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观音造像的艺术创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观音造像在继承传统上较为突出,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元素,更加注重人体比例,在观音的开面上,看不出多少追求时髦的痕迹,但雕刻细腻、动态流畅,开始摆脱了传统造像的窠臼。
一、观音的历史文化
观音是佛教中最常见的人物形象,现名观世者,是佛教中最广受民间崇拜的菩萨。据《千光眼经》记载,观音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而且是所有诸佛的老师,并且在功德和能力上已是成就很高的佛了。其自我奉献的精神最有人性味,且使民间大众倍感亲切。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观音这种慈悲精神特别符合中国广大民间大众的心理和祈盼,加上观音的一些传奇故事相继传开,因此对观音的崇拜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在民间流传最广,信仰最普遍。
二、观音造像的种类
观音是大众信仰的神,而且传奇故事也特别多,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怀念他的事迹,各种类的造像特别多。在查阅许多的佛教文献典籍,并经过实地考察以后,笔者对观音的初创及演化过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随着佛教东传的进程,观音菩萨的造像也渐由“梵”式转为“汉”式,由“男相”变为“女相”。特别是唐代到盛唐,比例渐趋正确,造型更为丰满,体型指归为女。其形象多为袒胸露臂,眉目清秀,唇小而且嘴角微微上翘,笑意微妙,尤以双目细长而灵动,神采灿然。简言之,观音之美形象有外观形象美、内在气质美、工艺技巧美。佛经中说:观音为了教化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众生,能示种种形象,可以化出32种化身及观者本像33种身。后来,随着历史的变化,艺术家们根据不同的传说绘画出不同版本的观音形象,如踞坐岩上,脚踩莲花,左手按在岩石上、右手扶着膝盖的自在观音;手持净水般杨柳观音、脚踏鳌鱼背上的鳌鱼观音;手提竹篮的竹篮观音;身后圆形背光的火焰观音;观水中月影的水月观音;手抱婴孩的送子观音等。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的塑像可以说是最多的,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供奉的观音菩萨造像常有以下三种:
1.圣观音像。也称正体观音。一首二臂,信伽跌坐,手中或持莲花或持信法界印的尊严像,头冠中有阿弥陀佛像。
2.自在观音,即一足盘膝,一足下垂,显自在像。
3.千手千眼观音像,即佛教密宗之中的大观音之一,也是观音33种化身之一,但并非密宗寺院才有供奉,是显、密两宗都有供奉的,所以许多寺院都能见到。佛教圣地普陀山可以说是观音的诞生地,也是观音菩萨的升天地方,各种类型的观音菩萨的造像都有。当代艺术家们费尽心思把各种传说的观音的造像从人们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出发,凡是能想到的美丽,都以艺术化的形式全部呈现给观音菩萨,所以,她的容貌、体态、服饰等都达到中国女性美的极致。
三、观音菩萨的造像艺术
从佛教传入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观音的形象在面相、特征、衣饰、表现技法、使用材料、体态造型等方面均有着不同的演变,带着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时期观音造像的技法有很大的差别。南北朝时期的观音的造像艺术与汉代雕刻艺术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技法上吸收了印度陀罗艺术,有了新的创造,与东汉时期的观音有着刀法的变化,装饰上汉民族形式的变化为隋唐观音造型奠足了基础。盛唐时期,观音造型是饱满成熟的阶段。这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造型更加明显地走向世俗化,因此,也进一步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观音造型的温和和妩媚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完美。观音信徒不断增长,对观音形象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所以加快了观音女性化的过程。面部圆润、眉窈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有了唐代艺术实践的总结,宋代艺匠能够按照时代的审美要求。和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化追求去塑造观音,创作出自然生动且有用的艺术形象。这时观音造像面孔长圆,吊眉细眼,削属细腰。姿态婀娜多姿,又稳重又多情,极富人间生活情趣。这种宗教艺术完全世俗化、个性化的古典现实主义的形成,把虚无缥缈的神境融为平民百姓的生活境。宋代以后,因为受到海洋宗教文化的影响,又拘于中原宗教文化的强大传统,这时期的惠安观音造像已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宋代洛阳桥上石雕月光菩萨,便以独特的肤体造型语言诠释古老的主题。宋代时期的岩峰寺后殿造像以观音立姿,躯体连冠通高1.85米,跣足偏右向,身姿立正,左手交搭于腹向右手背上,着大披,戴金髻,神态自若。在面部刻画上,人物颊额丰润适宜,面容婉丽,俨然像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宋代惠安的雕刻艺术家只能依据现实的服饰使用凹凸手法,衣领圆润细,流畅逼真,屈曲自由,用突起的线条展现细部,这对于加强服饰的质感,塑造人物的性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时观音的服饰造型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明清的观音造像不仅继承宋代的造型,更与鼎盛时期的观音造型有些接近。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和凹入,真实性强,底纹组合疏密有致,线条舒展,更衬托出观音丰满的体态。在塑造手法上能够更充分自由地发挥,给观音以更为现实的感觉。在造型上大都采用简约、明快的手法,圆润生动,具有很高的水平。纵观中国不同时期观音造像的发展,可以大体概括为汉朝是观音造像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观音造像的成熟期,唐朝、宋朝是观音造像的高峰期,元、明、清是观音造像的低潮时期,现代时期是观音造像形体造像的发展时期。时至今日,惠安的石木雕观音造像充分尊重传统,注重人体比例。但也涌现出不少以粗犷的原石、原木雕的观音,除面部写实以外,其他部分则刻意保留石木雕凿的趣味,脱离了宗教膜拜的功能,追求造型美感。这类作品已超越宗教信仰而进入艺术的美学范畴。神像艺术本身具备“自在解脱”的特质,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让作品走出寺庙殿堂,成为城市雕塑的另一选择。
作者:林国忠 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上塘珠宝玉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