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电影创作叙事艺术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儿童电影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别。在新媒体时代,研究儿童电影叙事的艺术内涵,对其认知结构基础进行分析,对提高儿童电影创作的叙事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从儿童电影影像生态的叙事视点聚焦类别方面联系实践探索,分析了儿童电影叙事角色的变换角度,并根据影像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叙事变革,为电影化叙事讲述好故事提供帮助。
关键词:叙事;认知结构;视点;角色
儿童电影是世界各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电影类型,仅国内市场有多达3亿的儿童,他们和父母共同组成了儿童电影有力的观影群体。“叙事学”是托多罗夫于1969年提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学科。
一、电影的叙事艺术内涵
叙事艺术是电影中的叙事元素在电影中的组合结构关系,电影的叙事研究表现材料,如画面、语言和声音等,同时也研究叙事中的时间、空间和视点等电影形式。电影的叙事承载了影片故事,它在不知不觉中揭示的人物和情节,操纵着观众的情绪。在儿童影片中这种叙事艺术更成为电影编剧和导演的追求,在强调通过叙事艺术挖掘影片故事的戏剧性同时,展示掌控多条叙事线索的并置性技法。
二、儿童电影认知结构中的叙事性
在儿童电影的认知结构中,其深层的影片模型建构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中产生意义。人的认知一是银幕画面中隐喻的投射,是电影中人称的表达,二是认知结构对于既往生活经验的调动,是意识中眼睛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映射。儿童影片的主要观众是儿童,他们在智力发育与审美识别方面与成人群体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因此要尽力回避复杂的叙事结构,对于叙事时间的三个层面,即时序、时长和时频这些电影叙事的基本要素进行描绘。电影的时序处理较为复杂,其反射性是由影像、构图、光线、色彩、音乐等元素共同打造。电影创作中,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功能是建立影片与观众时空关系的基础。电影的时间可以分为放映时间、叙事时间和心理时间三种类型。叙事时间是影片故事的延续时间,也是事件在虚拟世界的发生时间和影片创作者讲述故事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心理时间是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对时间流逝的主观心理感受。
三、儿童电影影像生态的叙事视点聚焦
儿童电影具有“时代的符号”印迹,它记录了当代社会少年的希望、幻想和恐惧,电影影像的生态环境与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电影影像生态的叙事视点,是由法国叙事学理论家热奈特提出,他使用“聚焦”一词进行三种分类,第一种是零聚焦视点,影片中的叙述者全知全能,第二种是内聚焦,叙述者只讲述自己所经历的。第三大类是外聚焦,象摄像机一样仅从外部观察人物而不透视人物的内心。儿童影片中多是采用零聚焦视点进行描述,做到统揽全局、掌控一切,并且剖析人物内心,讲述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变化。具体到儿童影片中,热奈特的三分法没有考虑第一人称叙述中的视角,而所有的影片中,“第一人称”又将角色限定在自己所见所闻的范围之内。在儿童影片《花儿与歌声》中(图1),故事选择了一个社会和大众均十分关注的留守儿童的话题,影片采用了零聚焦视点展开,通过故事与影片画面、色彩、情感递进,以主角“心明回家--心明上学--心明治病”三个阶段细致描绘出兄妹情感。另一部获称“中国正能量”的儿童影片《天籁梦想》,讲述了珠穆朗玛峰山脚下四个藏族盲童,为了一个上电视表演的梦想不畏艰险、勇敢冒险前进的故事,他们历尽坎坷,最后登上舞台并接受复明手术重见光明。故事以中国真实的现状故事征服了国外电影节的评委,影片中雪山、旷野、河流,成为中国电影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范例。
四、儿童电影叙事角色的变换角度
电影文化功能的强化使得各国电影发展均以传达意识形态为主要目标。儿童题材电影中的故事一般是讲述战胜困境、获得成长的内容,所塑造的儿童成长问题是观众所关注的内容,主体形象所经历的一系列生活磨难,也经受着善与恶的抉择和考验,最后以真善美作为道德评价的思想内核,它有着电影社会功能的稳定性和透明感,也与观众之间的默契及心理期待相一致,成为难以撼动的儿童电影叙事首要原则。中国儿童电影在发展中一直有着独特民族文化风格的经典叙事风格,人物塑造鲜明生动,从早期《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三毛流浪记》,到近年它与中国社会所主导的意识形态相结合并成为有效传播途径。近年来国产儿童电影中有些影像叙事风格已经偏离了角色的成长表达。如《背着爸爸上学》,其着力刻画的贫困与教育资源缺失,激发了观众的痛感却忽视了儿童世界个人成长的表述。也有部分影片致力于挖掘儿童电影与其他类型电影叙事表达的不同,以细腻的儿童形象体现出超越国界的社会意义。伊朗导演马吉德的电影《天堂的孩子》中,哥哥阿里和妹妹扎赫拉照顾家里第三个孩子的场景,他们如同成人一样必须面对各种困难事件仿佛已经脱离了儿童世界,阿里还帮助懦弱的父亲找到了园丁工作,影片的叙事中,父亲的地位被淡化甚至取代,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被理性区别辨别,这个深藏的视角在儿童世界中显得封闭隐忍,是一种不甘沉默又不浮于表面的个体诉说方式,这种叙事手法贯彻着“看见”与“看不见”的辩证问题,反映了伊朗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统宗教政治模式与现代意识形态间的鲜明对比,虽然影片内涵儿童观众尚未能完全接受,但影片也满足了儿童的心理期待。2006年上映的国产儿童影片《看上去很美》,也是一部叙事角色主体生命过程被挤压和反叛所推进的电影。影片虚化了时代背景,以幼儿园生活中的片段作为题材,以主角方枪枪的视角为观众展示一段个性和体制的冲撞故事,导演张元选择了“在一种剑拔弩张的二元对立中表现环境的挤压和自由的反叛”,在童真的天真烂漫背后,揭示出“看上去很美”背后不为人知的压抑和孤独。影片中“小红花”成为象征符号,它成为小朋友受到奖励的荣誉意义的标志,做到老师要求的规范和约束,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违反了就要被扣掉一朵小红花,这是老师对每个学生表现优劣的评价。剧中剧情冲突中主角对小红花神圣性的破坏,是他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一种嘲解,也是个体与宏观社会结构发生关联、撞击、融合的关系。
五、儿童电影技术进步带来的叙事变革
电影的发展一直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成为儿童电影叙事新的结合与碰撞点,这也满足了电影作为文化娱乐和教育功能中创造观众需求的特点。三维动画与真人电影天衣无缝的结合,带给观众真实自然且极具震撼的视觉冲击。新技术带来的叙事变革,首先体现在人们的观影目的,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观看影片,不再是为了接受教育或寻求感动而走进影院,体验超越现实的生活与其他同学们有共同话题的社会性交往超越了看电影本身。部分儿童动画电影的叙事也迎合工业化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心理,主题符合时间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有夸张而真实的艺术感染力,价值则表达了观众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意义,这些影片中没有宣扬拯救世界的英雄和救世主,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愿望和情感成为了影片表达的主题,体现出真实的现实关怀。其次,数字动画艺术语言的发展,吸收了传统技术和艺术效果,可以更生动传神地演绎故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不甘于命运的摆布而勇敢奋斗掌控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玩具总动员》中单纯美好的友情,这些故事都摆脱了传统的故事特征,把现代社会的因素和价值观融入到影片中。第三,儿童动画的叙事遵循了“平衡--再平衡”的结构模式,其间会设置多重平衡的新状态,法国叙事学家托多洛夫指出平衡状态是“平衡/完满的状态--平衡的打破--寻求新的平衡--不平衡的状态--新的平衡”。美国著名作家、神话研究领域的顶级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在其经典著作《千面英雄》中,所提炼的英雄成长模式,也与托多洛夫的叙事模式有相同之外,儿童动画影片中的角色成长都是经历了启程、启蒙和回归三个阶段。
六、结语
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传媒、游戏、娱乐、信息等,成为儿童成长软环境中的主流介质。在这种现状下,儿童电影需要深入挖掘儿童接受心理,找准儿童的观影喜好,结合社会发展捕捉儿童的专注,增强叙事复杂性,方能更好地实现儿童电影提供优秀精神食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储双月.电影与叙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2).
[2]王灵丽.中美动画电影叙事比较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1).
[3]张宇辰.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题材故事片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4]张晗.“儿童本位”意识下国产儿童电影叙事特色[J].电影文学,2020(13):41-44.
作者:王蕾 单位: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