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特别节目之专题片的艺术创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特别节目之专题片的艺术创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特别节目之专题片的艺术创作

摘要:专题片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三大支柱之一,以其准确高效快捷的传播形态,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说,专题片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形态,介乎于新闻与电视艺术之间,影响力很大,传播效率非常高。本文从电视专题片的概念开始,对解说词写作、中期拍摄采访及后期制作包装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当下大热的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肯定专题片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专题片;解说词;拍摄;大国外交

1电视专题片的概念

电视节目自从其真正意义上的诞生之日起,就坚持真实的纪录手法,结合旁征博引的宏伟气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电视艺术与真实新闻传播相结合的形式。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报道最常见的节目形式,反映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明显的纪实风格,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众”。目前,学界给它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是,使用过去或现在的纪实记录片技术,对社会、生活等某一领域进行深入详实的报道。其形式可以多样,但内容具体真实,允许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社会生活,侧重纪实,贴近现实,让创作者能够直接澄清观点,传播正能量。在电视栏目化不断改革的今天,尽管“专题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走向,但“专题片”依然存在于纪实性栏目中,只是其形态与风格发生了变化。对于专题片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素材的准备、中期内容的拍摄和后期系统的剪辑。

2电视专题片前期素材的解说词

专题片前期素材积累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涉及整体素材的点点滴滴,事无巨细。虽然中期内容的拍摄和后期素材系统的剪辑是成片的关键,但一部专题片成功与否,还是要看其前期准备是否充分。然而,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撰写解说词和编写分镜头脚本。其中,“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对电视播放画面进行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因此,解说词也可以说是口头文学”,它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作用。解说词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和诠释电视画面中呈现的详细的事物展示。这篇评论通常口语化,引人入胜,富有表现力,且有电视屏幕,二者相合呈现出1+1大于2的效果。如果电视的画面和旁白解说不一致,会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影响整个节目的质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无论画面多么完美,也无法弥补画面跟解说不一致的遗憾。当然,也有一些优秀的专题片,即使没有评论,也不会影响整体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加入更多的解说词反倒显得多余。一般而言,电视画面如果是红花的话,解说词就是绿叶,两者相配,才会显得光彩生辉。

3电视专题片的拍摄

虽说解说词是一部电视专题片的基本单位,但为整部片子打下框架结构的却是拍摄所得的画面。人们常说“看”电视而不是“听”电视,这足以说明画面对一部专题片的重要性。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要根据脚本标注的场景进行拍摄,其中,要注意抓拍一些宝贵的、具有实用意义和教育意义的镜头,因为这些镜头对于撰写者来说,往往是无法预知的。二要根据整体拍摄内容,可以适当插入人物采访的环节。在人物采访中,要注意所采访人物的性格特征,时时抓拍人物细节,展现细节往往是影片真实感的直接来源。在采访人物时,要利用周边的环境使被采访者放松身心,进入到镜头环境中,并引导他们对所拍摄话题进行谈论。同时,根据后期剪辑的需要,注意拍摄一些空镜头,这是后期剪辑不可或缺的。一般空镜头有两个作用,一是自然过渡或者是积累素材,以免后期剪辑中镜头有遗漏。二是交代环境和背景,以现下大热的《大国外交》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片中多处运用长镜头转换场景以及航拍等多种拍摄手法,带领我们一起回望祖国在过去五年来,伴随着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演变,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局面,中国外交正在一步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影片运用航拍镜头展现宏观大气的视角,用特写镜头表现微观具体事物。通过拍摄国际与国内的对比,完美诠释了“一带一路”战略面对风云变幻而一直坚定地从梦想走进现实,逐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从《大道之行》到《美美与共》,该政论专题片以磅礴的气势,高屋建瓴般地讲述了十八大以来在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新贡献。

4电视专题片的后期制作

如果说前期准备是思考过程,拍摄是素材的积累过程,那么后期剪辑就是作品创作的诞生环节。解说配音是后期剪辑工作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解说词前期准备充分,才能为后期的播音创作提供再次升华的空间,因为电视专题片既不同于普通的电视新闻,它对播音员的声音和背景音乐的和谐度要求更高。播音员在话筒前要求声音动听传神,气息和话筒之间相互配合,注意分寸。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整体画面的节奏和情感控制,这无疑对播音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较扎实的播音基本功,还需要有一定的播音技巧,具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方面的素养。目前,电视专题片正处于整体纪实的方向,大量的片子用纪实的手法强调了作为空间记录的原始面貌。因此,在表现上要求播音员的语音、语貌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并要求与画面有一定的贴合度和真实感。播音员在话筒前工作的专注度是对解说再创作的一种升华。那种为技巧而技巧,为共鸣而共鸣的解说,是无法使人对专题片产生内心共鸣的,因此,这样的解说配出来的片子注定是失败的。当然,这种有声语言再创作活动,不仅要求发声者个人的语言习惯,还要和电视专题片的风格一致。每部专题片的表达样式不同,所属的类型也就不一样。常见的类型可以分为陈述类、议论类、讲解类和抒写类等。例如,在解读历史及历史人物的文化类专题片中,我们常常会采用陈述型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如纪录片《走近》则采用了陈述型表达的方式,利用画面加语言的有效结合,向我们展现出领袖在日常和工作中的情景。语言质朴,画音和谐,情感细腻,让观众从一帧帧的历史镜头中感受到了的个人魅力。这种陈述式讲解人物的方式,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情感不宜过分强烈,也不宜过分单调;声音不宜过高,节奏要沉稳,要通过对具体事实的陈述,展现出人物的特点。在后期制作中一个好的剪辑显得尤为重要。好的画面剪辑就如同好的音乐一样,或轻松舒畅,或娓娓道来,或心潮澎湃,耐人寻味。一个好的剪辑不是将两个镜头毫无目的地串联起来,它要求剪辑人员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利用时空顺序进行多层次剪辑。同时,要求镜头之间的切点必须符合观众的心理认知逻辑和惯有的观影经验。专题片《大国外交》的成功之处有一半也归结于镜头的剪辑。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大道之行》中也门撤侨的影像片段,在看到中国军舰来接中国侨民,横幅上写着“祖国派军舰接亲人们回家”的镜头时,有人说“祖国护你回家的真相比《战狼2》更燃!”这部专题片向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外交在新时期的伟大胸怀和务实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令人钦佩的外交力量,我们要把“一带一路”理念从中国发展到世界。

5结语

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应以当今时代的发展为切入点,结合时代的特征运用多层次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手段进行整体把控,力求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制作精美、内容可看性强的专题大片。基于此,本文对电视专题片的整体框架进行了简介,分析了目前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现状,这些分析对电视专题节目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梅.电视专题片概念的迷失与追踪[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3):38-41.

[2]黄昊,林卫光,赵中文.践行大国担当维护核心利益——国外热议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N].光明日报,2017-08-31(01).

[3]侯丽军,郭敬丹,杨迪,等.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EB/OL].(2017-09-01)[2018-03-26].

[4]张若星.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制作[J].新闻前哨,2010(10):101-102.

作者:张海根 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