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寿山石雕刻艺术创作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石雕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伴随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国石雕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元素,并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审美体系。在石雕艺术的殿堂中.有一颗璀璨夺目、备受世人青睐的明珠——寿山石雕。迄今最早的寿山石制品是在福州浮仓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用寿山石制造的石镞、石凿。南朝时期,寿山石始用于雕刻艺术品,1965年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圆雕寿山石小猪,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记述,宋时农民便已幵采寿山石。经过千年的沉淀,寿山石雕的内容、形式、用途风格、工艺、流派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本文拟就寿山石雕古今沿革与变化.结合当今时代特征.总结创作经验体会探究这一充满生机的古老艺术之发展趋势。
一、寿山石雕创作体会
我从事寿山石雕刻不经意间已有二十多个春秋,这期间有成功、有喜悦、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汗水、是辛苦、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长期的实践探索.既积累了雕刻经验.也尝试了一些创新,对寿山石雕刻创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由心生.意在刀先
大凡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素养是要有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要有真诚、朴实的心态,要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寿山石是上天赐予人间的宝石,是大自然的杰作,无论田黄还是老岭,对待每一块石头都要有敬意,怀着这种心态去考量石头,构思作品。既要对其硬度、纹理有准确判断,又要由表及里看出石头基本色彩及其变化趋向。寿山石堪称"一石一世界",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相石审石过程是创作的关键环节,平常行内"一相抵九工"的说法就是指这一环节,真正了解石头是作品成功的根本.所以雕刻家首先应是鉴赏家,慧眼识珠:还得是伯乐,要有洞察力.看透石头的预期模样.?要当好医生,去毛病:当好化妆师,锦上添花......这些角色做到位,一件作品就已成功了大半。历代雕刻大师都高度重视相石环节.林清卿大师有言:"刻当相石。凡不色俏.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诗情。“这说明相石立意要解决石材斑驳、瑕疵、裂痕等问题,”掩拙扬俏",追求完美。我在创作实践中,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思考揣摩上.有时一块石头思考好几年都下不了刀,有时打泥稿、甚至打石稿,用于反复思考、启发灵感.一旦思考成熟,制作过程便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了。
(二)工不厌精、天道酬勤
精工细作可以说是寿山石雕刻艺术永恒的追求.一件精美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原因无非两点:温润的质地、精湛的工艺。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石材没有好工相称,则无完美可言。精美的工艺是人们欣赏的主要目标。"石不能言最可人".雕刻家需要赋予原石’‘最可人"的面貌,靠的就是工艺。工艺精益求精需要耐心和毅力,刀耕二十多年的经验体会到.精工之路没有捷径、无巧可取。还要具备"四心":静心、细心、耐心、恒心,缺一不可。俗话说"慢工出巧匠".石雕又是一门"只减不增"的技术,每一刀都要明确、肯定、有力,柔美,流畅,一旦失误即无回天之术。运刀当如古诗遣词.要做到多一刀太多,少一刀太少,恰如其分。如果说天赋是一个寿山石雕刻者必须具备的品质的话,那么勤奋则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
(三)师古不泥、勇于创新
师古与创新是任何一门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法古训浩如烟海,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和财富。师古是必修课、基础课.一定要学透彻、练扎实。需要注意的是,师古与泥古看似一字之差,但这层窗户纸很多石雕艺人勤奋一生都捅不破。无论圆雕、浮雕.还是薄意,前人留下了海量作品.为后来者提供了学习参考的样本.但盲目模仿者甚众,推陈出新者凤毛麟角。于是满大街的《十八罗汉》、《指曰高升》、《踏雪寻梅》.....这真的是一种悲哀。一件经典作品往往是石头特质与大师构思.制作浑然天成的,后人雕刻成千上万件.终究是临摹而已,更有甚者十几年如一日雕刻同一题材.生没有自家面貌。我在创作实践中也曾有这种思维的惯性和惰性.一块石头上手,习惯性的考虑传统题材。但即便是传统题材,也要刻出新意,如《卧薪尝胆》、《琴》等作品,赋予作品文化内涵、现代元素.....让作品讲故事,让观者有思考.回味无穷。题材创新我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特别注重观察生活细节、人物,于是近在身边的老鞋匠、小村姑、和蔼的母亲、可爱的孩童、包子铺、剃头摊儿......都成为我创作的模特和蓝本。作品再现生活,与时俱进.极富现代气息.打破了人们对寿山石雕刻的传统认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批作品问世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带来一些荣誉和认可,更重要的是成就了我在这一题材领域的自家面貌,为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四)石以载道、大美至简
无论何种艺术,呈现的面貌是"相",但真正决定作品艺术品位和价值的.是理、是"道",而"道"不可能脱离作品存在,人们常说"形神兼备","形"即"相"."神"即’‘道“。这是个"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辩证问题。如同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件寿山石雕的精品,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原因是作品本身引起了欣赏者的共鸣,共鸣点也许是题材内容,也许是精湛工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雕刻家,赋予作品精神、文化内涵,辅以上乘工艺.便是实现共鸣的途径.这种寻找、实现共鸣的过程便是寿山石雕的创作之"道”!寿山石雕作品尽管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有的可以把玩,但还是在视觉艺术范畴,也就必定契合视觉艺术的基本规律。回顾和研究古人前辈的作品就能清晰地显现这-规律。我们看到.寿山石雕最初简单、质朴、粗犷.用于日用、祭祀、随葬,而后逐渐为人欣赏、喜好、收藏,工艺的发馳是曰趋完議湛。尤其近半个世纪,工艺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与现代難进步、收藏市场繁荣的社会发展大环境有关。沿着这-聽看现在、看将来.在工艺水平几近极致的今天.金字塔的底部已经十分厚实,位处塔尖的寿山石雕的精品,工艺技术已退居其次,更重要更关键的是思想、是文化.是回归简约.以最简单的刀法线条.表__祖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近些年创作逐渐明确了方向。
二、寿山石雕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寿山石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数量之多.市场之大是空前的.由于资源有限.这种繁荣也许是绝后的,这也引紐午多有识之士的隐忧。如何理性看待这种繁荣,保住市场.让这-古老艺术能够长久.理性.良性地发展下去,是摆在现代石雕人面細-个严峻课题。
(-)轴碰艺术随状与隐忧
1、泥古之风不竭,品味不局、作品雷同,缺乏精品寿山石雕艺术发展到今天,在工艺技术上的进步非常迅速,作品的精细程度与几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技术上的进步并没有带来品味的提升.表现在作品面貌上没有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人们看到的还是几十年前的题材。古人提出"石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这种提法是总结归纳现象,也是正确的.问题是现代的雕刻者困在这一古训里,不能与时俱进.所以很难看到有新意的作品。品味不高.题材内容雷同,很多作品一模一样,寿山石每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却被雕成千篇一的模样,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名的悲哀。
2、资源曰见枯竭.社会化规模生产,浪费严重社会化分工细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寿山石雕业内的分工也越来越细,石雕艺人过去单打独斗,各个工序全能的状况已不复存在,有的干脆流水作业,盲目追求产量不仅使得质量品位下降,更严重的是资源的严重浪费。众所周知,寿山石是十分稀缺的资源,而且不可再生.经过一千多年的开采加工,各个矿洞都已幵采殆尽.尤其近十年收藏热.引发了寿山石大规模、掠夺性地开挖,将军洞、二号矿等等几十个名贵品种矿藏已经绝迹.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3、行业各自为战,无序发展,缺乏行业规范和理论提升近年来,寿山石的开采、加工、销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交易市场也规模庞大,这本来是好事。但由于缺乏有序的组织、引导、约束、规范,使得各个环节都没有有效的、理性的控制机制,一个自发的、盲目扩张的市场,在缺乏有效规范的大环境下,膨胀越快,隐患越多.风险越大。近些年来收藏市场这种迅速膨胀继而很快萧条的例子不胜枚举。文化提升也是寿山石雕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关于寿山石文化的典籍就少得可怜,现在市场大好的背景下,却仍然没有得到改观,这需要有识之士重视寿山石文化.需要广大寿山石刻家们共同努力。
(二)寿山石雕的出路与前景
寿山石雕有着上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有数以万计的从业队伍.有遍布全国的流通市场、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雕刻家,有着千百万寿山石文化喜爱者,寿山石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上述所列问题思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文化和市场走上长久且良性发展的道路。
1、借鉴传统古法,坚定创新之路创新是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寿山石文化的千年底蕴、传统雕刻技法绝不是发展的桎梏,而是珍贵的财富和营养.我们可以吃传统的的奶长大,但我们终究要成长为有个性、有自我的独立的人。所以我主张"尊重传统、继承古法、借古幵今、勇于创新。“这是寿山石文化实现长久繁荣昌盛的必然要求。
2、提升文化品位,提倡精品意识长期以来.寿山石在我国玉石界尤其是印石方面形成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寿山石文化也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基础,提高寿山石文化品位应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对寿山石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传统工艺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理论研究氛围;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现代媒体广泛宣传寿山石文化,让更多人喜爱寿山石;三是提倡精品意识,产量服从质量,摒弃工业化流水线规模生产模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把寿山石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出精品。
3、引进外石补源,维护市场繁荣鉴于寿山石资源濒临枯竭且不可再生的现状,以市场为导向,适当引进质地上乘的外省石、外国石,以保持寿山石行业雕刻和从业者队伍的相对稳定,弥补寿山石资源匮乏的不足。需要明确的是,外省石虽然产量大,有些品质也不错,但没有一种能取代寿山石的地位。近年来,巴林石、泰国石、老挝石……一批批涌入福州寿山石市场,但没有一个可以与寿山石媲美,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就迅速没落,这是因为寿山石的文化底蕴是其他石头不具备的.也是永远不可能超越的。因此,对外省石大可不必有"狼来了"的忧虑,相反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比如2014年老挝石的介入,就刺激了寿山石市场.为保持市场繁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林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