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资源中的美术教学策略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资源中的美术教学策略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资源中的美术教学策略运用

摘要:苏州东山人杰地灵,有着独特优美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众多艺术名家,这些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是学生学习美术、发展美育的源泉。本文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课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家园的变迁》教学为例,结合构图、造型、透视、表现形式等专业技法,简略谈谈地方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关键词:地方资源;美术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作为美术老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进身边的资源,让他们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出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罗丹在《罗丹论艺术》中说过:“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苏州东山地处苏州西南端,距离城区40公里。由于远离城市,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事物相对闭塞,接受美育的途径相对要少得多。学生美育意识和美育途径的缺乏是当前面临的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以《变迁中的家园》教学为例,谈谈地方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一、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东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筑也很有地方特色,历史人文底蕴和美学意蕴十分深厚。引领学生参观家乡的明清建筑,感受江南小镇粉墙黛瓦的独特魅力是我运用的第一个策略。学校附近的雕花楼是民国初期建筑,整个建筑群是砖雕、木雕、石雕、铁雕等雕刻的有机集合,可以说是无处不雕,有着“江南第一楼”的美誉。这里的每一块雕刻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并极具美学价值。在授课的过程中,我把课堂搬到雕花楼,带领学生参观具有苏派园林典型风格的亭台轩榭,欣赏极具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的雕刻工艺。但如何教会学生学会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记录这些美好的画面,并能传达出其中的韵味?这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首先要教给学生一种记录的方式,让他们记录下各自喜爱的局部或细节。而速写又是最为合适的记录方式,记录时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场景和角度,以线造型为主的方式来表现。线条有长短、粗细、曲直、软硬之分。建筑要用相对“硬朗”一点的长线条来凸显它的气势,建筑上的雕刻大多是中国古代纹样或吉祥图案,以及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人物、动物或植物形象,则需要用“软”一点的曲线条来凸显它的形象。这么解释,对于学生来说,还不够直观,为此,我选取了雕花楼一石雕门楼,用5~10分钟给学生简单示范了门楼和门楼上人物形象的画法,边画边讲解,对于同学提出的问题现场答疑解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散到雕花楼的各个角落,自主选取合适的场景或局部进行速写训练。学生们借鉴学习老师示范教授的方法,加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相互帮助,果然轻松完成了任务,有些同学甚至还创作出了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作品,着实令人惊喜。这样的训练,不仅轻松实现了本节美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家乡建筑工艺的精湛和独特的审美意蕴,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授《变迁的家园》这一课时,我利用社团活动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走进有着“中国内湖最美环岛公路”之称的东山环山公路,并选取环岛路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段把它当着我们的教学内容,周边的山色湖光、民居建筑、山地树林都是我们的写生素材。公路、民居、太湖、天空是最平常的景物,也是最能体现透视,特别是焦点透视。我先把学生集中到了一起,采用示范法,简单示范了透视效果图,让学生感受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这种视觉现象,并学会运用透视的技法来呈现身边的湖光山色。考虑到时间、安全等因素,我给学生一定的距离范围(1公里),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取景来进行创作。布置完任务后,同学们带着纸笔欢快的散入路边的丛林美景中,寻找各自的心仪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一个小时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带回了自己的创作,创作的作品也明显多了些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灵气。

三、吴地名家优秀作品等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风景画的构图中,我们可以借用摄影术语“景深”来表达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也就是把一幅画面中的景物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来进行表达。纵观古今中外艺术名家的作品,无一例外都很好地运用了这样的构图模式。以吴门画派文征明的山水小品《横塘》为例,画面中近景是岩石、中景是河道、远景是山石。在三个层次中,文征明主要想表达的是远处的山石,因此重点刻画。而当代画家吴冠中先生创作的江南水乡《周庄》,房屋数量众多,沿着河道分布,是重中之重,整个画面看似无远近之分,但细细品味,近有零星船只、中有房屋和河道、远有拱桥点缀,这不也是体现着近景、中景、远景的构图模式吗?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的构图方式的解读,特别是吴冠中的《周庄》这一作品,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环境。此时,让学生去创作《变迁的家园》就顺理成章,东山的陆巷古村、西新街、雨花胜境等名胜古迹是学生创作的素材。为此,这一课我有计划的分为三个课时,从建筑到风景再到名作,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绘画不只是手上运动,而是手脑眼并用,是需要有相应的技法支撑的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我在三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分别渗透了取景、透视、构图、表达方式等绘画技巧。通过学习,让学生综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运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呈现,最终创作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艺术创作的素材源于生活,但不只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概括,更是情感的升华和表达。《家园的变迁》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完成了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创作出了新鲜的作品,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地方名家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法)罗丹.罗丹论艺术[S].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徐熙凤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