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意识的回归,人们开始选择文化归属感,园林景观设计在经过西学东渐后,再次回归到中国传统园林中。而考虑传统园林封闭造园形式并不符合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需求,新中式景观得以出现,并迅速受到景观设计师和公众的青睐。分析了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手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就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要点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青岛地区;新中式景观;植物配置;手法

1新中式景观概述

新中式景观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同时具备了古典园林的艺术内涵以及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景观形式。新中式景观并非单纯的复古,而是强调将古典园林文化的思想内涵提炼出来,结合现代园林技法,营造出简洁明了、轻松自然的园林景观,使其能很好地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新中式景观在设计中,具备明确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归属,其不单单是一种特殊的园林风格,更是对传统人文艺术本质的溯源,在构建新时代中式美学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2新中式景观设计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与传统景观中的植物配置相比,新中式景观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更为简单明了。一般来说,修剪过的植物与自然植物混合。层次比较简单(2~3层),品种选择也不复杂。它们大多以竹、柳、花等植物为主,能营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景观空间。在新中式园林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天人合一”

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应以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手法为依托,推动植物类型及其寓意的有机结合,在满足景观设计要求的同时,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在空间设置方面,应强调水、面、置石等元素的相互配合,在关注审美需求的过程中,也应营造出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

2.2“回归自然”

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应尽可能保持自然原生形态,做到模仿自然,回归自然,通过合理调节植物形态和疏密程度,营造出贴近自然的层次感,体现出景观所具备的意境,真正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2.3“见微知著”

在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强调空间的组合与分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上,新中式可借鉴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保证植物在狭小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延伸的空间形态,保证每个空间的相对独立性。园林里的植物应能遮挡建筑物的墙壁,对间隔进行拓展,对山水小品进行装饰,塑造出具备良好延伸性的空间。2.4“古今结合”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结合现代植物景观设计元素,合理运用现代材料,营造具有历史文化感和现代时尚感的景观空间。如可利用具有某种含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海棠等,结合园林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在相应的园林空间中,与现代园林的材质搭配布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达到景观设计的目的[3]。

3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手法

3.1凸显精神品格

园林植物配置应将植物看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通过注入人格的方式,实现植物拟人化,凸显其精神品格,确保园林植物形神兼备,将之作为园林和景观的主题意境。如松柏象征长寿,体现坚强不屈的精神;竹象征着谦逊、礼貌和高尚的正直;梅花本身不怕冷,常用来表示纯洁和坚定;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廉洁朴素。通过植物拟人化的方式,在景观设计中将其所代表的精神品格凸显出来,切实提升新中式景观设计的效果。

3.2融入诗情画意

园林较注重营造空间氛围,强调诗情画意,而新中式景观应继承这样的设计思想,通过将园林植物的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方式,提升景观塑造的效果。如通过在庭院中种植芭蕉树的方式,营造出“雨打芭蕉”的场景。同时,如果园林植物的名称关联有相应的文化,或者能够借助相同或相近的读音来表达美好寓意,则可以以植物来对建筑或园林景点进行命名,如梅园、竹苑等[4]。

3.3强调合理搭配

植物是装饰园林建筑的最佳选择,合理设置植物能拓展园林空间,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提升景观的立体性和自然感。如在设置乔木的过程中,应对照园林建筑本身的特点,合理选择树的姿态、色彩、体型、尺寸,确保其能够与建筑实现相互协调,体现出灵动、活泼的感觉。园林水体搭配各种植物,可实现植物与倒影的相互映衬,使水体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景观设计3.4凸显地域特色自然植物群落是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发展形成的,会塑造出不同的自然植被群落。而随着长期的发展,会逐渐形成最适合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植被类型、结构形式和形态特征,使得植物群落能够很好地凸显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当地的植物群落,凸显地域特色[5]。

4案例分析

4.1项目概述

青岛某别墅住宅项目在规划设计环节,强调打造能够代表地域特色的景观项目,彰显文化内涵,在彰显住户身份的同时,体现专属感和私密性,借助合院的方式,搭配新中式园林景观,提升居住品质(见图1)。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坚持“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基本原则,从传统园林文化中,运用能够适用于现代景观的设计元素,营造出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中式景观。

4.2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中,强调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区域,设置了“诗、书、礼、乐”四个不同的主题,庭院区域同样设置了四个主题,分别是“玉、棠、富、贵”,借助这样的方式来凸显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植物造景方面,考虑青岛地区的气候条件,主基调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强调生态造景;平面布局方面要求做到疏密搭配、收放开合、进退有序,体现出节奏的变化;立面树冠应错落有致,通过合理的层次搭配,彰显韵律感。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比例适中,乔木、灌木和花草搭配科学,能够将景观重点凸显出来。在四季常绿的基础上,应强调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6]。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应强调“统一”“均衡”“协调”,通过不同植物的合理搭配,营造出多元化的小景观效果,凸显季节的变化,将四季更替及色彩搭配考虑在内,确保在不同季节能够形成不同的景观,保障生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3植物配置

4.3.1公共区域。(1)“诗园”。“诗园”的基调树种是刚竹和早园竹,依照《赋得阶前嫩竹》的诗句布设: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竹本身质感挺拔,中空有节,四季青翠,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在园区内种植一片竹子,能够营造出富有诗意的场景。(2)“书园”。“书园”的基调树种是梅花,包括腊梅、杏梅和美人梅,依照《山园小梅》布设: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作为我国十大名花之首,梅花在传统文化中表现出的是坚强、高洁、谦虚的品格,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3)“礼园”。“礼园”的基调树种有2种,分别是黄栌和红枫,能够很好地突出仪式感。(4)“乐园”。“乐园”的基调树种为松树,包括白皮松、雪松、造型松,结合该小区的定位,借助了李白《南轩松》中的“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来体现尊贵感[7]。4.3.2庭院区域。(1)“玉”———玉兰园。基调树种为黄玉兰和二乔玉兰,其花朵洁白,形式莲花,观赏价值高,是美化庭院的一种非常理想的植被。(2)“棠”———海棠园。基调树种有木瓜海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等,营造出苏东坡《海棠》中“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的意境,有富贵之义,海棠本身雅俗共赏的特性,更是赋予了其“花中神仙”的美誉。(3)“富”———牡丹园。基调树种为牡丹和芍药,牡丹本身花色艳丽,被誉为“花中之王”,而且品种繁多,花朵大而香,代表了富贵,彰显了小区住户的身份。(4)“贵”———桂花园。基调树种为金桂、丹桂。桂花同样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在仲秋时节盛放,沉香扑鼻,于夜静月圆时分,把酒赏桂,可以使人短暂脱离喧嚣的尘世,实现精神的升华[8]。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能够与景观整体的设计风格保持一致,将文化和意境体现出来。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考虑现代园林设计的理念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赋予植物全新的精神内涵,确保其能够与建筑、山水等实现相互协调,构建起良好的景观整体,为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理想空间。

作者:刘召霞 单位:青岛市公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