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本真教学音乐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本真教学音乐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真教学音乐论文

一、回归音乐本真,音乐课应以唱歌教学为主

对于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感官体验,激起了学习新歌的兴趣和欲望,就能更好地去体验和表现音乐。又比如,在处理一些音乐的情绪时,教师如果只是在语言上强调要优美地演唱,对于学生来说仍是空洞的。如果教师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示范,学生感同身受,就会情不自禁地学着用优美的声音去演唱了,可见教师的引领对于规范学生的演唱是何等重要。

二、回归音乐本真,音乐课应重视节奏教学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歌唱教学离开了节奏教学那就是无本之木,失去了骨骼和支撑。回想原来的节奏教学,总是把歌曲中的一些节奏点拎出来重点练习,这未尝不是一种训练的方式,在训练的最初可以用之。但是不要以为经常进行节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就会提高很快,因为音乐节奏感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始终,学生体验深刻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样的音乐感觉。节奏感是流淌在情感与肢体语言中的。在节奏教学时,不要忽视歌曲的情感因素,教师要身临其境地去表达和表现节奏,使得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形象具体。比如:在指导连音节奏的连贯唱法时,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连贯演唱,学生能体会到连音唱法就像蚕宝宝吐丝又细又长,连绵不断。节奏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必须重复训练,只有一种节奏型深入其心了,再换一种来进行训练才会更有效,不过即使是同一种节奏型,每一次训练时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否则学生会渐渐失去兴趣,讨厌这样的训练方式。比如:听某位老师执教的《时间的歌》一课时,在教学中她特别注重节奏教学,从最初模仿小闹钟的声音、大钟的声音、布谷鸟的声音入手进行练习,并巧妙进行多声部的配合练习,效果较好;在音乐游戏中,她也是有节奏读词,但这次加入了强弱对比,把节奏练习进一步深入;在新歌教学中也采用有节奏朗读歌词的方法,并注重了读法的引导。她还善于运用手势进行引导,强弱对比、轻重缓急,一招一式特别有效。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良好的节奏感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个先决条件。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们的节奏感渐渐增强,加深了内心的体验,在歌曲的演唱中就不会再出现节奏上的问题了。节奏教学不应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范畴,而应贯穿融合在音乐教学的始终。比如:在执教《滑稽歌》一课时,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有节奏的对话,师:她把袜子穿在哪里了?生:她把袜子穿在XX了。接着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这样就为感受一首歌曲的节奏支架奠定了基础。为了突破休止处的难点,可以采用在休止处拍手的方式,这是一种用动作增强节奏感的一种较好的训练方式,如果能长期进行这样的节奏训练,相信内心的节奏感势必会增强。在表现的环节,提问:除了拍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的身体做哪些动作?学生经过讨论后用跺脚、拍屁股、拍小凳子等体态方法加以表现,这样继续巩固对歌曲的节奏感觉,也深化着内心的节奏体验。而最后可以为歌曲进行简单的二部节奏训练,先单独再合成,加上教师的引领作用,表现效果非常好。在这样的课例中,节奏教学贯穿始终,节奏真正成为了音乐的骨骼,又不乏生动有趣,让学生主动融入。

三、回归音乐的本真,音乐课要重视发声练习

现在的音乐课堂很少进行发声练习,导致学生一开口声音紧绷,全班的演唱很难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所以歌唱前的练声是必须的,但是发声练习忌枯燥乏味,只有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接受。例如,在低年级的发声练习,可以采用师生问答式的发声练习。如,师:小花猫在屋里——生:喵喵喵;师:小花狗在屋外——生:汪汪汪;师:小青蛙在水里——生:呱呱呱;师:小鸟在天空——生:喳喳喳。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形象做一做相应的动作,这样就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发声练习不要和歌曲教学割裂开来,只有结合歌曲内容有机渗透,才能使得发声练习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执教《铃儿响叮当》一课时,老师可以拿出一盆腊梅花,走到学生们中间,让学生闻一闻腊梅花的香味,在闻花的同时有机地指导闻花的方法和气息的运用,这就为歌曲最后一句中第一个“好”字的准确切入打下基础。事实证明,这种训练发声的方法贴近了歌曲的意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是非常有效的。

四、回归音乐本真,音乐课要重视音乐知识传授

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非常重要,但因为音乐知识的枯燥性,教师们在教学时不知该如何切入,有时干脆避而不教,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把音乐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在音乐实践中创设富有趣味的语境和情境,合理有机地渗透乐理知识,给每一个乐理知识赋予生命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学习的课堂效率。我们还应该大胆地分析和运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奠定基础。比如:在聆听《忆江南》一课时,老师注重了对歌曲音乐要素的分析和渗透,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完全可以从引导学生观察乐句入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鱼咬尾的作曲特点是前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后一乐句的第一个音,只有五个音的调式是五声调式,一个字上有几个音叫一字多音。由于是自己的发现,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在演绎歌曲时就显得如鱼得水,歌声非常美妙动听,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进行专业的总结。这些音乐知识的教学让课堂上的音乐味更浓,也让学生的音乐能力日渐丰厚,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开展一些小型的创编活动打下了基础。追求音乐的本真,还原音乐的本来面目,在扎扎实实的教学中实现师生生命体的共同发展。愿音乐这门艺术,带给学生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作者:黄红英 单位:江苏海门市平山小学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