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沉浸式体验要素在艺术创作中的表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智能设备的出现,沉浸式体验被逐步推向实践,并被认为是一种最佳体验方式。在艺术创作视域下,浸浸式体验可以说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实现了艺术家与受众,受众与空间,艺术家与空间之间的平衡。本文基于艺术创作的视角,对浸染式体验要素在艺术中的表达进行探讨,改变传统艺术创作的认知,试图实现艺术创作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艺术创作;沉浸式体验要素;艺术表达
0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兴起,艺术创作领域也逐步开始了新的现代化尝试,并且创新的艺术展现形式及传播形态逐步得到受众的接纳与青睐。事实上,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新媒体及网络化的传播方式,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对于艺术的体验需求,也促使沉浸式体验成为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方式之一。由此,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人们在当代艺术创作的理解上,萌发了对沉浸式体验的思考。
1沉浸式体验的内涵
所谓沉浸式体验,较早出现于游戏领域及交互领域,它被普遍认为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代名词。相对而言,沉浸式体验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广义上包括网络中的沉浸式体验、现实中的沉浸式体验及感官交互中的沉浸体验等。基于艺术学的角度,沉浸式体验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催化剂。体验是艺术家通过引导受众参与、受众互动、受众创造等方式,来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实现受众的自我价值。从这也可以看出,实现自我价值的表述具有双重性,一面是艺术家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面则是体验者自我价值的体现,因而从本质的关系上看,两者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同时也是构成沉浸式体验的关键要素。
2沉浸式体验要素在艺术创作视域中的表达
2.1纯空间意境营造表达
纯空间意境营造被认为是空间造境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以艺术创作者为主导的纯空间意境营造,是艺术创作者为更好表达个体的艺术思维,向受众感觉传递出的被动接受的一种艺术信号。但事实上,由于感觉传递自身的局限性,受众在被动接受后会重新定义,进而产生主观的思维及感受。因此,基于艺术创作视域下的纯空间意境营造,需要对空间意境的实质进行论证。总体而言,空间的意境是基于空间的状态升华而来,其中,“意从何起”“境从何落”成为创作来源的关键问题。从沉浸式体验构建的层面而言,一方面,纯空间意境来源于艺术创作者本身的情感,艺术创作与艺术情感具有微妙的关联,这是普遍的认知,也是艺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意境也来源于受众对于艺术的现实需求,这也是艺术创作者对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诉求。
2.2交互式空间营造表达
顾名思义,交互式空间营造主要体现于“交互”上,“交”有参与之意,“互”为相互反馈,在现代艺术审视的背景下,艺术交互已经成为重要的表达方式,有效地凸显了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价值。要实现艺术作品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交互技术的应用成为关键要素。目前,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动下,已经逐步实现了艺术作品的动态化、立体化和视觉化;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的艺术作品进行虚拟化展示,提升了受众对艺术鉴赏的多元化视角,更好地帮助艺术创作者表达艺术情感。并且,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非物质性艺术的承载,打破了传统艺术载体的局限,提升了艺术表达的内在价值。例如,生活中的广告宣传及包装设计,仍然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这些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电脑、电视及移动设备进行传播,并且建立了互动的网络平台,与受众产生必要的互动,提升了受众的参与感,提升了艺术展示和表达的效果。
2.3叙事性空间营造表达
著名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指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这是对叙事性空间营造的诠释。空间的叙事性设计是营造空间内涵和空间表达的关键,通俗而言,叙事性设计即讲故事,在艺术创作中进行叙事性空间的营造,可以快速吸引受众的目光,故事角色、情境、节奏等设计使观众沉浸其中。以沉浸式体验为主导的艺术创作,将更能够与叙事性空间营造产生契合,对艺术创作的内涵与思想进行生动的演绎,不仅可能彰显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还能够全面展示艺术创作者的境界。例如,电影是一种平面、技术与时间等维度的结合体,它利用时间、影像及情节的变化,对电影进行叙事表达。而相较于电影,沉浸式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除对白外,就如同一部电影、一个剧目,将环境、思维、设计等进行融合,用沉浸式体验为受众带来艺术感官上的冲击。
3结语
沉浸式体验作为多感官交互体验方式,为艺术创作的虚拟世界与受众的现实世界建立了联系,为受众的体验与艺术创作的展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使艺术创作获得了受众的深度理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艺术创作者的初衷;同时,也增进了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为现代技术与艺术创作的融合提供了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柴秋霞.数字媒体交互艺术的沉浸式体验[J].装饰,2016(2):73-75.
[2]梁国伟.论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网络沉浸式交互艺术空间[J].学术交流,2018(12):183-187.
作者:刘雨泽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