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术专业的学生管理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术专业的学生管理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美术专业的学生管理浅析

一、新时期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析

1.文化基础差,综合素质不高,除专业外其他课程兴趣不大。美术专业作为一种技艺学科,本身投入学习的时间较多,加上美术类高考对文化课的门槛要求较低,使得学生在高中阶段对文化课与专业课投入的精力完全不成比例,造成文化基础差。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又普遍处于一种思想大放松的状态,以为考上大学就目标达到,对待非专业课学习的积极程度较差,甚至盲目忽略,造成大一大二补考严重。以我校美术系英语学科考试为例,大一第一学期学生英语平均补考率接近15%,大四毕业生英语B级通过率平均仅为75%左右,英语四级每年通过人数更是寥寥数人。

2.理性思维缺乏,但感性色彩浓烈。美术专业的学习是以创作为主,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想法,通过绘画、设计等手法表现出来,这种创作更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随着灵感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感性思维发达,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情绪容易受主观思维的干扰和影响,出现较大的波动。在为人处事时喜好随着自己的性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创造性思维强。美术类专业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能不断结合社会的一些新的思想潮流,提出许多新的想法,并应用于创作设计中。但同时也易受到社会上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诚信不足等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

二、美术类专业学生工作的几点想法

1.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生工作已不仅是一种管理加教育的简单模式,而应是服务、教育和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三者密不可分。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参与各类学生活动,深入到班级、教师、宿舍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关心什么,追求什么,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在制定科学、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入感性管理因素,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以良好的服务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育质量不断得以提高,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性格自由散漫,对各种规章制度抵触心理较强,如果强化服务的意识,会使这种心理逐渐缓和,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就能不断纠正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

2.理解美术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党建和团建工作,引导学生将这种张扬鲜明的个性用于学习创作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术专业学生虽然有其特殊的性格和鲜明的个性,可他们也是一群有着强烈爱党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也是亿万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中华儿女中的一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也都希望在思想上能够不断进步,向党靠拢。部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也能在思想上、行为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所以,只有加强学生党建和团建工作,耐心引导学生把中国梦和个人艺术创作梦想相结合,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将性格特征与专业发展合理、正确的相结合。如果不能理解美术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简单采取干涉、抑制或惩罚,那是一种事倍功半的行为,只会越来越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3.学生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学生工作人员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可仅靠这些力量来管理美术专业学生显得有些薄弱。美术教育是一种技艺类的传授,类似于“师傅教徒弟”的传统授徒关系,学生对专业教师有一种由衷的崇敬之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专业教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应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课堂教学习惯,始终将教书育人的思想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自觉地把传授知识与传授思想相结合,把传道、授业、解惑做到实处。其次,应要求教师以自身端正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以身教带动言教,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教师模范形象,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规范。再次,应要求教师在教育内容上注重思想性和针对性,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改造,使学生能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应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课内外教学中,积极配合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宣传和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能更加理解和遵守规章制度,便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4.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素质。美术专业的教育是技能性很强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重要。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且符合美术类学生张扬个性的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和激情得到合理的宣泄,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地开展。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鲜明的特点和规律,其创新与发展应紧跟时展的趋势,牢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求自身的创新之路,以达到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育人目的。

本文作者:蔡炜炜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