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经典影视作品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

20世纪50年代末,长春电影制片厂相继拍摄了描写拉祜族人民的电影《芦笙恋歌》,和描写白族人民的电影《五朵金花》,电影放映后便在全中国掀起了观影热潮。电影《芦笙恋歌》制作于1957年,影片主要讲述了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对待拉祜族人民奸淫烧杀、蛮横掠夺,无所不为。年轻猎手扎妥,因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奸淫烧杀、蛮横抢夺而奋起反抗,然而国民党匪军乔装偷袭,扎妥侥幸逃生逃进原始老林深处。解放后,在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拉祜族获得了新生,扎妥与爱人娜娃这一对饱经苦难的情侣终于幸福地团聚的故事。影片表现了拉祜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反抗压迫的坚强性格,也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和忠贞。拉祜族的生存环境、民俗民风、民族性格与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一起通过电影展示给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在旋律上取源于拉祜族民歌的插曲《婚誓》更是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随着歌曲的传唱,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葫芦丝也被广大人民所认识。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给葫芦装上了管子,小卜冒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婚誓》、《瑶族舞曲》、《军港之夜》等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近年来葫芦丝作为民族乐器的一种被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学习,葫芦丝演奏也频繁见于各大舞台,业界更是涌现了哏德全、李仲培、李春华等葫芦丝名家。《五朵金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制作的一部爱情电影。讲述的是白族青年阿鹏与副社长金花在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相遇时一见钟情,次年阿鹏走遍苍山洱海淘金花,颠末一次次的误会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动人故事。插曲《蝴蝶泉边》是著名满族作曲家雷振邦,采用两首不同风格的白族民歌加工而成的。这首歌曲与《婚誓》在演唱上都采用了男女对唱的形式,这种形式正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对歌求偶”行为的再现,这种对歌行为在云南这个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当然是屡见不鲜。电影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敢爱敢恨的特点经过艺术的处理表现给观众,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同时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电影是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广最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具有最广大的观众群和覆盖面。利用电影作为媒介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且迅速的传播手段,通过试听结合的双重感官刺激,以及电影音乐创造出的“四维空间”,可以令观众有最直接的审美体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到远在千里以外的其他民族的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电影同时可以将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绍给世界。

舞台再现方式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继舞蹈大师刀美兰之后“中国第二代孔雀王”杨丽萍,用自己的舞姿和艺术造诣让世人认识了“孔雀舞”,认识了“彩云之南”。2003年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并编导主演了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这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她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云南映像》中的演员70%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演出服装也都是少数民族着装的原型。其中的道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全是真的。《云南映像》演出分为: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七场歌舞,全剧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礼赞和生命永恒的期盼。它将最厚重的乡土歌舞精神和民族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在短暂的100分钟的演出中,杨丽萍将云南少数民族的多种歌舞搬上舞台包括:花腰歌舞、烟盒舞、打歌、葫芦笙舞、面具舞、东巴舞、海菜腔等。其中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演出中的鼓舞、海菜腔和杨丽萍的“雀之灵”。《云南映像》向观众展示了基诺族的太阳鼓、哈尼族的芒鼓、佤族的铜芒、景颇族的象脚鼓、彝族的神鼓等。鼓在云南,不仅是一种乐器,而是民族的一种崇拜、一种图腾。敲鼓对于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来讲,是喜庆的象征,也是欢迎远方来客,对他们表达美好的祝愿。还有的像基诺族,将太阳鼓作为他们民族最神圣的器物,他们认为在除夕之夜敲鼓,可以为他们的民族带来吉祥。孔雀舞是傣族最负盛名的舞蹈,传统上舞者多为男子,傣族人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杨丽萍被誉为继刀美兰之后的“第二代孔雀王”,她的的舞蹈源于自然,远离喧嚣,她创造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语言,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从她的肢体里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的充满了大自然的灵气,让每一个人都为她所展示出来的美所动容。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菜腔俗称石屏腔,它是滇南四大腔之首,起源于石屏县异龙湖附近的原生态民歌,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是彝族民众传统的歌舞艺术形式。然而,“海菜腔”却面临严重的失传危机,需要得到保护并且急需找到真正的传人。《云南映像》让我们认识了“海菜腔”,令这种原生态的彝族文化走出封闭的深山树林,走进人们视野。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将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极富特色的歌舞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再现于舞台之上。使观众通过观看演出的方式,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认识他们的文明,他们对于生命的态度以及他们的音乐和舞蹈。让那些早已被城市文明吞噬的灵魂,受到一次最原始,最自然的洗礼。《云南映像》宣传了云南,向世人展示了这里最质朴的民族风情,它让人们知道云南,知道在这里还保有着人类古老的,不经修饰的文明。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打造了一个亮丽的舞台,也为其提供了通往世界的道路。

结语

笔者认为对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艺术家们的创造和再现,还需要学者的理论支持。这种理论支持,一方面需要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做参考、储备,重要的是要亲自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切身实地的去感受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让我们的灵魂受到最直接的洗礼。优秀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除了有深厚的技术功底,还需要真实的生活经历。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么多诸如《婚誓》、《冰山上的来客》这样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歌曲,与他经常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是分不开的。同样的道理,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对文化真真正正的理解与感悟,也离不开学者们刻苦钻研,勇于奉献的精神。现代社会,传播的手段和媒介都极大丰富,这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作为年轻一代的音乐文化研究者,我们更应该把握时机,学会利用我们身边的传播手段,弘扬和发展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住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藏。(本文作者:张然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