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代画像砖的民间美术构图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汉代画像砖的民间美术构图特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汉代画像砖的民间美术构图特点

摘要:汉代画像砖是在汉代重视丧葬的礼俗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属于汉代的民间丧葬雕刻工艺,它的题材、构图等方面自然也凝聚着民间美术的特点。

关键词:画像砖;民间美术

汉代画像砖从雕刻工艺而论,它只能看成是民间艺术,从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看来,这些东西不能看作汉代艺术的上乘之作,它没有宫廷艺术的豪华气派与繁琐精致,也没有文人艺术的清高与纯化,汉代画像砖的本体即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的思维方法表现为集体思维,它是原始艺术部落氏的群体意识的继承和延续,这种艺术多呈现天然的稚拙美,是一种率真自然、本朴粗拙的美;民间美术还表现出粗犷的象征美,例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以威猛著称,对禽兽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中国人就给狮子冠以一种守家护院和辟邪除恶的象征功能,因此很多中国人喜欢在自家大门外面塑两头狮子以寄托幸福、吉祥、平安的祝祷和对邪恶鬼怪的抗拒。原始艺术衍生出宗教艺术、文人艺术,他们逐渐脱离了下层社会民间的生活。只有民间艺术仍然保留着与民间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以汉代的丧葬礼俗为契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画像砖是表面有图像的墓葬特殊建筑材料,是汉代的一种综合性造型艺术,它不仅体现和折射出了两汉及此前的绘画、雕刻、建筑、装饰艺术和工艺设计等发展的水平、特点与思想,也是当时美化墓室的建筑材料;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生产景象;加之在一千多年前的汉代,艺术工匠在造型的时候不受比例、透视、结构、解剖等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多是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所感、所悟和所求。因此,画像砖在构图和题材等方面必定体现出民间美术的特点和风格。

在构图上,民间美术家们为了尽可能地把他们所见、所闻、所想的社会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仙鬼怪和祈福纳祥、人生礼仪、道德价值等思想、观念、感情,描绘或镌刻在同一个画面中,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信仰和审美理想等,他们往往会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常规,匠心独运,创造出异想天开、甚至匪夷所思的艺术作品。如众多民间的年画、石雕、砖雕、漆器、壁画等民间美术作品中,民间美术家们往往把人物、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天地江海和装饰纹样等视觉形象,或采取上下分格或采取左右划区等方式将其满满地填塞在一起,构成一幅幅满、密、全和五彩缤纷的画面。

汉代画像砖上的题材内容,都源于那个时代人们现实生活中生活方式、礼仪道德、风俗信仰等方方面面,且图像成像的主体是当时的民间艺人,他们或自主或遵照雇主的意愿去选择题材、内容,在绘制、雕刻所选题材内容时必定带有个人的喜好、兴趣等思维方式,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或折射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审美方式和群体意识。如《弋射收获画像砖》,这块画像砖就是以分层划区的布局方式把画面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面部分是弋射的画面,刻画的是人们在野外池塘边射鸟的情形;下面部分是农家收获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汉代农民在稻田劳动时的真实状况。这块画像砖的构图在空间的表现上突破了传统焦点透视的局限,因为这种上下重叠的场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许那时的匠人只是想把自己所见到的生活场景以最朴素的方式尽可能地在一个画面中再现出来,这也体现了当时的民间画师和工匠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常规的构图特色。《庭院画像砖》所展现的汉代一个规模颇大、功能完备的的私人家园,这块画像砖的构图就是以廊房来分割出庭院的功能分区,完整再现了汉代家庭生活的场景。整个画面布局严谨、结构清楚,无论是房屋、廊房、方形高楼还是透过墙壁所见的屋内的人和物都是平面化的造型,看起来极具装饰性美感。

汉代画像砖中,有的是以“填白”的方式构图,即用飞鸟、走兽、小树、云纹等填充其间,使画面看起来充实、完满,也尽显古朴、质拙、真实。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汉代艺术还不懂得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不更有点相似于今天的农民画吗?”正如《盐井画像砖》的构图。起伏的山脉占据了整个画面,山林中还填充着飞鸟走兽、来往穿行的猎人,更重要的盐井及盐井工人们的制盐过程都完美再现了出来。画面看起来不仅情节丰富、构图饱满,而且也使我们了解了古代井盐制作的每一个细节。

以长幼尊卑构图的画像砖也极多,像《讲学画像砖》,从构图可见,老师居左坐于榻上,六位学生居右席地而坐,手捧竹筒凝神静听或答疑问难。但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人物的图形成像是完全不依照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刻画的,右边下方近处的学徒比右边上方的学徒还小,且是从大到小越来越小;笔者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重视礼仪尊卑的缘故。中国是一个以长幼,阶级为序的礼仪之邦。这块画像砖上的画面就是那个时代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的体现;老师一人端坐在榻上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而六个学生估计是以学问的高低以大到小的顺序展现在这个画面上。可见当时的社会习俗及礼仪道德等思想对人民大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民间艺术家或艺术工匠也善于用超自然的夸张造型和象征手法塑造出奇特怪异的形象并赋予它神灵的属性,有的似人非人,有的似兽非兽,作为他们意念中的神灵鬼怪,或予以崇拜,或加以亵渎。汉代不仅厚葬习俗风起,且因为儒家道家以及之后的谶纬神学的影响,汉代人追求养生,希望长生不老,寻觅不死之药,追求羽化升仙;汉代人的宇宙观认为有“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世界、鬼魂世界”四个空间。他们觉得仙人和天神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仙人是住在现实人间的仙山上,不住在天界。仙人不仅拥有穿越时空的不老不死的神性还有作为人的肉体的永恒存在。因此在西汉晚期,掌管长生不老仙药的西王母的形象出现了。汉代人最向往的就是能羽化升仙,在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上永享人间能享受的一切。现保存下来的也有很多以此类题材为内容的画像砖。如《西王母画像砖》,此砖以阳线雕刻为主,汉代的民间艺术工匠将想象中西王母仙宫中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依然是“填白式”的构图,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居于画面的中心,周围云雾缭绕。与虎头相对的九尾狐、跳舞的蟾蜍、捧灯的仙兔…这些人们虚构出来的仙人世界的灵异神物,是汉代仙界观念的象征性的符号,各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朱存明.《汉画像之美》,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

[3]郑立君.《剔图刻像》,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雷友梅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