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纸浆造型在综合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纸浆造型在综合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纸浆造型在综合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纸浆是用提取的植物纤维或回收的废纸通过切碎、蒸煮、捣炼的顺序制成适当稠度的悬浮物。纸浆造型艺术研究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不仅承载着材料自身的美感,还携带着大量中华民族的人文与社会信息,发挥纸浆材料质地特性和表现力,将纸浆材料与造型艺术进行结合,使其独特的美感加以艺术和功能、造型的创意设计,既强调了纸浆综合材料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又体现环保艺术的特点。

一、纸浆造型艺术起源与发展

1973年,著名画家劳申伯格(RobertRauschenberg,1925—2008)在法国的“理查德•得•巴斯”(RicharddeBasPaperMill)手工造纸工房,进行了一系列的纸浆造型的艺术作品的实验性创作和制作。《书页与导火线》(“PageandFuses”)系列作品的创作(见图1-2),他们把这个作品的技法称作“纸浆造型”(PaperWork),纸浆造型艺术由此得出。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霍克尼(Hockney,David,1937年~),1978年用纸浆创作的《纸制游泳池》,惊艳的向我们展示了纸浆艺术作品别致的美。日本著名艺术家黑崎彰(KUROSAKIAKIRA,1937年~),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与日本的越前地区的造纸工房的工匠们共同创作了一系列的有关纸浆材料的作品。对于传统艺术有着深刻研究的黑崎彰将日本的和纸材料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至,并在日本的大学建立了第一所纸浆造型工作室。在大学专门设置了有关课程,进行相关教学与科研。上世纪80年代,受法国著名纤维艺术家万曼(MarynVarbanov,1932年~1989年)的影响,我国著名艺术家施慧(1955年~)开始了纤维艺术品的创作,代表作品《巢》、《老墙》、《游离浮墙》等都是她用纸浆浇筑完成的纤维艺术作品。由此,纸浆材料作为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艺术界。

二、纸浆造型艺术语言形式探究

在艺术发展领域这条道路上任何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立的特性,但又都只能通过或平面、或立体、或三维空间的形式呈现出来。纸浆造型通过这三种形式在艺术家们的创作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纸浆造型的平面表现

艺术领域里表现技法是一个新的突破和开始,没有所谓的中规中矩。纸浆造型技法也因艺术家的习惯和思想而各具风格。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纸浆,通过创作者的不同工具和制作手法呈现在铺有棉布的呈物台上(铺上棉布利于吸收纸浆中的大量水分,增加底面的平整性),创作者可通过折叠、拼接、粘贴、印染、浇灌、模具等表现形式,制作出具有纸浆材料特性平面肌理效果的作品。《瘤还是流?》是比笔者一个系列作品中的两幅,将人身体行为的毛病中的“恶性肿瘤”不断变化进行了抽象图画处理,用流动的纸浆结合渗墨的原理让其在不同高度和厚薄的是不平台上流动,使得纸浆在不同的环境的面上产生不同的渗墨肌理,将中国画的意境和干透的纸浆与流动纸浆相结合通过拼贴、浇灌是纸浆呈现各种不同的肌理装饰,趁未干的时候,用身体、手足的一部分印压,通过点线面的形式展示了纸浆造型的多样化。

2.纸浆造型的立体表现

创作纸浆立体造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树枝或石膏或缝制沙袋等外在固定形态模型为支架,把纸浆做成浮雕或立体的凹凸不平感。待干后,取出支架,纸浆保持浮雕或立体状态达到我们想要表现的形式;另一种是借泥塑拉的工作原理,将具有较高粘稠度的纸浆,有水分但要做到水分不外流的状态,将纸浆放在拉坯台上当机器处于运作状态时,双手保持足量的分散剂,定置中点并托拉其外边缘,使之在不断转动中成形并达到预定的效果。最后采用撕拉、缝缀、雕刻等技艺,结合染、绘、喷印等手法,使得创作更具灵性。笔者纸浆立体造型实验的第一份作品《纸•容器》使纸浆达到与瓷器视觉上同等的效果。

3.纸浆造型的空间表现

纤维艺术空间塑造也叫装置艺术、环境艺术,是将场地、材料、情感相互融合的综合表现艺术。纸浆造型在纤维艺术空间的塑造中,体现了艺术家创作的理念。例如由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的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超级纸屋”——日本馆,原材料全部来源于再生纸,拱形主厅由440根直径12.5厘米的纸筒呈网状交织而成,世博会结束后,建筑材料又运回日本,做成小学生的练习本,体现了其“零废料”的生态设计理念。纸浆所具有特点、特性,通过多效结合形成立体与空间的效果,能让人体会到艺术创作材料在空间形态中的无限感染力。

三、结语

纸浆造型艺术作为自然、绿色、环保的纤维造型艺术与环境艺术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能传承和弘扬中国纸文化,而且对于设计上的运用也是一种新材料的灌溉。纸浆造型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艺术,应结合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现代艺术创作理念,不断地创新,使其具有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力,展现民族魅力。

作者:韦慧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