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议音乐作品中建筑形象的体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罗马音乐是享乐的工具,职业化的音乐演奏人,他们地位低下,被当做奴隶。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尖锐的矛盾,奴隶主对奴隶们的剥削。黑格尔认为:艺术只不过是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为这个特定阶段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贯穿在所有各个文化部门的一种特定本质或性格。个人作为时代的产儿,更不是站在他的时代之外。没有人能够真正超出他的时代。那么,音乐作品的创造者音乐家与建筑作品的设计者建筑师必然有自己所处的年代,并受其年代的思想潮流的影响,同时将思想融入作品。于是,音乐与建筑的创作中便饱含着时代精神。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都会影响,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形式,其中必然有诗歌、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以及音乐等。它们之间牵制互动,相互启迪和激励,彼此借鉴。音乐同建筑的关联性就是其中的一个。
西方建筑史与西方音乐史都是从爱琴文化开始;有专门为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的建筑以及音乐撰写的篇章;经历中世纪,哥特风格的兴起;经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到洛可可华丽风格的产生;经历古典主义时期;经历浪漫主义时期;共同通往现代主义。“音乐与建筑”是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载体。在西方艺术史中,从一开始是建筑引领、启迪和营养音乐。文艺复兴建筑的对称美,哥特式建筑中骨架券体现的理性精神,洛可可华丽风格的装饰都被体现在同名风格、时期的音乐流派中。而进入19世纪末,西方古典和浪漫派音乐以及现代音乐流派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反过来影响着建筑艺术的设计理念和思潮,赋予建筑设计者新的灵感。使设计者充分的展现他们对建筑艺术的感性把握。建筑与音乐相互作用并得到发展。它们通过自己的形式实践同一个美学思想。写下一段艺术的历史。
通感下视、听觉的相互渗透
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中包含有心理学分类模式。心理学分类模式是以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感知途径即所运用的感觉器官的不同来作为划分原则,将艺术系统划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觉综合艺术。阿恩海姆在其重要著作《艺术与视知觉:创造性眼睛的心理学》中谈到格式塔心理学,只有通过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并且通过探讨感觉、知觉、以及与平衡、形状、形式、发展、空间、光、色、运动、张力和表现等相关概念,来看视、知觉与的艺术密切关系。“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这是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所表达的基本观点。通感将视觉、听觉等一切知觉联系起来,人们通过通感体验艺术。如平衡是普通人和艺术家所能看到并希望看到的现象,平衡之于听觉也是可行的。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出了物体之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外表形象。这就好像我们在对呈现具体形象的建筑进行分析时,通常都会描述建筑的组成部分,以及它所呈现给的图案纹理。形式与形状一字之差,但指意不同。形状,即表象。没有一个视觉样相是为它自身而存在的,它总是要表现出某种超出它自身之外的东西。所有的形状都应该是某种内容的形式。所以描述这些我们看得到的客观事物只是建筑形象的一个方面。而建筑形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精神层面上的。这要求我们通过了解建筑的创造背景、建筑造型、建筑功能来分析它所表达的主题。不同的造型风格表达的形象主题也有所不同。例如:产生于希腊的爱奥尼柱式建筑以及多立克柱式建筑体现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爱奥尼柱式更多的体现女性的柔和华贵;多立克柱式更多体现男性的雄健庄严;券柱式的凯旋门象征胜利;哥特式建筑象征神权;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受人文主义主导;洛可可风格是华丽的装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红墙琉璃瓦象征皇权。音乐与建筑分别以音响与物质作为所要表达的内容的载体。音乐依靠听觉感知音响组合的“形状”,建筑则依靠视觉感知物质组合的形状。音乐作品中有音乐的动感。而建筑作品中虽然不存在真实的运动,却是不动之动,这动感便是由视觉冲击带来的张力。[3]视觉、听觉尽管是两种不同的感知途径,但是却可以延伸出表象通感。正如平衡、动感等等表示形式美原则的词汇可以同时作为音乐艺术语言与建筑艺术语言。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音乐创作与欣赏过程中。作曲家通过想象和联想,运用模仿、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再加以一定的创作技法,赋予音乐作品丰富的视觉因素,而人们通过通感的作用更好的理解音乐。
音乐作品《塔》中的建筑形象
音乐通过乐音运动的方式来表现艺术形象。音乐的形象有别于造型艺术的形象,它所表现的形象是抽象的。“当音乐能够真切地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情绪、场景、或过程等,并能使听者在相应方面产生相关联想时,这种被表现的对象和所产生的联想就叫做音乐的‘形象’。”[4]然而音乐形象这一提点,长久以来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界定,也不为所有人认同。但即使如此,作曲家们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仍无法舍弃对自己所想事物的表达,这尤其表现于浪漫主义时期以来的作曲家们。德彪西《版画集》中的《塔》就是这样一部有着建筑形象的音乐作品。音响方面,31小节升G升F构成的二度明显的带来了禅院敲击木鱼钟声的音响效果。持续出现的省略三音的和弦五度音层造成了一种空灵的感觉。塔幢作为佛教特有的建筑,木鱼钟声是塔的特征音响。作曲家常常使用带有建筑特征的音响来暗示建筑形象。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是音乐艺术所特有的,是其他艺术不具备的模仿功能。通过建筑特有声音的再现虽然脱离了构成建筑形象的点线面等要素,但却仍能唤起听众的联想,从而感觉这些声音赖于生存的环境,在意识中形成建筑形象。即通过音响给听众带来了视觉体验。全曲有由两个清晰的主题旋律以不同的节奏在不同的音区反复出现。是重复和变奏的手法的运用。《塔》的结构是多解性的。从小的主题角度划分:引子—A—B—A1—引子—C—A2—引子—C—A—B—A3。将A作为叠部看,《塔》的曲式结构是回旋曲式。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可以将作品划分为一个复三部曲式。且每一部都是一个对比型中段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模糊性使音乐的情绪更加丰富,更富有内涵。回旋的曲式结构表现出了塔幢层层叠叠的形象。反复变奏的手法运用表现出塔幢“上下层柱使用交叉柱造,上层檐柱又较下层柱收进半柱径,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5]建筑大师妹岛和世说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它是看不见得。结构类型是造成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体验,也是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就在旁边,你不能看见,但你能感觉到。”建筑结构与音乐结构无论它们是否被看见,在它们被创造出来的那刻就开始存在于空间。因此,音乐结构是音乐存在于人们意识中形成视觉形象很重要的一个框架;更是音乐表现建筑形象不可或缺的比照因素。《塔》除了在结构上展现塔幢形象,还从音乐运动上表现着东方塔幢形象。渗透全曲的第一主题是一个全部在黑键上的五声音阶。东方音乐色彩贯穿全曲。第一主题是一个上行旋律表现塔幢挺拔向上。11小节开始三连音旋律规律的上行在下行形成规则的波浪线表现塔幢层层收分的外形轮廓。37小节十六分音符密集流动,并加以装饰。表现的是楼阁式塔细节部位的灵巧形象。80小节三十二分音符密集演奏的背景下出现第一主题,表现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音乐作品《塔》正是德彪西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和弦模仿塔这一建筑形式所特有的木鱼钟声;富于东方音乐色彩的五声调式;以及类似塔幢层层叠叠形象的回旋曲式结构等手法,赋予了《塔》丰富的视觉因素,使欣赏者在听赏音乐同时体验到塔的建筑形象,从而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塔》。
结语
音乐作品通过运用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来丰富建筑视觉因素,而听众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带来的建筑形象。音乐中建筑形象的表现,进一步证明了音乐与建筑的关联性。探索音乐与建筑的关联性有利于帮助听众通过建筑形象更好的理解音乐;同时在音乐创作方面,这将启发作曲家们更多的从视觉形象中吸收养分用于音乐创作,从而开拓他们的创作的思路。(本文作者:蔡越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