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美术剪纸艺术教学实践策略浅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美术剪纸艺术教学实践策略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美术剪纸艺术教学实践策略浅议

摘要:文章从引导学生领略剪纸艺术的特点;开阔视野,使学生悟解剪纸艺术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及其特色;改变思维,使学生窥视剪纸的图案与形式之美;贯穿课程标准,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美术剪纸艺术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剪纸艺术;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剪纸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回顾2012年春晚,整个舞台的外围被设计成一幅巨大的剪纸,春晚美术总设计陈岩说:“春晚还在筹备的时候,我们就请来很多民间剪纸艺人,然后把他们的作品拼凑成这副大剪纸,突出喜庆吉祥的春节文化年俗。”[1]剪纸这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这意味着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意义。每到各种节日或值得庆祝的日子,人们就会把各种寓意美好、漂亮的剪纸粘贴在窗户上、墙壁上、门上……如此,一派喜气洋洋,无处不散发着剪纸加持的艺术魅力[2]。虽然剪纸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所渗透,但学生只是简单地学习了剪纸技法。笔者认为,在没有系统学习剪纸艺术课程的前提下,如何在有限的小学美术课堂中做好剪纸艺术的传承及创新教学,是值得探究的。特别是在美术教学理念革新、核心素养培养、价值体系建构背景下,开展小学阶段学生剪纸艺术教学实践,对于传承剪纸艺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引导学生领略剪纸艺术的特点

美术表现指运用现代与传统媒材、美术语言和技术创造视觉形象,进行直观的表达。剪纸就是美术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叫剪纸,其实是通过“刻”或“剪”,对纸张、金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物体进行镂空的一种艺术。剪纸的刻(剪)法有三种表现形式:①阳刻,以线为主,保留形体造型线条,减去线条以外的块面部分,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称为正形;②阴刻,以块为主,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以外的空白部分,线线相断,称为负形;③阴阳刻,即阳刻与阴刻的结合。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学生的美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它们别具一格的艺术美。在核心素养培养时期,美术表现以外向的表达为主。剪纸所需的工具材料、美术语言较为简单,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剪纸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从材料上,剪纸所有材料低廉且容易取得,主要是纸张、剪刀;从技法上,剪纸的技法入门比较容易,工具操作比较简单,适合小学美术教学。另外,剪纸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实践活动,只有手眼协调,才能剪出具体的物体形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剪纸艺术在现代生活中被越来越多地运用。现代剪纸艺术大师在传统的纹样基础上,赋予了剪纸艺术新的创作内容,并开始把剪纸艺术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舞台布景、邮票、衣服、陶瓷等。剪纸作品也成为人们生活中时常可见的艺术,因此剪纸深受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进行剪纸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开阔视野,使学生悟解剪纸艺术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及其特色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剪纸艺术创作中,学习者需要大量欣赏剪纸作品[4],了解剪纸作品的样式、风格及发展脉络,拓宽思维,渐渐达到量的积累,这一过程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我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例如,山西的剪纸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婉转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以此装点自己的生活[5];陕西的剪纸艺术被众多专家称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国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鱼身人面、“抓髻娃娃”及狮身人首,以及与汉画像相似的“牛耕图”等;福建剪纸别具一格,作品或细腻,或粗放,或流畅,或稚拙,或明丽,或质朴,反映了福建民间艺人的文化气质,有表现劳动中欢愉情绪的,也有表达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及民俗风情的。同时,民间艺人善于组合素材,赋以吉语,托物寄意,借助文学、戏曲题材抒发善恶观念,寄托人生美好的愿望[6]。此外,还有山东剪纸、扬州剪纸等,在此不做赘述。纵观古今,越来越多的剪纸突显出它独有的审美功能。可以发现,民间剪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刀味及写意等方面。构图平视,轮廓扁平,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使剪纸艺术成了没有体积、没有比例,凭着丰富的经验及瞬间的灵感而造就的令人感到神奇的原始艺术。概括来说,通过欣赏多种形式的剪纸,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其学会欣赏各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的普遍艺术形式,加深学生对剪纸这一传统艺术的了解[7]。

三、改变思维,使学生窥视剪纸的图案与形式之美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的事物。”小学阶段,只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美,就会在剪纸学习中创造美。通过观察、研究、实践学习,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剪纸基本方法,同时也耐心地锤炼剪纸技法。在不断地学习操作中,学生可充分领略剪纸艺术文化的魅力所在[8]。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也安排了关于剪纸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对折剪纸”、二年级下册“漂亮的花边”、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五年级下册“十二生肖”。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断鉴赏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剪纸艺术技巧。

(一)剪纸的图案之美

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镂空艺术,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剪纸图案往往是通过象征、寓意、谐音等手法概括、提炼,从而剪出美丽的图案。民间剪纸作品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用剪刀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寄理想、希望、情思于剪刀之中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在形象处理上,含有各种不同寓意的符号和形象,如牡丹(富贵)、蝙蝠(福)、桃子(寿)等备受人们喜爱。同时,由这些含有寓意的基本元素构成有意义的剪纸图案,如牡丹和花瓶配在一起就是“平生富贵”、莲花和鱼配在一起叫“莲年有鱼”等。学生在剪纸练习中可以运用以下两个方法:①图案改创法,即学生要注重独立创作剪纸作品,具体要经过剪纸教学实践探索,从无意识设计发展为有意识设计;②写生重构法,即学生通过户外写生,收集素材,回到课堂以后通过填充重组等组合方式,将现实生活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的元素、图形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新图案。最为常用的一种写生重构方式是填充,就是将物象经过变形以后塑造在特定的形态图形之中,形成内外部物象元素间的组合关系。这是小学生初学剪纸最常用、最基本的剪纸创作方式。例如,在人教版美术“对折剪纸”“对称的美”教学中,教师可建议学生进行有主题的剪纸创作,使学生通过查找剪纸图案资料创作出有寓意的剪纸作品。又如,在二年级上册“对折剪纸”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如蔬果、花卉、动物、人物、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等,将其作为剪纸图形。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物品(如衣服、花瓶等)和小动物(如蜻蜓、蝴蝶、蜜蜂等),使他们认识到这些物体的造型特点对称,从而使学生得到关于对称的感性认识。基于此,学生可以简单剪出单个物体的对称图形,也可以尝试剪出两个相同的图形,甚至还可以重复剪出相同的对称图形后,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一幅画。再如,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是关于“对折剪纸”的延伸,在这节课中,教师可将教学与闽南特色相结合。闽南剪纸大师通过剪纸寄托美好的理想,如反映幸福安乐、吉祥如意的内容,这类内容的剪纸构思非常巧妙,有很多吉语的谐音,或是吉祥的寓意隐喻,他们通过这种托物寄意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憧憬,常见的吉祥题材有福、禄、寿、喜、如意、鹤寿双全、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闽南剪纸还有一点生命繁衍的象征意味,主要体现在它以交枝花和瓜瓞绵绵作为主要象征物方面,以形状象征一种衍生交合的生命意象。

(二)剪纸的形式之美

剪纸艺术将日常生活融入传统文化,通过对称均衡等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内在意蕴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因此,情感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觉图形,训练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培养其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基本造型线条和块面,采用装饰化的点、线、面,通过重复、聚合、发散等形式原理设计图案;技能上,采用三个构成形式:自由式、均衡式、对称式,艺术表现选择阳刻、阴刻或阴阳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学会运用对称形式原理组合作品,即在对称中巧妙设计连接点,使画出的单独图形通过连接点在剪后形成中心对称、上下对称及左右对称的图案,进而感受到剪纸的寓意美与对称美,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在生活中、在艺术品中找到对称的方法及感知对称的美,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对称”的表象。如图1所示,这些图形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的印象,使整节课在“美”的享受中结束。

(三)剪纸的纹样之美

要想让剪纸作品更加有韵味,就需要用各种装饰纹样对其进行完善。如图2所示,在小学阶段比较常用的纹样有水滴形、锯齿纹、月牙形等,它们通常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其中,水滴形就是外形像水滴一样的纹样,常用于花蕊、动物的局部点缀。月牙形的形状近似月牙,是一种弯曲的宽窄、长短、刚柔不一的呈现月牙形的纹样,常用于吉祥字中的眼、口、眉,人物四肢线条及其他动物的眼睛。另外,锯齿纹与月牙纹是剪纸中重要的两种刀法,刀法运用得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这两种形式往往在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能使剪纸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漂亮的花边”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剪出与众不同的漂亮的花边,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多种纹样的练习。学生通过多种纹样的组成,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又如,在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教学中,在学生设计出外形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添加内部纹样,增加作品表现形式的美感。

四、贯穿课程标准,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教师要利用美术学科特点,通过名作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美术技能表现时代艺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崇尚文明、维护正义,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社会责任感[10]。剪纸的创作是创作者审美心理、对美的追求和思想感情的体现过程。创作者通过长期对生活的观察、领悟及实践,深谙剪纸规律,可将各种线条进行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画面,创作出独具魅力的剪纸艺术作品。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与美术创作能力的共同提升。小学生在剪纸实践中,能了解剪纸作为中国独创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知道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剪纸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得不说,剪纸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剪纸教学在渗透德育时,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后,仍有兴趣在课后进行创作。对此,教师可在每一个节日(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开展主题剪纸创作活动,让学生懂得剪纸不仅可以用来欣赏,还可以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及师长,进而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爱,懂得感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总之,将剪纸艺术带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大胆地创新,对剪纸艺术进行介绍与推广,并结合闽南地域文化知识,引入闽南特色剪纸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汲取民间剪纸中优秀作品的特点,借鉴它的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其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让学生真正爱上剪纸艺术。

作者:刘鹭琳 单位:厦门市集美区新亭小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