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油画专业课程设置与创作的关联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油画专业课程设置与创作的关联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油画专业课程设置与创作的关联研讨

本文作者:魏鲁安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就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绘画的过程,既是绘画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创作能力形成和提升的过程。然而,当下高校的油画教学却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大部分学生即便能顺利完成各门基础课程中的相关作业,毕业时却很难完成一幅比较完整、理想的创作作品。究其原因,一方面,专业基础训练和创作之间脱节的现象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学生的作品意识和创作能力的缺失日益显现。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艺术院校油画教学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也为油画基础教学的系统化与科学化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绘画作品是创作主体对艺术认知的直观反应,它涵盖了个人的学识修养、思想观念以及审美认知,从构思立意到作品呈现是一个集感性和理性交互作用于一体,并最终以特定手段表现某种视觉形态的综合过程。可以说,一幅作品应是从观念到形式的系统集合体,而作品创作的过程亦是一个系统的制作过程,作为为油画创作而设置的基础教学训练系统,应当遵循创作规律的需要,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为学生创作出优秀作品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们不妨以一般油画作品生成的过程来分析创作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基础教学的对应关系,进而指出科学合理的基础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常来讲,油画作品的生成离不开构思、构图、画面制作三个重要阶段。构思阶段,根据个人审美认知选择命题,确保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趣味统一于一根主线;构图阶段,明确造型和形态的意趣、造型与层次的分布,同时将黑白灰和色彩构成依据审美需要加以安排,使画面构成诸要素协调于整体构架之中;制作阶段,明确作品所要表现的终极形式,从处理基底、分布色层、塑造深入直至作品完成,创作主体始终遵循自我的审美追求选择材料,并采用与材料特性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制作程序,使作品最终呈现出预先定位的风格样式。由此可以说,从创作思路的形成到作品的完成,审美认知(或审美判断)、画面构成与制作是创作中的规律性要素,这三大要素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各司其职又协调统一。

一、审美判断

所谓审美判断,就是主体对各种美的自我认知,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审美产生结果的定位。画家通过对客体、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审视,借助造型与色彩等绘画构成要素加以表现,并对视觉感受形成明确而果断的指向。构思过程的主题确定,构图过程形式趣味、造型表现原则的确立,画面制作程序和制作手段的定位,甚至各种工具材料的选取和运用等等,无不包含着审美判断,它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并起着统领作品整体形式美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审美判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解读开启创作意识。在创作中认识美的形式规律,亦即意味着对题材的选择、构图的把握、造型的处理有着鲜明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化判断。例如,在普通人眼中司空见惯的器皿,乔治•莫兰迪(GiorgioMorandi,1890-1964)能够赋予它们孑然独处的美。他常常将咖啡杯、花瓶、罐子等器皿并置,且一再重复,以此形式规律作为处理画面构成诸要素的主导因素,这种极具特色的“冥想”式的静物造型也因此成为莫兰迪绘画题材和风格的标签。而画面中的造型、色彩、色层、肌理等的表现趋向,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以审美判断作为开启创作风格走向的重要引导手段。艺术家们自我审美判断所带来作品面貌的差异,印证了审美判断在风格形成过程中的掌控作用,同时,作品中流露出的形式美感亦无不印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通过审美判断提升作品的绘画性,树立“作品意识”。黑格尔说“艺术要把偶然性和外在形状玷污的事物,还原到它和它的真正概念的和谐……才能把理想美表现出来”。[1]

对于“理想美”的审美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的把握,是绘画性、艺术性的终极体现。绘画作品需要完成从视觉认知到画面构成的艺术转换,需要有意识地处理所观察到的物象,并以风格化的绘画手段重组造型、色彩以及空间。相反,一旦停留在描摹的阶段,就很难从艺术的高度驾驭绘画,亦不可能把作品从表面自然形态提升到体现内在精神、形成具有审美功能的“自我意识”的作品。审美判断的确立,有助于形成“先验性”的审美与预知,使创作中造型的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成为可能,是创作主体对创作方向和制作过程具备良好操控能力的先决条件。

二、画面构成

所谓画面构成,即作品中造型、色彩、黑白灰以及笔触、肌理等视觉组成要素在画面中的排列组合。造型、材料的构成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风格样式,在当下日趋重视展示空间的环境里,画面构成与外部环境构成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不同风格,不同尺幅的作品在不同空间里也会形成迥异的视觉感受。就创作本身而言,画面构成是体现个性审美认知与创造性思维的载体,由于人的思维体系极其复杂,在转化为具体的形态之前充满着动态性与模糊性,种种不确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画面构成要素组合的合理性与协调性。合理的画面构成就是要找到符合视觉感受内在规定性的方法。透过画面构成,艺术形式规律的展开与深化亦在此过程中逐渐得到体现。

三、制作程序与材料特性

制作程序可以理解为绘制的逻辑顺序或制作程式。掌握一套完整且融入自我表现方法的制作程序,不仅使创作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有效,而且使作品具有更强的秩序感、系统感。不同的技法类型有不同的制作程序,一般说来,自油画诞生以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印象派出现之前,大部分西方油画作品所采用的古典透明画法,即在完整的单色素描画面上,敷以透明色彩层层罩染的方法。二是印象派诞生至今,大部分油画采用的直接厚涂法,即用色彩、笔触明确而直接表现物象的方法。另外,加上新型绘画材料的诞生,两者亦各自衍生出其他表现形式的技法类型和制作程序。可以说,古今中外优秀的油画家在毕生的创作中都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各自特有的表现方法和制作程式,在不断促进绘画语言的创新与拓展。

不同的绘画材料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它们在画面上既有共通的色彩和形体表现特点,也有截然不同的材料特质和技法表现手段。因此,各自呈现出特有的视觉体验和材料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同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不同的绘制程序和技法类型,进而产生相应的视觉表现类型。如水溶性材料,以水为媒介,在吸水性的底材上作画,产生的视觉表现类型如同水彩画。由于颜料的透明性,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作画时常常需要由浅入深、由亮到暗的层层深入,其间形成丰富的干湿变化,这种制作程序和技法手段创生了水彩画的独特视觉表现类型。又如,油溶性材料,是在刷过底料并且不吸收的布面上作画,从做底、上色、反复堆砌,最终形成油画的绘制程序、技法类型和视觉表现类型。由于时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亦衍生出新型的绘画材料,并渐渐形成多种多样的绘画种类和技法类型,如丙烯画和综合材料等等。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材料及文化特性产生的技法,对丰富绘画表现方法,拓展个人风格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作作品的生成除了画家的个性特质外,还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思维体系和传承系统的技术手段作为前提。有了审美思维加上对生活、自然以及社会理念的观察和认识,好的构思选材才成为可能;而有了对画面构成、完整的绘制手段的把握,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和视觉效果才成为可能。审美判断,画面构成,制作程序以及材料特性的系统结合是作品生成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艺术创作作品的循环生成过程与系统的专业基础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础训练应该反映创作的全过程,建立在创作的需求之上,与创作完整作品的各个环节相对应。可以说油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亦是以创作的基本规律为依托,以创作过程的主要环节为参照,设置分解训练的科目内容,并以此作为循环训练的形式系统。

目前,许多艺术院校油画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可归为两大类——理论类和实践类,其中理论类包含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与哲学、少量的透视课和解剖课等;实践课以课堂写生为主: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含素描、色彩)、人体和着衣、加上少量的风景写生等等.就理论类课程而言,以上只是广义的知识性基础理论,它只担负了审美观念以及绘画思路培养的部分功能,对创作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直接指导意义。而审视实践类课程,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学生基本上一成不变地一路从写生课走来,最后直奔毕业创作。显然,基础训练课程与创作无法衔接,这恰似两个相对独立状态的接轨,跳跃性的结合使它们因各自遗漏一些重要的环节而无法顺利融合,这自然就会产生创作上的一系列问题。譬如,创作时无法厘清思路确定题材,无法把握从构思构图到材料制作的整体审美取向,导致作品缺乏深度;对造型以及形色空间缺乏审美认知,造成无法形成具有形式意味的形态与画面效果;对技法材料特质的多样性缺乏了解和掌握,导致画面简单粗糙,缺少绘画作品的创作性与绘制性……诸如此类的问题,仅仅通过写生的学习模式无法解决(虽说写生未尝不能作为创作的一种方式,然而却不是唯一的方式)。而过多单一的写生训练、不合理的实践课比例配置无异于强化了学生形成“写生等于创作”的简单认知,单纯地以课堂写生的模式完成创作的做法成为毫无创作理念的生搬硬套,作品自然附着了一般习作的粗陋习气,创作应有的深入性和完整性便无从体现。通过对创作规律以及与基础课程设置的分析对比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课程设置与艺术创作规律不相匹配,才导致出现基础训练与创作脱节的现象。从现有教学体系来看,具体表现为:1、没有设置对油画创作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实践类理论课程,以及缺少帮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理论课程。2、缺少与油画创作多个环节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

为了扭转现状,必须调整基础课程设置,增加与创作环节相吻合的理论和实践科目,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及实践课之间的课时比例。笔者认为,专业理论课中应增加帮助提升审美和创作意识的课程,譬如,绘画风格和绘画审美理论。增加指导实践的理论,如帮助提高画面构图和造型能力的构成理论。帮助提升色彩表现的色彩学,帮助学生掌握和提升绘画技巧的技法和材料理论等。在实践课方面,增加临摹课的内容和课时,增加构成训练和材料试验以及作品创作的课时。理论和实践课的合理安排、有机结合,能使学生既树立创作意识、理清创作思路,也能丰富和掌握多种技法语言和材料特性,帮助学生有序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

油画专业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学科,课程与课程的内容之间不是互不关联、各自为政,而是互为补充的分解训练。比如素描与色彩在各自解决形和色的基础上互为造型的补充,而这种造型基础最终是为提升艺术作品的造型服务;构思、构图、制作以及材料试验等分解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融合为有思想、有内容、有形式、有技术的完整艺术作品。绘画的能力不仅仅要单科培养,更要为各分解学科的有机结合做铺垫,而这种能力是直接影响创作作品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所谓综合能力即体现于此。油画创作的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必须通过设立单科内容分解训练,才能逐一解决各环节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合理和科学的基础课程训练系统能直接运用到艺术创作中,而验证这个系统的合理与否,主要是看课程设置是否适应油画创作各环节的需求。如果说,一个学生平时的单科成绩很好,而毕业创作作品很糟糕,这只能证明其训练系统是失败的。好的训练系统应是能为创作的一系列过程起直接作用的系统。

综上所述,高等艺术院校油画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是由油画创作阶段规律性的需求所决定的。基础课与创作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创作质量的好坏,也是学生能否掌握绘画技能的关键。建立起科学、系统并且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基础教学体系,是提高油画创作能力,拿出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当然,优秀作品的产生,创作能力的高低,除了与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基本功扎实与否相联系以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它与个人才学品性、主观能动性、发展方向有关,也与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各种因素有关,而其根本还是在基础环节的引导与训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