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字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字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数字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探析

摘要: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被数字技术全方位、立体化覆盖,艺术创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由于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这场技术革命与艺术创作产生的联姻促进了数字化媒介下艺术创作的转型,形成了新的艺术范式,产生了如网络文学、网络漫画、数字动漫等新的艺术形式。该文通过对数字艺术创作审美价值的探讨,论述数字艺术创作对于推动人们观念的影响,提出在数字艺术创作中提升其审美价值的策略,并对其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数字创作数字艺术审美价值探析

数字艺术作为当下的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形式,生动展示了当代美学思想,突出了现代社会的人为美、和谐美与创造美。在艺术的创作中,由于创作目的、选择的切入点不同,其所使用的媒介载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形成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不同的内容。当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数字艺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摄影、动漫、游戏、影视剧、商业产品等,其在人类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都大放异彩。

一、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并非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通过数字方式进行描述、储存的艺术作品的总称。从广义角度讲,数字艺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利用数字化媒介手段,将之作为工具创作或接受的作品。从狭义角度讲,数字艺术是指从创作构思到发行、传播、欣赏,都采用数字化模式的艺术形式。因此,文章对数字艺术概念的探讨具有三个限定条件:首先,数字艺术是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形式的艺术,数字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都是基于数字技术环境;其次,数字艺术必须是具有审美导向的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最后,数字化艺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既有数字技术的参与,又不能离开艺术内容,且艺术是核心所在,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审美价值

所谓审美价值是指艺术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情趣,给人带来愉快的情绪,使人获得精神愉悦与审美感知,从而在艺术层面上起到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这是艺术作品在审美方面最为重要的意义。艺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艺术家的作用在于将艺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其进行加工和再创作,进而产生生动的艺术形式,并呈现在作品中。因此,审美特性是艺术最为独有的特征,而艺术的审美功能也是其作为艺术作品最为核心的功能,更是艺术区别于其他领域最为显著的特色。人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能够受到艺术作品的感染,进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正是因为艺术的审美价值打动了欣赏者,所以艺术具备审美功能。因此,对于艺术作品而言,离开了审美价值,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作品了,凸显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数字艺术创作审美价值的意义

首先,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数字媒介对于艺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数字艺术是当今时展下的产物,是将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借助最先进的数字载体完成的艺术新形式。数字艺术通过数字技术呈现艺术,是当前时代下人们重新审视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次,大量数字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产生了新的艺术经典。当代艺术家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种类繁多的数字艺术作品,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赞誉与认同,一些数字艺术作品甚至成为当前时代的新的经典。数字技术不仅寄托了人们对于精神与思想的表达,还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新的艺术审美体系与价值观。最后,数字艺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当前,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大多数高校开设了数字艺术的专业。然而,对于数字艺术的研究裹足不前,因此,对于数字艺术审美价值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数字艺术的价值进行科学、理性的认识与判断,能够指导其进一步发展。

四、数字艺术创作的审美特征

1.真实与虚拟的结合

真实与虚拟的结合体现在数字艺术创作中,数字艺术世界已不是当下的现实世界,数字艺术似幻似真,在这个世界当中,甚至比当下所处的真实世界还要逼真。在数字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从未停止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他们在这个世界中不断创作出一种虚拟的真实,这种虚拟并非虚假,而是通过虚拟手段,带给人们一种真实的艺术感受。正如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一样,数字艺术将虚拟与现实切实结合起来,使想象不再仅仅是想象,甚至成为接近真实的存在。如,数字电影所呈现的真实,即通过虚拟的表层艺术,带给人们超越真实的审美感受,唤醒了人们对于美的重新认识。它蕴含着对时空的阐释,打破了人们对于主客体的原有认识,并将其重新整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审美认知。

2.艺术与技术的水乳交融

当下这个社会,艺术越来越科学化,而科学也日益艺术化。文中的艺术最初指的就是技艺、工艺等,由此可以看出,技术与艺术原本就是一体,两者相互交融,正如李政道所言:“科学与艺术就像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但艺术与技术并非一个整体,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二者既能融为一体,又相互排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又让彼此独立,从而利用其特点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感受就是数字艺术带来的奇妙之处。数字艺术之所以能够将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是因为其不仅利用技术,而且拥有艺术内涵。数字技术的更迭、革新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也带来了新的艺术作品,但从本质上看,技术只是艺术家借以表达的手段,而艺术才是核心和本质。对于艺术家而言,数字艺术所体现的绝对不是工艺的技艺化,而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再创造的过程,从而脱离匠气,成就艺术之美。

3.与自然、社会的高度融合

数字艺术创作的审美主体与自然、社会高度融合在一起,正如法国卢梭所言:“自然就是艺术家。”数字艺术作品是自然的高度升华,自然是它的胚胎,一旦成熟,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是壮丽的图景。因此,数字艺术是艺术家对于大自然的生命感受和心灵体验的艺术化再现,它引领人们朝着更美好的方向进发,引导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如,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展示了奇妙的海底世界,《机器人总动员》则关注人与环境的发展。这些数字艺术作品事实上都是人们对于自然、生命、社会的感悟、理解与思考,并将其倾注到艺术创作中,从而使作品有了新的思想和情感。艺术家通过数字艺术这种载体传达思想和情感,唤起人们的共鸣,这也是数字作品的魅力所在。

五、数字艺术审美价值的建构

1.数字艺术创作对于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数字艺术创作对于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既不能陷入某种既定模式的桎梏中,不能够割裂传统艺术而独立存在。我国传统艺术传承千年,艺术门类多而广,加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传统艺术史辉煌而灿烂。数字艺术创作应充分利用这种载体,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如,动画与戏曲艺术相结合,曾轰动世界的《大闹天宫》便是其中的典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古典绘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静态向动态发展变化。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巨幅动态《清明上河图》彰显了从静态向动态发展的数字艺术趋势,也掀起了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古画的浪潮。巨幅动态《清明上河图》长128米、高6.5米,4分钟一个昼夜轮回,图中动态人物总数为1068人,其中白天人物691人,夜晚人物377人。巨幅动态《清明上河图》通过12台电影级投影仪拼接融合,完美展现在观众面前。流淌的汴河、抢险的渡船、进城的商贾,伴以潺潺的流水声、清脆的铃声、叫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使10分钟的浏览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为观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也引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解读中国古典绘画的新时代。因此,数字艺术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某件作品,同时也是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数字艺术创作的大众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创作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数字艺术深入普通民众群体中,让所有具有艺术创作梦想的人都能够拿起手中的笔进行艺术创作,促使艺术创作的下移。曾经,人们以为艺术创作仅仅是艺术家的事,但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只需要数字载体媒介即可。2011年,韩国艺术家通过iPhone4手机拍摄了手机电影《波澜万丈》,而iPad的面世,使人们能够通过Applepencil绘出自己的艺术世界。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人们能够将艺术创作迅速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便捷的网络环境确实促进了艺术大众化的理想,使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催生了人们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探索。但是,由于理性缺失,把关不严,难免会出现数字艺术作品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数字艺术作品审美性不高,甚至存在一些低俗、恶搞作品,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理性认知、批判接受,从而使真正创作出更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大众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陈力.数字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征研究.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1).

[2]李云,王巧.关于数字艺术的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叶蕾.数字艺术的审美.民风,2008(17).

[4]程娅.探析数字时代动画影片人文内涵的艺术体现.美与时代(上),2016(11).

[5]尹卓良.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大舞台,2010(10).

[6]楚小庆.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观念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艺术百家,2016(1).

作者:徐蕾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