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美术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因其质朴典雅的形象以及蕴含着深刻的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备受人们的推崇。在茶包装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中国的古典民间艺术和现代性元素相结合,构造一种独属于中国,涵盖中国历史的茶包装文化。本文从茶包装的实际设计下手,对中国民间美术在茶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茶包装设计;审美价值
文章从茶包装设计中中国民间艺术的运用价值剖析,并且结合相关原则对其进行专项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这项美术在设计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材料、图形、颜色三个方面。对茶包装设计过程中审美价值进行深度的剖析。
1中国民间美术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价值
在茶的包装设计中糅合中国民间美术,不但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弘扬,还能够充分的对外展现中华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民族特色风貌,将设计品进行独特的创新,完全体现出这门艺术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叶包装设计也逐渐成为了市场竞争力表现形式之一,影响茶叶销售的情况。消费者在消费时普遍会根据个人的直观感受来进行选择,例如很注重茶叶包装的精致与否,包装较为精致则为上品,反之则为下品。鉴于这种实际的选择比较,我们可以在保证茶叶的质量的同时,将着重点放在茶叶外包装的设计创新上,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占据市场份额,增加茶叶产业链的延长,以此来提高附加经济价值。全球化的进程推动着中国经济文化与全球不同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外消费者也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渐渐接受了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审美,进而开始品鉴其中的不同美感,对独特的民间美术产生共鸣。所以本文主要的核心就在于将中国民间美术与茶包装设计完美融合。
1.1艺术价值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他所展示的是中国人民的内心和思想,不同风格和特色也代表着人们不同的期盼与愿望,不同颜色,结构,图案都有其专属的体系,也都是人民在劳动和实际生活中日积月累而成。茶叶包装设计就可以选择以这个为土壤从中滋养和生长出创新的灵感,来进行完美的结合,将艺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用经济推动艺术的前进,同时也反过来增加收入,带来实际的效益。茶包装设计者的主要参考和研究对象为消费者,消费者的审美风向就是设计者的重点,将中国的古典民间美术的精美和风韵柔和在包装上,在直观上吸引消费者,给其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1.2文化价值
民间美术不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构,更是与其他形式的民俗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撑点,将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将这门艺术巧妙地和茶叶进行结合,擦出一个不一样的火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消费者的传统文化观念产生共鸣,也会成为社会继承。艺术,茶叶,设计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外展现中国文明的历史底蕴和内涵,并且三者会生发出新的思想,拥有生命力,将民族元素充分的展现,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1.3经济价值
茶叶是一种商品,其代表着的就是经济性质的交换。想要在整个自由经济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其最重要的就是占据市场份额,吸引消费者实现消费,就要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上下足功夫。茶叶的的包装设计新颖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其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可以传播中国的独特茶文化,将情感文化与实际效益相结合。将这项独特的艺术运用在设计之中,不但为设计提供了灵感而且提高了茶的文化感受和品味,以此将茶叶产生一种品牌效应,加强市场竞争力,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产生文化共鸣,提高茶文化与传统文艺相结合的纯度,从而占有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的实际收入。逐步的完美融合可以将中国的茶文化转换为一个独有文化品牌,步入世界,向全球推广。
2我国民间美术在茶包装设计中运用的原则
我国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所以在茶包装设计中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才能很好的保证设计的恰当性,展现出运用的价值。
2.1地域性
中国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意味着民族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差异纷呈,在茶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如果想要有效的处理这类问题,可以根据销售地区的不同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设计属于某个地区的独特包装,传递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这种特殊就是品牌的特色,可以很大程度上作为合适的礼品赠与亲朋,这样就会扩大这种文化的流动范围,增加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可比拟的地域性特色,这也是我国民间美术最大的特色,也使得茶包装的设计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在进行销售的过程中特色的茶包装设计可以给产品更加鲜明的艺术特点是其更加容易被人们识别,提升了产品的可认知性与知名度。
2.2创新性原则
中国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后盾,依着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就会具有一个明显的辨识度,并且因着现代和民间两种文化的时代差异,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同时要考虑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将时代要求与创新艺术相结合,展现一种独特的韵味,为设计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现代设计领域的基础大多师承国外的艺术设计体系,由于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与起步较晚,在我国传统艺术的设计和继承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而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成为我国主流的审美设计元素,而民间美术的引入和运用可以促进艺术设计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3实用性
产品的外包装一般情况下的作用就是保护产品的完整性,不受到外界的打击而被损坏与污染,所以实用性是包装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之一。所以设计者在不仅要注重文化的融合还要关注和重视其功能的发挥,将包装效果和实际作用相结合。在材质,设计的选取上要讲究,增加其艺术的感染力,做出茶的独特品位。我国民间的美术艺术大多源自生活,因此民间美术艺术有其独特的实用性原则。其设计和使用的理念也大多与人们的生活相关,因此民间美术艺术的引用对茶包装的艺术设计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同时也是提升产品实用性的重要手段。
3中国民间艺术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审美与应用
3.1民间美术材料
民间艺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原材料选取一般是选择比较实用和平价的天然的产品。我们观赏不同种类,差异较大的民间艺术品不但要注重其外表的精美更要注重的是这份文化所传递出来的内涵,以及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态下生态环保是主题,消费者的需求是中心,所以茶包装的选择要贴近生活和自然,展现出自然的魅力。例如茶叶礼盒和茶叶罐等在保证其切实的实用性基础上,选取竹子,陶瓷等蕴含着特殊意义的物品更能够体现艺术和生活的高级结合。在现代人的消费观念进行选择时往往更偏向于自然物品的包装,而且也倾向于将一些带有中国独特解释的例如梅兰竹菊等植物运用到设计中,提高茶品的档次,展现不一样的中华文化,在物质和情感上带给顾客双重享受。
3.2民间图形
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有着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民间图形,彰显着民间艺术的广博与精深。但无论民间图形如何的变幻莫测它们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例如,鱼便是年年有余的象征,牡丹则是象征着富贵与荣华,诸如此类的民间图形都向人们传达着美好的祝愿。因此,我们可以在茶包装中融入民间图形的元素,运用其代表的美好寓意来传达我们的祝愿,使其成为节日、往来之间礼品选择的一大亮点,将美好的祝愿展现在外包装上。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刺绣、年画、蜡染等多种风格为茶包装提供形态多样的选择。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因而,在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茶包装的主色调为红色,并在外包装上印上代表着中国民间艺术美好寓意的民间图形,在展现中国文化的同时传达了美好的祝愿,以此提高茶的销售量。若是茶包装能够引用剪纸艺术用三维形象来展示包装的艺术性对于茶包装则是一大境界。因此,茶的包装对茶销量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而中国民间艺术和民间图形在其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民间美术色彩
商品的外包装给予消费者的是直观的感受,能够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和认可,所以在设计茶叶外包装时要注重考虑包装的颜色运用以及包装外观的结构设计,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中色彩可谓是丰富多彩,将民间美术运用在茶包装的设计中,民族文化也能够通过包装的颜色和结构设计展现在消费者眼前,从而也可以将中国的文化内涵寓于茶叶的包装中,增添文化内涵底蕴。民间美术色彩用色也是极为大胆、鲜明的,例如红色这一常见色,在中国人的眼里代表了生活能够红红火火,兴旺发达,红色不仅能够展现出喜庆的氛围更能代表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中国的春联,剪纸采用的都是红色。所以茶包装若是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则能够向消费者展示红红火火和对生活美好的祝愿。民间美术的色彩缤纷,除了红色,我们也可以搭配蓝色、黄色、紫色等颜色来创造视觉的盛宴,将多种色彩和谐搭配构建令人轻松、活泼的心境。设计师在茶包装的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色彩其实也是对情感的表达,通过在茶包装中注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感,用美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更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接受。因而不仅能够达到创新的效果也促进商品的销售,取得较高的效益。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的品种也是十分丰富。茶叶的包装在其贸易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彰显了经济价值也展现了文化和艺术的价值,但由于目前在茶包装上运用中华民间艺术元素的包装仍处于较匮乏阶段,因而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我国民间艺术和民间图形在茶包装上的运用和效益。在调研的过程中,将中国的民间图形融入茶包装是一种创新的设计,若能将民间图形和茶紧密的融合不仅能够恰到好处地向消费者传递茶叶的相关信息,更易于消费者的接受与热爱,从而拓宽产品的销售量和销售途径,将茶叶的贸易引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加产品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建华.中国民间美术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审美研究[J].福建茶叶,2016(3):238-239.
[2]杨静.茶叶包装设计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周二涛 单位:郑州财经学院艺术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