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比较中日小学美术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日本与我国在文化,历史,经济各方面可谓是同宗同源。这在两国的美术教育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接受并学习外来文化的国家,日本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不断的吸收外来美术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育方法进行充分的融汇贯通。在现阶段,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并进步的阶段,如何在与其他国家美术教育进行全方面对比的之后,对自身进行改良并创新,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日两国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比较,本文将分别从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异同,最后从中得到有利于对我国今后的美术教育得到发展的启示,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小学美术;教育
我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颁布的大纲明确指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应对这样的指导思想,开展美术课程,就应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是相互关联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等人格的综合素养,对其它学科以及生活有积极的帮助。在当代教育中,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同样的意识到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进行小学美术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美术教育在日本,称为小学图画手工课,也称之为造型教育、美术教育或造型美术教育。日本教育部门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体验创造性表现的喜悦中,并应该与其它学科相应的统合整理起来,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而在日本文部省的相关指导资料中明确地阐述了日本学校教育的这一基本指导方针。与我国美术教育意义一样,日本的小学美术也是培养审美感知、感情、情操的教育学科。两国均认为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存在相应的联系,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开展。
二、中日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比较
根据我国的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国美术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根据总目标的设定的要求,我国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通过美术语言和美术教学的表达方式及方法,再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了解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视野,丰富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培养人格的健全,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日本文部省关于图画手工课的指导目标是“通过表现以及鉴赏活动,在培养造型性创作的基础的同时,体验到表现的喜悦、培养丰富多彩的情操。”在这样的总目标中,日本美术教育注重培育儿童主体创造的丰富性,而这个总目标也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要依赖的深厚的基石。日本小学图画手工课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关注所有学生的欲望和他们的兴趣个性,而非表现技能效果的高低,使学生们在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创新乐趣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健全个体人格的发展。然而,中日两国所设定总目的都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体性,但在不同的年级的具体教学中又还有一定的差别。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中日两个都将小学美术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为分为低、中、高的年级阶段。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两国均设定了不一样的具体教学目标。在低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两国都重视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在课程的教材、材料工具上都重视丰富性与多元化,让学生们可以体验到美术色彩造型活动的乐趣。我国在实施的美术教育,倡导能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两国虽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日本更是把之称为造型游戏,把游戏活动作为学习的目的。与小学低年级不同,在中、高年级阶段,我国则会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我国的教师会根据教学进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掌握,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领对比,对中、高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别,如,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用不同)表达方法表现的能力,使之能运用绘画和立体表现观察到的想象的事物”。高年级则需要加深理解深度,练习规定的主题构思,并要求从实用与审美的角度,能够运用绘画和雕塑的技巧表现等等。日本在此分阶段的目标中,比我国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审美的态度与意识的同时,仍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三、中日小学美术课程设置内容之比较
我国的美术课程与其它学科,如:政治、语文、数学等单纯以本学科的知识构建的课程学习不同,而是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所谓的“造型•表现”是指倡导学生的自由发挥,创新表现,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主要是指在学习领域中的设计和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在此学习活动中不但要求形成自我的创意意识,还要求关注学习活动的目标与功能。“欣赏•评述”领域中则注重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结合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知识构建,形成审美心理情感。“综合•探索”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此学习领域中把“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几个学习领域,美术跟其它学科领域,以及社会功能等相关的方面综合而来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它注重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发展。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将美术课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划分的学习阶段,与四个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是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课程学习教学。例如:在低年级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我国的美术教师会鼓励学生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展示造型表现的活动,在游戏中体验美术的欢快式教学的乐趣,我国在低年级以游戏方式教学为主,而到了中、高年级则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知识的获得是相应的。与我国美术学习活动的划分方式不同,日本小学的图画手工课则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部分。在日本的美术教育中,将绘画与制作称为“表现”,而观察则称为“鉴赏”。日本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中,日本在小学阶段是以“表现”学习领域为中心,“鉴赏”则是伴随着“表现”学习领域进行的。与我国类似的是日本美术课程根据小学各年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并从整体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同样的是日本在低年级把造型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把“造型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也以此为指导内容。而到了中、高年级,日本教育也低年级的指导内容的基础上,发展“绘画表现”的具体内容,同样也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然而,日本的教育会根据学生自身、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把握指导内容,进而制定一年的指导计划。这样它会考虑到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学校、教师、教材与实际实践教学,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正确选择题材再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美术表现学校的喜悦。在这一点日本比我国做的更好的是,他们更注重学生如何能在学校中体验到真正的学习乐趣,不论哪个学习阶段,用实践教学得到证实。这虽然也是我国的美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并在新课改中所倡导的,与日本相比,我们在理论方面做得同样很出色,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我们需做更好的努力。
四、中日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对我国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与日本虽然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而两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差别,但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两个小学美术教育的一些方面的比较,为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可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下面,在通过中日两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启示。
1、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判断能力,在低年级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那么在高年级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着急的灌输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潜能与兴趣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美术之所以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它所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性质的学科课程,画苹果时,苹果不一定都是圆的,花儿不一定都是红的,避免公式化、概念化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创新能力。
2、更注重学生实际与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我国现代的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然后对于小学生,我们不应该如此。在日本,教育学者们普通认为,美术教育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与好的课堂授课方式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的。
3、更加强吸收国外的优秀学习经验
通过与日本小学美术的比较,分析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异同,我们能更明显的看出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与缺陷。我们现在都在追求全方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加强与国外的教育文化教育,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并有选择性的进行引用和学习。
五、结束语
美术教育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其中美术这种学科的育人功能相比于其他的学科尤为突显。通美术教育既可以激发人的美感想象,又可以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美术教育,尤其是初级的美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开阔的眼界以及自己的世界观,从而来培养自身的情操,完成从想象到创造的发展过程产生的质变。将中国美术教育与国外美术教育进行对比,可以直观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自身拥有的优势,既能“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又可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总之,与国外的美术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是为了我国教育事业能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作者:陈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