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表演创作中节奏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表演创作中节奏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表演创作中节奏的作用

演员的创作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遵循人类的生活规律。因此表演的速度节奏产生于生活,生活的每一瞬间,不论说话、动作、沉默、静止,都有某种速度节奏;人的每种激情、心境、体验,都有不同的速度节奏。这多种多样的速度节奏在生活中是自然产生的,但在舞台和银幕上却要靠演员去掌握。表演的节奏在形式上一般可分为两种:内部节奏(内心节奏)和外部节奏。外部节奏包括人物的语言节奏,形体节奏,角色之间交流适应的节奏等等。而内部节奏,是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在人的机体内部所引起的各种不同节奏的发展变化,如人发怒或突然震惊时,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也跟着增加;突然震惊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呼吸中断,等等。这种内部节奏必然会转化为外部节奏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说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基础,外部节奏是内部节奏的表现形式。然而,并不是说外部节奏完全受内部节奏控制,有时候,外部节奏也会影响内部节奏,因此在同一时间内,人的内部节奏可以和外部节奏相反,有时还可以同时有多种节奏并存。比如说一个人在舞台上坐着一动不动,两眼直直的盯着一个方向,这时候,他的外部节奏是静止的,而这种外部的静止极有可能是强烈的内心节奏所造成的。接下来,将从作用方面详细谈谈表演艺术中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节奏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

1.内部节奏的作用

斯坦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剧本或角色的节奏要是找对了,就能自然的直接的,有时是机械式地抓住演员的情感,激发正确体验。”[2]很明显,这句话强调的其实就是表演的外部(体现)节奏是由内部(内心)节奏决定的。尽管斯坦尼之后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又对这句话进行了补充,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出,内部节奏在整个表演节奏体系中的重要性。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中,真实的体验对于演员塑造真实的舞台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员在创作时真实而深刻的体验是有助于创造角色最丰富表现力的外部形式的。另外,要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要从把握人物独特的节奏特征入手,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的节奏特征。这好比每一件事也一定要按照与它相适应的节奏进行一样。因此,在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通过真实的内心体验和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来控制好人物形象的内部心理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内部节奏对人物形像塑造是起重要作用的,而且是外部节奏的依据。然而,演员表演的表现力不仅取决于对角色内容理解的深度,而且也取决于演员用以体现这种内容的形体器官的表达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曾他的《演员的自我修养(第二部)》中说过:“舞台体现技术的不完善会使演员最美妙和最深刻的意图大为减色,甚至面目全非。”由此可见,演员的外部舞台表现力(即外部体现)对于塑造人物形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下面就从对人物外部节奏的控制方面,谈把握人物外部节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外部节奏的作用

外部节奏包括多个方面:语言节奏、动作节奏以及交流的节奏等等。这些外部节奏不仅能直觉地直接地暗示相应的情感和激起体验,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创造更加丰满立体的形象。在规定的情境中把握角色的节奏,依据行动线而进行舞台表演会引起观感上的自然。同时,节奏又时刻在把握剧本中的事件发展,没有准确的、鲜明的、富于变化的节奏是难以表现出整出戏的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结局的。节奏是存在于事件情节中的。同时,事件又依靠于节奏展示,可见,节奏是事件变化的最重要、最强有力的表现。节奏的诱导性,在表演艺术的创作中,节奏的诱导性可以体现在能够引发、创造情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各种事物都会有不同的外部节奏。不同的周围环境也会引发人的内心产生不同节奏,对于这种节奏,人们在自己的意识中是熟悉它、了解它的,而且愿意、能够接受。当剧场中一旦再现了这种节奏,无疑,角色就会在心理上和形体上获得相似的感觉,感受到那种情境。而演员在创造、运用这种准确的节奏时,又会使观众与之进入节奏上的一种跟随状态,在剧场中构成良好的剧本情境的再现。相反,一旦情境应有的节奏与表演的节奏相脱节的话,就会引起演员的不信任,逐渐地脱离情境。行动的速度节奏不仅可以激起演员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绪氛围,帮助演员准确的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务和行动。更确切的说是,准确的把握人物外部节奏会引发演员正确的体验和真挚的情感,通过直接影响演员的自我感觉,产生出更准确的内部节奏。生活中人的行为都伴着某种固有节奏。正是这种节奏,当角色唤起他的时候,会激起其固有的情感,“能机械地,直觉地或有意识地影响我们的内心生活,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体验,在台上进行创作的时刻也发生同样的情形。”[3]

3.内外部节奏的相互作用

分析完表演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各自的作用之后,关于这两者的关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对规定情境的准确把握和积极的外部行动而造成的内部节奏,会影响外部的形体和语言节奏,反过来,在外部掌握了节奏,也会激起内部的节奏,巩固演员所需要的舞台自我感觉,完善演员的二度创作。

如何把握表演节奏

首先,从剧本分析入手。剧本是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与依据。形象地、感性地、真实地分析作家的剧本与角色是演员进入人物形象创作的第一步,它是了解剧本,准确理解和定位角色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基础中的基础;通过对于剧本与角色的分析,最终要达到明晰时代背景,清楚规定情境,把握住角色内外部性格,寻找到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异同点,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和统一的目的,为塑造人物奠定了基础。也为达到表演的最佳状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演员只有正确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务和动作,才可以感受到准确的节奏;反之,节奏如果用的正确,就很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和体验。这就要求演员要有充分的理解能力和舞台表现力。这其中,演员对角色性格的把握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人物性格决定不同的人物个性,同时决定了不同的动作节奏,而节奏反映准确的话将反作用于人物的性格。如果一名演员想要将自己和不同角色联系起来,而不愿逐渐被定成某种类型,就需要通过对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细腻的刻画,才能使观众通过舞台或银幕感受到你可以是角色甲,也可以是乙。而塑造不同人物时,对于每一个特定人物所持有的速度节奏的正确掌握,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比如美国著名演员西恩潘即可以等同于《不准掉头(U-turn)》中霉运不断满嘴脏话的浪荡子鲍比,又可以是影片《我是山姆(IamSam)》中智商只相当于七岁小孩的语言行动迟缓的弱智爸爸,他所塑造的这些等等的不同的角色,会让观众暂时忘了演员本人,而只去期盼他在不同影片中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自然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要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活生生的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巨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人物性格又通常理解为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而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则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曾说:“一个人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4]这就是说,角色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其行为方式、态度逻辑和感情的表达方式。人的性格是在生活时间过程中形成的,剧本中的人物性的表现主要不依靠客观描述而直接表现在行动过程中,也就是人物已经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有了对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物的内外部节奏就很容易准确地找到了。另外,演员对节奏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整部艺术作品的整体节奏,因此,演员在进行表演的时候还不得不应该考虑到自身节奏是否与整部戏的节奏风格相统一。演员表演的节奏对构筑整部戏剧的节奏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把握不好则会让整部艺术作品的艺术感觉大为逊色。但归根结底,演员想要把握好表演的节奏,一定要对角色和剧本有充分和深刻的理解。

镜头前表演创作的节奏把握

表演艺术创作中,无论舞台表演还是影视表演,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以及创造的工具产品及人物形象都是“三位一体”的,统一与演员自身。演员创造角色必须具有“双重自我”,过好“双重生活”。演员对节奏的把握也都要从把握人物性格、体验人物的内外部语言动作习惯开始,但是影视表演的节奏由于影视制作工艺的间断性,要求演员在非连续的拍摄中,在完全熟悉剧本和分镜头的基础上,对节奏有着正确地把握,另外,还要加之导演的蒙太奇手段才能保证剧情内容的集中性和叙事的联贯。因此,镜头前的表演对于演员来说除了把握好自身的内外部节奏以外,还要对镜头组接手段,即剪辑手段的节奏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电影和电视剧都是由若干个镜头组接而成的。镜头之间的组接除了能够创造蒙太奇效果之外,还能够产生不同的节奏。对镜头组接节奏产生影响主要有二个重要因素:一是镜头的长度;一是景别的搭配。镜头的长度决不单纯是多几秒少几秒的问题,每个导演常常是富有创造性地处理每个镜头的长度。不同镜头长度能造成的不同的节奏效果;如果把镜头的长度比作音符的长度,那么,不同景别的搭配就如同音乐节奏的强弱变化。一般说来,景别变化大,节奏感就越强,反之则相对较弱。节奏的把握,既是表演艺术中不可逾越的起点,又是表演艺术在高层次上的造诣。在导演创作中,我们不仅要表现人物形象的真实,还需要在表演的节奏上做到“有度”。演员想要把握住镜头前表演的节奏,除了对蒙太奇手段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分析剧本、根据人物性格以及矛盾冲突的程度将人物情绪的强弱划分为若干等级。这种理性的划分,可以方便演员在表演节奏的控制上,针对情感的投入多少上具体化,利于把握有层次的表演,富于想象的、迅速的创造出自己属于角色在当时场面与情节中应采取的情绪和行为。理性的分析出各层次的表演,才能使情绪的强烈程度,性格前后的差别以及节奏张弛的变化做到“有度”。过于“理性”可能会使人物看起来模式化,甚至呆板而无张力;过于“感性”由可能会出现舞台剧式的夸张,甚至跳出角色身份的范畴而脱离整个剧本。只有在表演节奏上依照“理性”与“感性”有机的结合,角色的真实性才能不温不火地得到体现,最终使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汇集起来凝聚成完整的人物。

结论

演出的节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对节奏的准确把握,演员的表演节奏在整个演出中不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能使演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演员的表演节奏是不可忽视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表演如果想达到成熟和优秀,演员就必须深切地体味节奏并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它。(本文作者:任晶晶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