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虚拟现实下的高校艺术实践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虚拟现实下的高校艺术实践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虚拟现实下的高校艺术实践培养

摘要: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在教学培养、个性化指导等方面存在现实困境,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艺术实践培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情境。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交互性、沉浸感和想象力特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投入度和演奏技能。文章从精准指导、个性化实践训练、技能薄弱点、个别化指导、情境化训练等方面提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艺术实践教学培养策略,并对学生艺术实践的训练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虚拟现实;高校艺术实践;个性化指导;艺术培养

一、高校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艺术实践是以乐器为媒介表现音乐、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是培育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途径。艺术实践在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将平时所学的知识与技巧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并将所学内容加以灵活运用,是学生从艺术的舞台,走向社会的一种实践和履行[1]。在高校中以演奏为主的教学内容包括器乐相关知识以及合奏、重奏、独奏等多种形式。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应尽可能融于演奏实践中,力求做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统一。当前,演奏类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以讲授式为主,缺少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指导。在学习步调上,学习者之间也存在差异,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而言,学习者的掌握程度会因人而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并不能进行充分的演奏技能训练。近年来,各类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中指出,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2]。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3]。可以看出,国家各类政策都积极倡导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善和优化课程教学。只有重视科学技术发展,适应时展要求,让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才能逐步扩大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途径[4]。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技术,能够对于操作训练类的教学提供更加直观和个性化的体验。其独特的沉浸感和交互性体验能够有效破解当前艺术实践类教学在技能训练和操作上较难开展个性化教学的难题。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实践中应用的优势与特点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VPLResearch公司创始人JaronLanier提出的概念[5]。它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与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虚拟现实的本质在于它的模拟和仿真,可以通过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达到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模拟和再现[6]。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包括交互性、沉浸感和想象力,其中交互性是指用户对虚拟环境中对象的可操作程度和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沉浸感是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想象力指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根据所获取的多种信息和自身在系统中的行为,通过逻辑判断、推理和联想等思维过程,随着系统的运行状态变化而对其未来进展进行想象的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和学中有多种独特优势。虚拟现实技术的多感知特性可以帮助学习者从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等不同层次感受器乐作品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激发学生演奏乐曲的兴趣和欲望。虚拟现实技术的存在感特性能够让学习者全身心积极投入到演奏实践活动中,从而逐步掌握乐器演奏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能够让学习者在进行器乐演奏中得到矫正反馈,从而提高演奏水平。虚拟现实技术的自主性是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步调进行自我探索。总体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思维和训练的局面。虚拟现实技术为开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艺术实践技能教学培养策略

(一)利用3D影像对演奏操作进行精准指导艺术实践技能的训练不仅要掌握理论操作知识,更需要掌握手指的具体操作方法。尽管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和演示,但受限于班级集体教学空间,学生并不能从多角度观察教师的指法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技能的准确掌握。而采用虚拟技术将教师的演奏操作进行建模仿真形成3D影像,学习者通过3D眼镜可以更加直观、多角度地观察演奏技能操作,实现对学习者弹奏器乐的精准指导。其丰富生动的界面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在虚拟场景中应用虚拟乐器进行个性化演奏实践训练传统课堂环境下的一对多指导模式使得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个性化指导。而学生进行演奏训练需要依托于指定的场地和设备,其使用时间和空间都受到了限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克服一些技术障碍,降低音乐学习难度。在虚拟场景中,学生可以运用手势控制技术进行虚拟演奏。每个人可以基于自己的爱好和熟练程度进行个性化训练。在虚拟场景中可以开设虚拟排练室,进行不同器乐表演和音乐会的排练,突破实践活动的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展示音乐表演的情境,增强音乐表演的自信。

(三)依托演奏练数据挖掘技能操作薄弱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逐步发展,虚拟现实环境中开始应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评价。学生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可以进行自主演奏练习,而对学生与虚拟键盘的大量交互数据可以进行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单次演奏训练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表演状态和问题,但在大量演奏练习中可以表现出稳定的状态。基于学生一个阶段的演奏数据可以分析出其表演风格,并对其存在的技能问题进行挖掘分析,找出薄弱点,为教师进行精准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在虚拟现实操作系统中可以开发演奏技能分析模块,通过系统对演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改善技能训练。

(四)基于网络虚拟现实学习环境进行个别化演奏指导网络虚拟现实学习环境是将位于不同物理环境位置的多个用户通过网络连接,或者多个用户同时参加一个虚拟现实环境,通过计算机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并共享信息。在网络虚拟现实系统中,多个用户可通过网络对同一个虚拟世界进行观察和互动。该环境下所具有的共享虚拟工作空间、伪实体的行为真实感、实时交互等特征可以使教师通过远程方式对学生的演奏操作进行一对一指导,该方式解决了传统环境下的教学师资不足以及教师无法对外地学生进行现场指导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远程同步课堂,对师资较弱学校的学生进行演奏指导。

(五)应用增强现实技术对学生进行情境化技能训练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它能够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等信息叠加到现实的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真实场景的“增强”或“混合”。增强现实的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等特性可以帮助教师在不同地点对学习者进行演奏技能的场景化教学指导。借助增强现实所创设的虚拟演奏器材及其表演效果,教师可以从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出发,让学生从不同体验通道感知演奏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四、虚拟现实环境下学生艺术实践训练的模式转变

(一)基于非线性模式的自主演奏训练传统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是线性模式的,学生到统一规定的学校学习,教师使用统一的教材、按照统计的教学计划进度进行课程教学。这种让学生按统一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元化理念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是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向,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由线性模式向非线性模式转变。应用虚拟现实设备,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演奏训练和表演,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利用非正式学习时间提升音乐艺术表现技能,最终增强艺术表达的自信。

(二)基于互动性模式的演奏技术与艺术统一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关注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而不仅是音乐这一学科本身的狭义的技能和知识。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应该重点掌握那些他们今后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必须具备的,以及他们自己希望发展的音乐品格与能力[7]。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使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非线性模式,而且使以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互动式主动学习。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可以实现互动,即当学习主体在情境当中,其对对象的认识和深度理解是通过与客体对象的互动完成的,此时学习主体能获得较为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虚拟情境中,学生借助高敏感度的触觉反馈手套,演奏不同乐器,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熟悉和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通过演奏可以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内容与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以提高个人的核心素养。

(三)基于开放性模式的乐队组建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封闭式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室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跟数量有限的同学和教师接触,这使得他们脱离了具有情境意义的社会实践。在虚拟环境中,可以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虚拟教室,共享在线学习资源。想参与到虚拟教室中的学生可以随时加入进来,共同探讨和互动,营造一个更加活跃的学习氛围。通过这种开放模式,学生可以组建虚拟乐队,通过不同类型的器乐表演、音乐会等进行“真实场景”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更多展示音乐表演才能和观摩、交流的机会,增强音乐表演的自信。

(四)基于创造性模式的艺术培养创造性是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高阶目标。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阶段,这要求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也要为社会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8]。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教学评价的导向性使得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法国教育学家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引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本。因此,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艺术实践的其中要义。虚拟现实技术使学习者能够进入充满想象的虚拟社会和多维世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表达需求编创音乐作品,在特定的艺术表现情境中促进个人想象力的发展,丰富个人的形象思维。这种个性化的创作模式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增强对真善美的塑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宏亮.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9,(3):78-79.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

[3]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7-07-20].

[4]曾辽华.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2):52-54.

[5]马永峰,薛亚婷,南宏师.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9-10.

[6]梁森山.3D教育蓝皮书-2016年3D与VR技术教育应用新进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9-30.

[7]马彪.活化传统文化传承,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新时代下的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中心(美育中心)发展[J].中国音乐,2019,(11):189-192.

[8]孙文涛.艺术教育创新人才需求探究———评《高等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146.

作者:张忻忻 单位: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