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字化技术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字化技术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数字化技术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了民间美术数字化形态转换的趋势,研究了民间美术数字化形态转换的新方法,提出了数字化交互设计的应用思维,实现了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技术的区域性、多样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数字化形态;数字化技术

1中国民间美术保护研究现状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区域性、群体性、母体性艺术,渗透于普通老百姓婚嫁、丧娶、祝寿、祈福、敬仰等民俗活动之中,直接反映劳动大众的物质需求、精神追求以及审美品位。其形式多样、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经集体创造、历史积淀、民族传承与保护逐步发展起来,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需要我们代代研究、创新与发展。[1]然而,由于社会的转型,其政治环境、经济体制、文化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此也造成民间美术生产制作、传播使用、审美方式等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西方的、现代的、时尚的审美理念逐步取代民间的、乡土的、淳朴的造物理念。在此大环境下,中国民间美术同样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危机,有些民间美术品类和功能濒临消亡,尤其一些传统手工绝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作为民族、民间、民俗研究的珍贵材料,民间美术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我们怎么样充分利用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有效、充分地去发掘用户的行为、认知和感性“空间”,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寻找新思维、新渠道,是笔者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2中国民间美术的数字化形态转换趋势

数字化技术在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在不占用绝对空间的情况下,可以灵活自如地进行图文、声像、音频之间的切换;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修改、备份、删除、移位、排序、扫描;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高速、高效地“发送”、“传播”,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准确地检索、定位。而民间美术本身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的统一,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科学材料与艺术形式之大成。其中,科学技术手段可以看做民间美术保护的“非物质”基础。我们可以从民间美术传统保护载体“竹帛”、“金石”、“盘盂”“文本”等逐步过渡到“图像”、“声音”、“视频”等现代综合化、数字化虚拟载体方向,能够实现“物质”载体向“非物质”载体的衔接,“有形”载体向“无形”载体转型的一脉相承;能够实现民间美术保护手段在时空、时序上的“无缝对接”。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活态”传承与发展,是笔者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3中国民间美术的数字化形态转换方法

3.1数字化“档案”

笔者认为,民间美术可以以“档案”的形式进行存档、保护。首先,根据种族不同,对民间美术进行分类。我们通过高精度的先进扫描仪器、数字化摄影、硬盘、音频等图像处理技术把分好类的民间美术元素:图案、纹样、图腾符号、材料、制作工艺等进行“整理—统计—记录—价值鉴定”,由具体实物生成平面或者立体的数字化图像,即“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以便于后期存放和加工。其次,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文档编辑—文献编纂”,作为后期设计创作素材。最后,进行“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即民间美术的数据加工和输出。其中,数据的加工包括对民间美术结构造型、纹理质感、形式美感等数据进行高精确的提炼,抽象、概括为更为现代、简洁、实用、时尚的图案数据库或者简化的工艺制作流程。然后,建立整体系统的数字化模型,为民间美术元素的保护修复、考古研究、信息共享、参观欣赏、开发利用提供充分、精准的数字化素材,即数据的输出过程。民间美术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可预见性的实践意义。

3.2数字化虚拟民俗馆

数字化虚拟民俗馆对传统民间美术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我们可以通过微软的“表面质感建模技术”[2](p313)把民间美术材质:竹、丝、棉、麻、布、纸的肌理和原生态气息生动逼真地呈现出来;把由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点、线、面、体、声、光、色综合创造的图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原到一种近乎完全真实的细节。最后,当地政府、协会、非遗持有者多去组织、宣传虚拟民俗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来观摩体验。馆内工作人员可以引导他们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在空间中近距离感受民俗艺术的魅力,尽情享受民族韵味和风情。数字化民俗馆的成立是一种跨学科的工程,需要与不同专业领域的设计师、建筑师、计算机专家、网络工程师、考古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政府部门等积极合作,探索新设计、新方案、新技术的应用,拓宽展览空间。

3.3数字化模拟技术

根据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采取数字化模拟技术来应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当前,常用的数字化模拟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濒临消亡的民间美术作品的保护,通过运用虚拟漫游和人工智能技术把一些破损的、变质的、将要消亡的民间艺术品进行修复、保护,虚拟和复原最本源的面貌,并呈现给大家。一类是针对具体的民间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造型形式、色彩搭配、工艺流程进行具体地模拟演示,让观者身临其境地参悟它们内在的联系,了解它们的制作过程,避免“猎奇式”和“拟古式”的创作误区。例如,让机器人与传统皮影艺术合作,让它代替人类在民俗博物馆里给观者模拟演示皮影戏,把最新的科技与最传统的美术结合,用于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展示,是民间美术数字化的结果。

3.4数字化交互设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App、Wi—Fi、iPad和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碎片化”信息获取的主要工具。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民间美术要实现从‘日常’到‘创造’,从传承保护到创新发展的转型,就要发展更符合移动用户感官舒适、精神愉悦、审美体验的交互技术。当人们与民间美术产品发生作用时,能够参悟到交互时的真情实感;能够感受到民间美术的本质;能够唤醒民族的同理心;能够找到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里过着“慢”节奏的生活;能够实现民间美术创意发展的目标。因此,把新型美术产品放在一个动态的数字化文化环境中,与观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交互关系是开发民间美术创意产品的重要途径。例如,我们把民间美术与动画产业相结合,开发民间美术新产品,让其与观看者产生新、奇、特的交互反应。

4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民族民间美术濒临灭亡的事实出发,将民间美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致力于研究与开发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具体的数字化技术来解决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获得民间美术“活态”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积极地推动数字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产业动态、学术研究提供更宽广的技术支持;为民间美术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宽阔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推广平台;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赢得国际文化竞争机制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杨爽.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在现代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的传承[D].厦门大学,2014,第1页.

[2]肖丰,陈晓娟,李会.民间美术与文化创意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爽 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