乐化文:蒙古族抒情歌的表达风格及形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蒙古音乐化文:蒙古族抒情歌的表达风格及形成

作者:刘丽    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美声表达产生的基础

内蒙古地区有丰富的多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和悠久的文化历史。首先我们只就蒙古族而言,其具有悠久、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蒙古族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乌兰杰教授纵观蒙古族音乐发展基本轮廓,将蒙古族音乐文化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半农半牧音乐文化时规‘,印这三个历史阶段各自都有代表性的音乐形态,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创造了狩猎歌舞、萨满教歌舞、集体踏歌以及早期的英雄史诗;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在音乐体裁上有草原牧歌、赞歌、宴歌和思乡曲等,在音乐形态上逐渐形成产生了音调悠扬、节奏自由、曲式庞大腔多词少的具有强烈抒情性的长调歌曲;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半农半牧音乐文化时期,由于社会历史的文化背景转变,生活在内蒙古南部边缘地区的蒙古族,受到中原地区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放弃原先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有些地方甚至变成为纯粹的农业区。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地区蒙古族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发生着新的变化,如,诞生了短调歌曲、长篇叙事民歌以及说唱艺术。歌唱形式方面有独唱、齐唱、对唱、重唱、合唱等等。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团结、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中明确表示“要发扬各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从此,内蒙古的歌唱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诞生了新文艺表演队伍,筹建了第一支乌兰牧骑,音乐创作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内蒙古歌曲创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期。如产生了伊德斯的《剪羊毛》、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合唱《永远跟着共产党》、莫尔吉夫的《绣着鸽子的慰问袋》、却金扎布的《欢乐地挤奶员》、额尔登格的《娜布其玛》、德博喜夫的合唱《各族人民心连心》、扎木苏荣扎布、达仁钦的男声小合唱《我的快骏马》等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的产生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给取了丰厚的养分,如,美丽其格创作的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以内蒙民间曲调为素材,以民族唱法为基础,将西洋唱法的精华完美自然地融入到民族音乐创作之中的成功的例子。美丽其格曾拜师色拉西学习马头琴演奏,有着扎实的民族传统音乐功底,1951年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民族音乐知识与西洋音乐理论的完美结合,诞生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此首歌当时不仅受到内蒙古各族儿女的喜爱,也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并且传到世界各地,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采用了中国民族传统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用明快、积极向上的音乐语言表现了对草原的独特情怀。此歌“不是简单地采用民族素材加以改造,而是经过长期的民族民间音乐储备,咀嚼、消化中提炼出歌词相应的具有独特个性和时代气息的音乐语言而创作出这首歌曲”‘2)f侧。还有歌唱家在演唱风格的成熟上,民族民间音乐唱法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师从于长调大师哈扎布学习蒙古族原生态长调民歌的演唱技法,在数十年的钻研当中,德德玛将美声技法和蒙古族原生态民歌唱法融汇贯通在一起,她的演唱风格不但保持民族特色,而且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如,她演唱的歌曲《苍天般的阿拉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锡林河》《草原夜色美》《草原上的风》《蓝色的蒙古高原》等等,均是以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为基础,将蒙古唱法与美声唱法融为一体,彰显新时期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首先它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

二、蒙古民族传统审美心理表现形式对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形成发展的影响

蒙古族素有通过诗歌、歌唱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天赋和爱好。早期蒙古人在大兴安岭的深林中以打猎为生时期,每次狩猎有收获,他们按照习惯要载歌载舞,表现获胜的喜悦心情。一般一方扮演猎人,另一方扮演动物(模仿野生动物的动作神态),相互斗智斗勇,在对抗、驯服、获胜中再现狩猎生产生活的状况:远古时期蒙古人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他们将战地情报、生活信息和通知公告等背诵为简短的诗歌、暗喻、谜语或编唱歌曲来达到传递情报信息的目的,这在《蒙古秘史》中记载为“把舌”和“把歌’,。[3l‘’339’从蒙古汗国时期的文化大背景来看,无论“把歌”还是“把舌”,都是有曲调的l4]‘6“’,这些足以说明吟诵诗文、歌唱己经成早期蒙古人的表达情感和传达信息的手段之一。

随着蒙古社会的发展,吟诵诗歌、歌唱逐渐成为蒙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感交流或表达审美心理的重要的方式。

无论在大型的祭祀仪式、庆典宴会、那达慕,还是家庭各种生活庆贺活动、民众日常聚会、婚宴酒席、迎宾招待、送行宴席,蒙古族载歌载舞表现美好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情感,体现豁达豪爽的性格。如演唱蒙古族长调民歌以舒展的旋律、自由的节拍、丰富的华彩性演唱技巧,表现游牧生活,表达对蒙古人对草原的挚爱;演唱潮尔音哆以舒展奔放、深邃浩瀚的艺术景象表现蒙古人心灵深处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演唱短调民歌以优美的旋律,精辟的语言,丰富的内容生动地反映蒙古族社会风土人情,表现纯朴、真切的情感。总的来说,不论哪一种体裁、形式的歌曲,它均是蒙古族审美心理表现的需要对应产生的艺术形式,而且这种传统的歌唱形式无意识地成为当代蒙古族作曲家和歌唱家的艺术积累,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创造或演唱出新的优秀作品。

三、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对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美声表达发展的影响

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是在继承和弘扬本地区民族歌唱艺术特质的基础上,融入欧洲美声唱法技巧的优势和长处而形成的新型演唱方法。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古典歌剧演唱艺术,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步形成为欧美经典演唱唱法。美声唱法自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在近百年时间里,作为一种异域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其深深地扎根到中国声乐文化之中,成为中国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美声唱法的传入,在内蒙古地方音乐文化中也积极吸纳美声唱法,在蒙古族民歌演唱方法(包括长调民歌演唱方法、短调民歌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的艺术形式,对内蒙古地区当代歌唱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说,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是民族歌唱艺术与欧洲美声唱法完美融合的产物。

进入新时期以来,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为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创作和演唱带来了更新的活跃气氛,促进了优秀作品的产生和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和歌手梯队的形成。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歌舞团歌唱演员们先后多次赴朝鲜、前苏联、蒙古、坦桑尼亚、塞舌尔、布隆迪、芬兰、瑞典、美国、日本、法国、波兰、捷克、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参加歌唱艺术节和演唱,展示富有民族特点的民族歌唱艺术的同时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歌唱艺术的优点,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歌唱方法和技巧;还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积极聘请著名乌克兰声乐教育家爱尔维拉教授任教,提升声乐专业师生的演唱技能。这种歌唱艺术的交流和学习。必然加快和推动了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作品创作与演唱的发展,《雕花的马鞍》《苍天般的阿拉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深深眷恋的热土》《祖国啊祖国》《在草原听百灵》《这一天》《生在草原恋在草原》《这片草原》《乳香飘》等等优秀作品的问世和演唱普及足以说明这方面的成就和喜悦.四、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对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们的欣赏歌唱艺术的水平也不断地提升,单纯的民族民间歌唱艺术往往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只有多种多样的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完美结合的抒情歌唱艺术作品和形式才能符合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便顺应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并在现实的歌曲创作中找到了完美的切入点。在生活节奏极快的今天,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作品具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的社会价值。《乳香飘》那舒缓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仿佛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的美景之中,因此,这种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时时刻刻勉励着当代蒙古族作曲家们不断创造出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的好作品,触动着歌唱家和歌手心灵的声音,进而推进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的迅速发展。五十年代诞生了震撼世界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七十年代继而产生了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时期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作品及演唱,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大量的产生,迅速发展起来。

除此之外,印刷、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的多元传播形式也对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有高延青主编的《天籁》(内蒙古新创歌曲选,2003年12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部分新时期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内蒙古建设文化大区征歌活动组委会编著的《草原新歌》(2006由年内蒙古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部分新时期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崔逢春教授的《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集》(2006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铁英、李世相教授的《勒勒车的歌》(1998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等等。还有由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办编辑出版的《草原歌曲》(季刊)上陆续登载介绍新时期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作品、词曲家、获奖作品,及时地给广大读者展现新时期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美声表达的发展;蒙古族抒情创作美声表达歌曲在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以及地方电视台大型晚会上多次亮相,乃至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也能聆听到这些歌曲。

总而言之,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是继承和弘扬本地区民族歌唱艺术特质的基础上,融入欧洲美声唱法的技巧的优势和长处而诞生的新型演唱方法。其以深厚纯净、舒缓平稳,流畅活泼、优雅深沉的演唱风格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成为蒙古族人民表达情感的最佳歌唱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着蒙古族音乐文化,优美的艺术表现力传承和延续着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风韵。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