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三种空间表演艺术创作同异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三种空间表演艺术创作同异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三种空间表演艺术创作同异分析

有论者认为:电视剧、电影、话剧同属一个表演体系,三者都要创造活人形象;还有论者认为:三者演员所处空间不同,导致创作形式与手段不同,所以,应有不同理解和定位。本文对三种空间表演样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并挖掘各自在实践创作中的规律性特点,试图对表演实践与理论建设进行更加清晰的梳理。

一、样态制约下表演创作属性、原则的同一性

“屏幕、银幕、舞台表演,都属二度创作,都以文学剧本为基础,在导演构思制约下,创造真实、活生生的人物形象。”①“话剧与影视表演都是以认识、实践、体验与体现、真实、自然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创造好角色。”②“演员以自身为载体,使之变为剧中人,以此为媒体,让观众从中领会其审美价值。”③可见,三者都是二度创作,受剧本与导演制约,创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演给观众观看的艺术。屏幕、银幕、舞台表演都是以演员的“我”创造成为角色的“我”。“您是演员,是构思和实现您的艺术品的创作人;正是您,您的身体是您必须用以创作的材料;也是您,要当作您应用的工具;仍是您,借以体现角色形象的个人整体,归根到底,您是诞生整个创作过程的艺术作品。”④演员以自己作为创作材料、工具,最后创造出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的艺术形象。“三位一体”是一切演员的共同创作属性。屏幕、银幕、舞台表演的演员都处于剧本所设定的“假定情境”中。任何演员都要在剧本虚构的假定条件下表演。“假定情境”是演员语言、形体、心理动作得以展开的依据;是表演动作的语法规则;是来自剧本的指引与限制。它包括外部假定,指剧作包含的情节与事件,矛盾冲突和构成完整作品的外部结构;内部假定,指剧中人欲望、意志、目标、思想、情感表达的精神生活全貌。外部假定构成剧作的外因基础;内部假定是演员表演的内因根据。它们构成整个剧本的格调,演员表演不能将其单独割裂。如剧本假定演员是医生,行动是为患者医病。演员必须在指定环境下转化成医生展开行动。电影、电视剧虽然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表演,但也是假定条件下建立的。如演员在一个假定的办公室办公;在假定的家庭里处理纠纷;与不熟悉的演员搭档,建立父子、兄弟姐妹、同事、朋友关系等。所以,三者创作原则的同一性是演员都在假定情景中进行表演。

二、样态制约下艺术审美的共同追求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评价演员时曾表示:“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演员要真实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真理和人生意义,表演离开真实,便如无根之木,没有了生命力。“电视剧、电影、话剧表演,都要创作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演员创造的形象是否具有艺术价值,要看其审美价值表现。”⑤电视剧《围城》中,陈道明、吕丽萍分别饰演方鸿渐、孙柔嘉,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爱情观与婚姻观;展现了二人说不清、理还乱的情感生活,使观众产生共鸣。电视剧《过把瘾》中,王志文、江珊分别饰演方言、杜梅,通过两个人物折射出现代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让观众既感同身受,也获得了审美享受。演员于是之在《生活、心象、形象》一文中指出:“演员对所扮演的角色应有自己的设想,并从思想上进行评价,简单地说,就是要给人以教育或给人以教训。”⑥演员表演既要真实,还要融入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意识。电视剧《围城》中,演员陈道明在自身儒雅气质的基础上又赋予人物迂执与软弱;观众既能感受到方鸿渐为人处世的正直、善良,又能体会到他的不谙世事与玩世不恭。他的“幽默得不彻底”这句台词,既是方鸿渐的个性写照,也映衬出他与几位女性情感纠葛以及人生不停辗转遭遇的本源;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境遇。德国著名戏剧家歌德论及演员表演时曾提倡:“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要真实,而且还要美。”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多次强调:“表演艺术的目的不仅是要创造角色人的精神生活,还要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把这样的生活表达出来。”⑦好的表演总是给人以真实的内涵揭示,以恰当、深刻、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过把瘾》中方言得知自己患了肌无力疾病,想和杜梅离婚,去亲近杜梅好友贾玲,当杜梅从误解中得知真相后,两人又回到曾共同生活的那间大教室,情感爆发,他们紧紧相拥,爱与恨交织在这个拥抱中,他们的相拥也使观众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染与体验。

三、样态制约下表演创作的差异

话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台下欣赏,观演关系较为直接。电影院,观众观看大银幕,演员表演先通过摄影机拍摄再经蒙太奇剪辑完成。电视剧与电影相似,但两者欣赏存在差异,如电影院需安静观影、注意力集中于大银幕;看电视剧可以聊天、喝茶,表演不好便换台,显得随意、自由。欣赏主体与创作主体观演关系上的差异,导致创作环节也有所不同。

1.观演关系导致创作主体地位与互动关系不同

话剧表演,从创作、演出,到观众反馈,演员是舞台创作的中心。剧作的思想、导演的风格都要通过演员表演实现,一切创作都围绕演员表演展开。这也是“话剧舞台是演员艺术”的由来。在电影中,表演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被摄影机记录,演员表演以导演的画面设想为主导,蒙太奇剪辑以导演的意图为中心。这也是“电影是导演艺术”的由来。电视剧观看距离短,观众更关注演员。电视剧与电影虽然创作形式类似,但导演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电视剧演员主体相较话剧被减弱,但与电影相比被强化。观看话剧时,观演是直接的互动与交流。如演员情感直接传达给观众,观众以静默或掌声反馈,并再次激发演员的表演热情,交流通过直接互动持续不断。电影和电视剧观演分离,演员完成表演,观演以放映或播出的形式建立。

2.特殊交流互动引发创作手段的变化

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掌握舞台表演规律,了解舞台,形成舞台表演审美意识。如舞台区域划分,中区属主观区,起强调作用,后区辅助;演员不能过分背台,要建立“舞台感”。电影、电视剧演员要掌握摄影或摄像机的特性,建立“镜头感”。它包括:1.摄影与摄像机纪实性特点要求表演必须以生活化形态呈现;2.两者都以画格形式呈现,演员对画面效果要有具体的感受;3.摄影与摄像机的推、拉、摇、移、仰、俯等拍摄手法要求演员要适应其运动变化;4.镜头前表演要有分寸感;等等。“舞台感”与“镜头感”是三者表演手段不同的根本所在。舞台表演是连贯的、完整的,具有审美形态与体验的完整性。演员从排练到演出,每一次都可以进行表演的调整或补充。电影、电视剧创作过程中,演员依据导演对镜头的分割进行拍摄,表演是片段式、非连贯性的,时长几分钟,甚至几秒不等,一旦被摄录保留下来,就不可修复,所以,电影、电视剧又被称为“遗憾的艺术”。舞台表演按正常时间顺序进行;电影、电视剧按照拍摄场景拍摄,同一场景,拍摄顺序可以颠倒,存在时间上的跨度。演员只有通过耐心与细致的准备,才能在不连贯的表演中建立统一的人物创作感觉,保证人物思想、情感发展的连贯性。

3.创作规则规定了表演创作的方向

话剧和电影的观看与放映时间往往被严格控制在3小时之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定,就会超出观众的心理极限。电视剧将故事情节分割,并对不同情节进行不间断的渲染,也可以在不间断的场景设置中对人物进行大量的、细致的描述。演员表演空间得到扩充与延展,人物体现得更加具体、鲜活。话剧场景数量通常在十场左右;电影拍摄场景数控制在几十或一百场左右;一部电视连续剧场面数多则上千场,少则也有几百场。显然,话剧与电影观看时间同场景的严格限定,使其对演员的表演限制要大于电视剧。“电视屏幕比电影银幕小多少呢?以多数电影放映的情况来说,放映镜头是120毫米,放映距离就要达到35米,银幕面积就要达到27.13米。一部12英寸电视机的面积只有0.04539平方米,电影银幕是其608.4倍。”⑧影院观影距离是15到20米,观看电视通常控制在5米之内,这势必会造成演员表演的差异。如电影以全景和远景为主,中近景与特写镜头占全片的五分之一,要求演员具有高度精准的形态造型力;电视剧以近景和特写为主,约占整部作品的一半以上,表演台词量大,演员也要格外重视内心体验与面部表情效果,并以此展现人物性格。

注释:

①陈志昂:《电视艺术通论》,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②孙彦军、于滨:《影视镜头前的表演》,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③梁伯龙:《电视表演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④[俄]泰伊洛夫:导演札记,出自《俄罗斯名家论演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页。

⑤梁伯龙:《电视表演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⑥于是之:生活、心象、形象,《戏剧学习》,1982年第1期。

⑦郑雪来译:《斯坦尼斯拉夫全集》(第二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⑧王维超:《电视剧初探》,宝文堂书局,1983年版,第20页。

作者:吴国华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