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

音乐审美能力即音乐鉴赏力,是人们对音乐作品美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通常我们认为音乐的创作能力、演奏能力需要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事实上,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样需要长期逐渐的培养才能形成。

感知能力的培养

1、审美情趣的培养

古今中外很多作曲家都用他们的作品赞美自然,如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维瓦尔第的《四季》、肖邦的《雨滴前奏曲》、中国作品《茉莉花》等,他们都用心描绘着大自然的美以及人类对这种美的赞赏和感激。美来自于大自然,我们应当多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提高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大自然拓宽我们的心灵,陶冶美的情操。感受自然的绚丽颜色、自然的天籁之声,自然的多姿造型。让我们的心灵去体会大自然赋予人类美的气息,懂得美的真正意义,从心底尊重自然、崇尚自然。

2、耳音培养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④听觉的形成与人的生理进化有很大的关系,有人天生耳朵好,对音乐很敏感,而有的人对音乐的魅力表现出迟钝,无动于衷。就像人的语言功能有差异一样,但这并不妨碍大多数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听觉也需要培养,首先应当给予足够的音乐环境去熟悉和体会,循环反复;2)视唱音乐旋律,从陌生到熟悉;3)训练听音,单一旋律、不同节奏、不同节拍、音程、和声、旋律和声等逐渐复杂;4)听辨乐器的音色,各族乐器的组合音色;5)听辨音色、音量、和声、配器的平衡;6)听辨不同演奏者(演唱者)音色以及相同演奏者(演唱者)不同作品音色的表现方式等等。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听觉想象的培养

在听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想象力,这在感知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拿波里歌剧乐派就将人的感情概括为几种类型,并将音乐的表现手法与这些情感相联系:如:铜管乐器表现激烈的情绪、用木管乐器表现抒情、田园风格。用锣、定音鼓、长号等表现阴森恐怖的场景,用竖琴表现诗情画意、神秘温存的自然美景等等。在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中也得以表现,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部分就使用竖琴奏出了神秘飘渺的仙境,仿佛两只蝴蝶翩翩起舞的情景。在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第八首组曲《墓穴》中,开始部分就使用了长号表现墓穴阴森恐怖的气氛等等。当然乐器的组合不是一尘不变的,各种乐器所擅长表现的情感、情景也非这么单一,如木管乐器组还特别擅长表现怪诞的场景,圆号还很擅长表现自由、空旷、朦胧的早晨。这就需要我们大量的听一些经典作品,去感受作曲家灵活的表现手法,去感知各种乐器、不同乐器组合带来的音响效果,以及它们所构造的画面感。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经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所以说听觉想象的培养很重要。

理解能力的培养

1、培养感知经验

每个音乐家都有多彩的生活阅历,他们的作品也丰富独到,要想有所领悟并非易事。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致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那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听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更需要我们从各个领域去汲取知识,储备知识。把这些不平凡的生活阅历变为自己生命和知识的延伸,变为自己生活的感受与领悟,让这些情感都刻骨铭心,当某一段旋律与它不经意间碰撞,马上记忆犹新,产生强烈共鸣。

2、注重理论学习

音乐理论的学习,对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在耳音培养部分提到的音乐理论知识外,音乐曲式、和声、音乐历史、音乐配器、音乐美学等这些理论的学习也很重要。当我们遇到一个大型的音乐作品时,他的曲式结构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驾驭这一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使用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奏鸣曲式结构是一种较大的曲式结构,它能将较大的乐曲以固定的框架支撑起来,使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有利于欣赏者理解和聆听。这种曲式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梁祝这一千古绝唱在这一曲式结构下得了完满的实现。呈示部包括引子、草桥结拜、同窗共读、英台遐想、追逐嬉戏、十八相送、长亭惜别;展开部表现了英台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化蝶;再现部表现了梁祝双双化为比翼齐飞的彩蝶。整曲在这一曲式结构的布局下,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写作技巧、缜密的逻辑思维,使得乐曲优美动人,通俗易懂。

和声可以帮助我们明晰复杂的织体结构,感受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如德彪西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为主,主要描写光与色彩的变化,音乐形象都比较抽象。在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中使用了全音音阶、不解决的七和弦、九和弦的和声进行。风格非常独特,在和声配器的使用中大大打破了常规,使得作品飘忽不定、效果新颖。音乐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作曲家的创作特征、创作风格等。德国的施莱尔玛赫说:“欣赏者必须依靠历史重现,回到创作者精神世界去,避免欣赏者歪曲作品本来意思”。

音乐美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艺术家所处时代的美学思想、审美标准,审美需求等。明确音乐欣赏中主客体的关系、音乐美较其它艺术美的特殊性、音乐艺术的复杂性等等。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遵循的对立、统一原则一直在延续,至今可以作为我们审美的一个标准,但人们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于这一标准,我们对突破、变化、不规则的美也有需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中,作曲家打破节拍节奏的规则,使用了戏曲中自由的散板节奏,既表现出英台的果断又表现出她内心的惶惶不安。在整部乐曲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将祝英台的情感及激烈抗争表现的淋漓精致。综上所述,感知经验、理论学习将是我们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关键步骤,从满足愉悦动听到产生共鸣最后领会作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步步深入,真正领略作曲家、作品带给我们的深刻含义。

总之,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的变化、思想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人生阅历的增加、音乐作品可以赋予我们新的认识、启示和指引。所以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努力提高我们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欣赏音乐当作作曲技巧、表演技巧一样用心练习才能提高我们对作品的审美能力,才能体会作品所赋予我们无止境的美。(本文作者:张晶 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