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业教育与美术学专业教学模式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业教育与美术学专业教学模式关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业教育与美术学专业教学模式关系

摘要:随着双创活动的深入开展,美术学专业教学模式迫切需要从教学目标、师生交往、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以便更好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该文试图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与美术专业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美术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创新创业;美术学;教学模式;关系;培养

1教学目标的调整

调整原来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将单一的企业创办者培养调整为创新创业的公民素质和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能力培养。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3个基本层次,分别是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新企业的创办者。目前地方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就其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基本上都是重视培养“新企业的创办者”,而忽视了另外两个基本层次的培养,这样不利于美术学专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素质和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通过统计和分析近5年的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能够独立创办新企业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时,需要先考虑立足和生存的问题,在自身根基未稳之时,暂时不会走上创办新企业的征途,如果能够选择进入创新型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与该专业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美术创作等单位),即可证明其是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从业者。如果能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开拓新的业务、项目领域,从而为企业、单位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即可算是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美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应当是为了普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自我岗位创造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思想,勇于开创新空间、新天地的“岗位内创业者”[1],而不是单一地培养新企业的创办者。片面地鼓励学生盲目地创办新企业,容易使学生对艰辛的创业之路产生理想化、简单化的错觉,最终只会造成创业失败率高、成果没有科技含量以及容易被模仿等一系列问题。在美术学专业教学的目标中,应着重突出“岗位内创业者”培养的重要性,在传授美术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同时,融入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内容,通过“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集中实践环节,进一步锻炼其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能力。鼓励他们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思想,逐步转变为企业内部创新团队的领导者,进而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进行新产品、新领域、新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等创新、创业活动。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

2.1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促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专业课程体系是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和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必须体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成为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2]。

2.2优化师生交往系统

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自主进行创新实践和创造活动的能力,在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必修类课程当中,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空间,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和先进的师生交往理念,可以邀请校外文化创意、美术类创作、民间工艺制作等企业的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师进入专业课程的课堂,运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任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交流,同时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换为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和创业热情。要顺利地达到以上目标,需要美术学专业的专任教师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素质,并且善于灵活运用合作模式、活动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模式等师生交往类型。

2.3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创新创造的意愿

“素描”“色彩”“材料与技法”“创作思维训练”等美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目的,指导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创新创造的意愿[3],而“毕业实习”“社会认知实习”等环节则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和创业活动之中。例如: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在少儿美术培训机构中开展“岗位内创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民间美术、素描、色彩、书法、雕塑、剪纸、形式基础等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融为一体,可开创少儿“文字+装饰”“剪纸+彩绘”“面塑+剪纸”等等新的业务领域和培训课程。

3改善实现条件

3.1进一步完善集中实践环节

美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通过集中实践环节这一途径进入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或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近距离接触社会生活和了解实习单位的日常工作内容、岗位职责、环境设施,这些集中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占据较大的学分比例,例如:“风景写生”“社会生活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创新实践”等实践环节,其中“创新实践”是为了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相关比赛而专门设置的,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或者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项目等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养水平[4];但是“社会生活实践”一类的集中实践环节则更应注重指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切身体悟校外企业的融资、运营、管理等活动的规律与本质,亲身体悟校外创业者的创新与发展之法,以便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业实践”等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内容融会贯通,真正实现课堂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完美统一。“风景写生”集中实践环节也应当改革单一的写生技法传授,强调学生深入自然和社会,感悟生活哲理和自然规律,体察社会现状和民俗文化,然后融入自己的写生作品之中,可以结合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等项目,为当地的文化、经济、教育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种校外实践与实训环节的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有效的创新与创业实践的体验,学生从校外实习、实训企业获得的实践经验积累,可以为学生逐步构筑优质、稳定的创业信心和独特、强烈的创新意识。

3.2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

为了获得更好的创新创业实践与实训教学效果,美术学专业应当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建立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创新基地,通过这些基地拓展和优化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空间、环境、设施,实现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和创新创业机构的无缝衔接,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战演练和亲身实践,从而更加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实习生”再到“岗位从业人员”的身份转化,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开展后续的创业实践活动。美术学专业的实践与实训环节不能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而创新创业教育也不能脱离美术学专业的实践与实训环节而独立存在,美术学专业在进行实践与实训环节的教学安排和相关实践大纲制定之前,必须深入社会进行市场调研,以行业和社会人才市场的基本需求为依据,同时结合美术学专业实践与实训环节特有的规律,进行实践大纲的编写和修订,也可以组织校外专家、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创业者参与实践大纲的分析、制定和论证,根据分析、论证的结果,不断优化美术学专业实践与实训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搭建起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实践实训三者之间的桥梁[5],让三者之间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利于社会行业、用人市场向高校和专业迅速传递最新、最热的人才和职业需求信息;也有助于高校和专业及时了解社会上相关行业的最新科研进展与创新成果。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4.1重视创新性成果的产出

以创新性成果的产出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美术学专业应当从顶层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开始,打通专业教学成果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的转化渠道,推动创造性成果的产出。鼓励师生将实践研究成果、美术创作成果、创新性项目(创新类比赛作品、创新类课题)成果转化为各类产品、工艺美术品、文化创意产品等,从而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做出贡献。

4.2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

创新性成果的产出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美术学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鼓励美术学专业的专任教师积极地联系校外企业,构建起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机制,校外企业或者创业者通过这一机制可以参与到美术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中来,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与细节,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合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求[6]。学校或者美术学专业则可通过这一机制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和产品开发活动中去,能够有效地推动师生将美术创作实践、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活动主动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融合,从而将美术创作等创新性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文创产品或者商品,实现从“作品”到“产品”最终到“商品”的转变。在这一系列的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美术学专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与各类校外企事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生产机构、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初步建立了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平台共享的创造性成果产出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保障下,美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人员能够熟悉这些单位的最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程序,并保证每年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这些单位的实岗锻炼项目中,了解企业和产品标准,便于将学生各类美术创作成果、实践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产品[7]。

5结语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美术学专业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两者的内在关系,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美术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最终实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被动地灌输知识转化为自主地建构知识、从知识与技能培养为中心转化为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中心。

作者:沈名杰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