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双簧管演奏的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双簧管演奏的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双簧管演奏的体会

巴罗克音乐有其优秀之处,即对音乐有着开放、自由、潇洒、热烈以及不受拘束的追求,在不脱离稳健、自然、深切和厚重之特性的同时,达到动感、气势、夸张、多样化,有着极大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如在演奏阿尔比诺尼的《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时,就需要注意到作品特有的时代气息与自身风格。第一乐章在多为四小节至八小节的乐句中,在少有大跳音程的境况下,旋律要短巧简明,使双簧管同乐队在相互追逐、呼应中将主题表现得鲜明、统一并且变化多样。要注意此作品是以大小调为基础的,要将不同的旋律线条组织起来,不仅使横向线条显得独立、突出,更要注重纵向的和声关系,使双簧管在追求自身完美性的同时,取得与乐队结合无间的效果。对于这部作品第一乐章的演奏,我个人概括出这样几点应当注意的地方:(1)吹奏要富有激情,表现要豪华生动,要带有起伏和生气,甚至带有炫耀感,以体现巴洛克艺术辉煌、华丽的风格特点。(2)强弱演奏不以渐强、渐弱为变化,而是采用阶梯式的力度变化来强调对比效果。如9~12小节和16~19小节,它们虽为相同的主题乐句,但前者是以“强”演奏,后者则以“弱”演奏,但这决非是一种机械性的强和弱,它们是有表现因素和富含生命力的。有时也可将这种对比做得更夸张一些,这样的处理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又不会让人因乐句的相同和重复而感到单调、乏味,反而会体现出某种独特的艺术效果。(3)断音要自然、饱满且富有弹性。不能因过分的短促和跳跃而显出滑稽的色彩,要符合贵族尊威、华贵、热情却不失风度的一面。(4)颤音的演奏遵循从上至下进行的原则,装饰音要在正拍上进行,以确保作品演奏的规整和统一。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逐渐摆脱了受雇于教会、宫廷的局面,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创作空间,并能够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因而,这一时期的音乐充满了个性,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同时,还受到法国大革命自由民主思想和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作品中充满了个性、感性、自由、抒情和民族性风格,并发展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精神实质。这一时期的音乐节奏更加自由并且变化丰富,最常见的是交叉节奏以及多个节奏型的同时使用;其快速不规则节拍、切分音等技法的使用,让音乐有了更加细腻和多样的表现;旋律上为了表情的需要,喜欢使用大跳音程,常常是六度、七度,甚至四个八度的大跳和许多增减音程的跳进;和声方面大胆地使用变化音及色彩和声,并通过调性、音区、和声上的色彩性变化来刻画特有的音乐形象及个人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这种通过多方面内容以展现某一个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造就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独特风格。圣桑的《双簧管与钢琴奏鸣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通过对浪漫主义音乐特点风格特点的理解,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1)演奏时需要做出更多、更细腻的表情处理以丰富音乐表现力。如在演奏乐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三组四分音符时,要做得含蓄、优雅,之后引出刚键有力、极富美感的主题,使得演奏情感与作品的结构一同步步展开、释放,并将乐曲推向高潮。(2)大段的连奏要富有诗意和歌唱性,在充满热情的同时不要有过度的激情;断奏时,根据情绪描写的变化,选择将断音演奏得活泼或是庄重。(3)颤音、装饰音的吹奏不同于巴洛克音乐较严格的要求,可根据作品情绪和表现的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一位作曲家自身的感悟和喜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同一作曲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浪漫晚期的音乐家代表理查•施特劳斯就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理查•施特劳斯早期受到传统古典主义风格及家庭的影响较深,其作品风格朴素、严谨,极具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创作生涯中、后期,受到了李斯特和瓦格纳等人的影响,并主张要以李斯特、瓦格纳和柏辽兹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作品开始变得结构宏大,色彩艳丽,手法新颖,充满了令人激动的音响,强调手法与技术甚于情感,显示出了近似于表现主义的音乐风格。而创作于施特劳斯晚期的《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却以轻快和优美为主,其全盛时期的歌剧音乐及交响诗风格也已逐渐销声匿迹了,所取而代之的则是音响保守、主题朴素的音乐,完全摒弃了复杂、绚丽的作曲手法。一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是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的。理查•施特劳斯前半生可以说功成名就、过着富足的生活,但由于种种政治及世俗原因,晚年的他选择了淡寞和孤寂,过着闲云隐士般的生活,心里倍感落寞和疲惫的同时,却又庆幸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不曾有过的平静。《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正是伴随着这样一种心情,创作于瑞士醉人的湖光山色之中,以平静、脱俗之态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回忆和总结。那么,在演奏这部作品时就要做得朴素、真实,而非浮华,以符合作曲家的初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演奏一部作品之前,首先,做到基本的谱面要求外,还要熟悉这一时期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共性,并区分不同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其次,深入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创作状态,把握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创作思想和意图,找出最贴切的音乐表达方式和处理技巧;最后,通过良好的专业技能,结合演奏者自身的内心感悟,将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要做到这些,就要熟知历史上的音乐状况,丰富个人修养,这样才能够不失其实地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完美地诠释作品的精神实质,使演奏具有深度并富有感染力。(本文作者:刘长鹏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