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研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南昌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间民俗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固然,在历史的长河行进中,许多生长于南昌本土的艺术已然消退于音乐舞台,但南昌采茶戏依然活跃在这片红土地上,其背后散发的独特艺术魅力值得深究。本文在对南昌采茶戏外部形态作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构成,并就其传承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音乐形态;文化内涵
正是因为源于根植地方民间土壤、立足民众文化需求,南昌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才得以延续至今。南昌采茶戏有着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加之其对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保证了它足量的发展空间。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南昌采茶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蕴含着该区域民间艺术精髓,展现了群众生活风貌与社会发展,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因而,有关南昌采茶戏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和热议。
1南昌采茶戏的外部形态
中国戏曲艺术是音乐、舞蹈、文学等综合艺术的化身,所涵盖的文化底蕴、戏班结构、演出场合以及演出惯例等都是研究的重点。本节主要从南昌采茶戏的外部形态入手,着重分析其与周边艺术的交流借鉴、社会传播以及方言俚语等文化层面的内容。
1.1交流借鉴
初期的南昌采茶戏类属于民间歌舞,随着受时段交叉、剧本移植等因素影响,逐步发展成为戏曲。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城市,地处赣、皖、浙三省交界处,自明代中期之后,此地曾流动着大量戏曲艺人,为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各地人才汇聚,使得南昌采茶戏不仅仅脱颖于采茶歌舞,同时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等风格相近,彼此间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在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南昌采茶戏既借鉴其他音乐剧目,有时甚至将兄弟剧种直接化为己用。早在清末时期,黄梅采茶戏和赣南采茶戏的流入,就为南昌采茶戏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时至今日在剧本剧目、音乐曲调等方面依然留有身影。据相关史料记载,南昌采茶戏的剧目中不乏与其他“姐妹”艺术相近相同之处,有部分甚至是直接移植过来的,这也就决定了其丰厚的文化涵养。此外,在曲调节奏风格上,南昌采茶戏与湖北黄梅戏亦有很多相同之处。正如《南昌文史资料.第六辑》所载,“黄梅戏的打猪草曲调与南昌采茶戏的攀笋曲调基本节奏、风格有相类似”。
1.2社会传播
随着时境变迁,人们的精神需求与追求不断发展,南昌采茶戏作为重要的精神食粮,其剧目内容、表演形态等也在经历分化与融合的过程。其中,分化是社会变革进步的必然结果,融合则是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播的具体形式表现。根据《社会学原理》定义,文化传播是人们在文化交往中出现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延续到南昌采茶戏发展上,它的形成始终脱离不开文化文学领域的扩散与共享,在此过程中民间民俗艺术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新事物的涌现,加速了南昌采茶戏分化,具体表现为剧情强调贴近民众、演员个性越发突显、女性主导地位确立等,主观意志的融入,还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风貌。南昌采茶戏独具特色的剧情、人物构成,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素养、审美追求与思想感受,因而更容易被受众群体认可,这也就奠定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过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是南昌采茶戏如何分化,始终也是在主干道路上的剥离与延伸,或是可称之为是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另一种感性流露。
1.3方言俚语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其本身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对具体生活形态的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南昌采茶戏是地方戏曲音乐与地方文化色彩汇聚的丰硕成果。随着社会主义体制建设深入,人们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旧思想的碰撞过程中,南昌采茶戏的文化底蕴承载越发丰厚。简单来讲,像南昌采茶戏这种民间民俗艺术,它的传播本就无定式规划,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文化不稳定性和即兴性,即伴随着情感劳作变化与生活环境变迁,南昌采茶戏与其他民俗艺术不断交融。在现实的南昌采茶戏表演过程中,牵涉到演员与环境、观众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尤其在导板、散板等戏剧情感处理上都需要演员临场发挥。但是,长期的演出实践积累沉淀,南昌采茶戏又形成了一定“程式”,仍需在戏曲领域的框架内发挥与塑造,以更加精准地展现人物形象。此外,南昌采茶戏能够发展延续至今,并非偶然事件,主要取决于其“接地气”的演出形式,表达和诉说着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具有重要的精神愉悦功能。
2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构成
根据辩证主义理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因此,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其内部构成特色。南昌采茶戏作为特殊的音乐艺术门类,其立足点恰恰就在于音乐自身的展现。基于此,作者主要从南昌采茶戏的音乐腔调与器乐场面入手,分析了其音乐形态,具体表述如下:
2.1音乐腔调
2.1.1南昌本调
“本调”最初是在“下河调”基础上,将铜锣变为丝弦伴奏,用乐队过门取代人声帮腔形成的,是南昌采茶戏独特唱腔风格的主要体现。综合来讲,根据行当的划分,南昌本调涵括了小丑本调、老生本调、小生本调、花旦本调以及大花本调等内容。其中,小丑本调多以念白为主,且几乎不分配唱段,但其幽默诙谐的表演,却能有效调动观众情绪、营造故事氛围。一般在小本花戏的演出中,丑角才会涉及一些“杂调”唱段。老生本调最大的不同表现为,采用上下对称的宫调式,在整个行当中饰演正直善良的人物,因而讲求字正腔圆、韵味深厚,动作注重雍容、端庄,念白和唱都是真声发音。而小生本调常用真音和尖音假嗓演唱,并配以真假嗓念白,上下句对称的旋律结构,清脆而不柔媚、刚健而不粗野的声线,塑造了其华美、明亮的唱风。花旦本调则以念白和做工为重点,强调唱腔乖巧灵敏、美丽清秀,其中散白居多,唱段的结束音大都回落到sol音上。最后,属于花脸行当的大花本调,由于塑造人物性格粗狂、豪迈,所以演唱上注重音色宽洪、粗壮、浑厚,要求使用真声。
2.1.2凡字调
南昌采茶戏凡字调的成型与“三脚班”时期黄梅戏剧目引入息息相关,并随着后期发展逐步融合了本地方言。起初,凡字调专用于传统戏中的鬼神角色曲调,与湖北黄梅戏的还魂腔旋律基本相近,但发展至今已然突破了这种禁锢,演唱中多作soldola、solmire等三四度跳进,乐句尾音最终都回落到re上。与本调相异,以商调式为特征的凡字调并无行当划分,因而感情色彩更加丰富,两者对比强烈突出。但南昌采茶戏的凡字调又与本调有相同之处,集中表现在板眼形式、用韵规律、唱腔结构以及旋法等方面。正如《世说新语》所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进自然也”。南昌采茶戏作为地方戏曲音乐的代表,一贯以声腔为主导,强调“声腔”、“韵味”的形式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凡字调是民间音乐语言与民间文学有机结合的结果,是南昌采茶戏音乐形态的重要组成。
2.1.3杂调
作为采茶小戏中的常用曲牌,杂调的主唱腔来源于“茶灯”小调,随之吸收融合了本地少数民歌小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一般意义上讲,可将杂调归属为五声音阶的民歌体裁,其中以五声微调式为主,辅以较少的商调式、羽调式及宫调式,在唱词设计上既有上下两句的长短式结构,又有起承转合的四句腔结构,同时强调专戏专曲。以南昌采茶戏中的《秧麦调》、《卖杂货调》以及《磨豆腐调》等为例,它们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微调式曲调,戏命即曲名,短小精悍的曲风,决定了其长于载歌载舞的小喜剧作品。杂调作为南昌采茶戏音乐形态的重要组成,音乐大多是明快、诙谐、活泼的,加之衬词应用,语言特色十分突出,多句、多段重复,使其更容易记忆、上口和流行。时至今日,南昌采茶戏中极少再出现这种小戏演出,通常是应出资人要求附加于整本大戏之后,且表演多以年轻新学员为主。此外,基于传统曲调总结出来的板腔体音乐,采用上下句对称的单位形式,并随着剧情发展有所变化,如《南瓜记》中就运用到了挖板、散板、慢板、快板以及简板、平板等,着重突出了文学格律与戏曲的双重优势。
2.2器乐场面
2.2.1伴奏乐器
南昌采茶戏作为传统地方戏曲的代表,其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仅优化了音乐唱腔,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及音乐,按照剧情内容的要求可分为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两种。具体而言,南昌采茶戏的文场是管弦乐,包括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等,常用于唱腔伴奏、表演配合及过门连接,能够起到渲染音乐氛围的作用。其中,南昌采茶戏所用到的拉弦乐器又包括二胡、板胡和三弦,尤以定弦音高为sol-re的二胡为主,而后两者则常见于民间戏团中。南昌采茶戏的武场是打击乐,大致可分为鼓、锣、钹三类,主要应用于武打或技巧性场面,同时亦可承担开场、过场及终场的演奏,往往具有固定程式,如常见的长槌转夺头,能够起到统一音乐节奏的作用。在南昌采茶戏演出的过程中,随着剧中人物出场,要配以不同节奏步点的锣鼓点,进而指挥演员动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乐队的演出效果。通过学习和借鉴京剧鼓锣经得来的武场音乐,对提升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感染力与审美性具有巨大功效。
2.2.2乐队编制
被安置在舞台中后方的乐队,虽然他们没有直观的视觉冲击,却是南昌采茶戏演出的灵魂,主导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与连接,调动了音乐氛围。以南昌采茶戏《南瓜记》为例,不同的人物进场时需伴奏不同的鼓点,如秀才丁文选、恶霸王寿延、县令高志凌等,在此过程中鼓师对推动剧情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三弦、扬琴等乐器在南昌采茶戏中的运用,还使得刻画人物性格、形象更加鲜明,强化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初期形式的南昌采茶戏演出,只有三人组成的乐队,所使用的器乐包括小锣、大锣和堂鼓,亦被称作“三堂头”。而随着后期的学习与发展,南昌采茶戏所应用的乐器越发繁多,包括唢呐、饶钹以及班鼓等,直至民国三十五年间,二胡、三弦取代了锣鼓帮腔伴奏,并在唱腔中增加了“本调”,单一的三人组结构已然难以满足需求。现实生活中,乐队都是跟团演出,一般不进行单独吹奏,只有在过门、间奏或尾声部分才可能进行独立演出,起到启程转上的作用,使得南昌采茶戏剧情发展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带给观众完美的艺术享受。如今,专业剧团的乐队演出人员配置已多达9-10人,乡间戏班亦有4-5人。
3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发展
在历经了百余年的洗礼之后,南昌采茶戏的发展可谓喜忧参半,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其面临着互联网科技与传统媒介的竞争,同时经受着“市场经济效应”的严峻考验。现如今,大众媒体的崛起,推动了新型文化的造就与发展,如影像符号、电子系统已然成为了时下最火热的沟通方式,对南昌采茶戏造成了一定冲击。某戏剧团团长曾经表示,事实上很多小剧种在大浪淘沙中消亡了,然而在广泛的区域内,包括京剧、话剧、地方戏等很多剧种依然有着十分稳定的观众群体,其中中国农村就是一块最大的市场。持有相同或相似想法的学科也认为,“中国戏曲基本上是农村的戏剧艺术”。但笔者认为这种论断是片面的,农民本身并不能有效维系南昌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固然其是南昌采茶戏表演的主要服务对象,但这只是地方戏曲生存的一种客观表现,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源远流长的民间礼俗传承上。在音乐领域,即使备受推崇的流行音乐也不可能完全占据整个舞台,传统地方戏曲再现以往辉煌似乎有些勉强。因此,新时期,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发展,要立足于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着力于在剧目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作出改变,同时政府加大政策投入,以重现其往日风华。
4结语
南昌采茶戏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传统地方戏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笔者希望学术界有更多人参与,全面剖析南昌采茶戏的音乐形态,并深度诠释其内涵的文化特质及价值,并结合当今时代需求,提出更多的继承发展策略,以再现其往日风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露.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构成分析———以《南瓜记》为例[J].福建茶叶,2015(6):235-237.
[2]金鑫.采茶戏中音乐文化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6(10):301-302.
[3]吴蕾.采茶戏音乐的文化形态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20-321.
[4]朱建华.民间采茶戏的音乐形态特点与舞蹈美研究[J].福建茶叶,2017(1):367-368.
[5]吕彬.探究江西抚州采茶戏音乐文化形态的传承轨迹[J].戏剧之家,2014(16):15-16.
作者:张兆壮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