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柏拉图主义下艺术创作与观看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柏拉图主义下艺术创作与观看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柏拉图主义下艺术创作与观看方法

文艺复兴艺术是西方美术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国内外很多学者都从各个方面去研究,20世纪研究的突破性时期,新柏拉图主义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是一条脉络,就是将新柏拉图主义、文艺复兴和象征图像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新柏拉图主义和图像学之间就建立起了一个链条来从“象征”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复兴的艺术。新柏拉图主义主义是流行一时的思想,它在一个时期发挥影响时会有相应的载体,比如说诗歌或是绘画作品。图像学的方法在研究文艺复兴艺术的时候就是在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信息,最终得到对于时代思想的把握,而新柏拉图主义学说就是破译这些“图像密码”的钥匙之一。作为一个现代人,当我观看文艺复兴的作品是,我所能解读的只是画面中有谁,他们的动作,表现的是宗教题材或是世俗题材,我可能连作品的内容都无法叙述出来,这就是不了解圣经、希腊神话故事和其他的西方典籍的人的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也许我想要看懂一幅画,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身边要摆上一系列的“教科书”式的资料。

一、对“教科书”的观看

在潘诺夫斯基所总结的如何利用图像学严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提出了三个步骤,这是对于我们后人研究方法的一个总结,但我觉得在对于反推当时作为它者的观众的理解情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前图像志描述。是运用实际经验对作品的自然主题进行解释,他指出其中还需要利用风格史对解释进行矫正。自然主题被称为艺术母题的世界,是对当时的视觉经验的再现,对一件作品的这一层面的把握是当时的人可以具有的。

2.图像志分析。是运用原典知识对作品的程式主题进行分析,即分析构成图像和寓意的世界,在这一阶段需要类型史的矫正。文艺复兴之前是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完全的宗教统治,使真正的古典传统几乎消失殆尽,所以经过这100年的发展,人们对于基督教原典的了解应该十分熟练,但是对于真正异教题材的了解应该并不多,尽管将基督教神学和新柏拉图主义融合的新柏拉图主义在这一时期十分盛行,但这种影响也主要作用于人文主义圈,普通大众对此并不太了解,我想就此可以认为所谓的将“古典主题和古典母题重新合二为一的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只是在人文主义圈流传。

3.图像学解释。是利用综合直觉对作品的内在意义进行解释,也就是了解作品的象征价值,需要文化象征史的矫正。后者无论是对于当时的人,甚至是学者还是对于现在的我们都是需要去特别的学习的。综合直觉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悟性”,所悟之事是时代特征,是根本原理,潘诺夫斯基认为,艺术中所为人捕捉的根本原理的展现并不是艺术家刻意去表现的,他可能并不知觉,对这部分的把握应该就不是当时的观者所能把握的。那么也就是说,当时的人在欣赏一件作品时只能达到图像志分析的阶段,也就是通过掌握艺术母题的结构关系从而掌握艺术作品的寓意。结合图像学方法和当时基督教传统的背景以及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的流行,在当时艺术作品的内容应该要比具体表现的形式重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的一个特征是忠于原典,无论是基督教中的人物还是异教的人物形象,其数量是固定的,其“拟人形象”都配有象征其身份的“属像”,由于艺术母题的有限,而要表达的思想无止境,亦或是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当时的人对潘诺夫斯基在上述第二个阶段中所提及对于研究者的要求——对“类型史”把握,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也就是了解特定的主题和概念在不同时期被对象和事件所表现的方式。

二、作为“教科书”的创作

文艺复兴的名字是来自于对“古典古代的再生”,这种对于“古典”的关注,并不能理解为此前的中世纪艺术就完全摒弃古典艺术,只是在中世纪艺术中,古典母题与古典主题相分离,一种是将异教形象替换成基督教中的人物,另一种是古典原型中的纯粹的构图。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二者又重新结合起来,二者相分离的原因在于代表古希腊的再现传统和代表中世纪基督教的原典传统之间的差异,更是异教传统和基督教传统的不容,所以说要想实现真正的艺术复兴,调和基督教神学和异教神学是关键。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学说的发展就适应了这一时期想要在基督教的统治下复兴古典艺术的需要,即以菲奇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实现了将“基督教神学与伟大的异教哲学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现柏拉图主义的同时,还实现与基督教的完美和谐。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原典的研究过程中,为适应基督教的统治,出现了将古典诸神道德化解释的趋势,这一表现同样适用于艺术。艺术家为基督教创作的作品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教化群众,所以更能体现出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转变的作品是异教题材绘画。贡布里希在对文艺复兴的研究中,主张“重构方案”,就是将当时订购人的委托方案最大限度的恢复。在他的文章《波提切利的深化作品——对他圈子里的新柏拉图学派象征体系的研究》中,他对这位被称为“艺术中异教主题创始人”的波提切利的圈子,实质上是他的赞助人洛伦佐•迪•皮耶尔弗朗切斯科的新柏拉图学派圈子的研究。文章中他从赞助人和新柏拉图主义以及原典的角度分析了波提切利的异教作品中的具有道德化意义的“象征意义”,但对此我更关注的是他通过几封交往的信件而重构出的委托情形,即是,《春》这幅作品实质是菲奇诺为了让洛伦佐•迪•皮耶尔弗朗切斯科能够铭记道德训诫的手段,菲奇诺注重视觉力量,这画面中的维纳斯代表着他要提醒小洛伦佐的“人性”的美德,他希望小洛伦佐能过通过被维纳斯这位美丽的宁芙迷住的同时获得她所代表的“人性”的美德。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教科书”式的典型的绘画作品,这一时期的艺术,无论是否是异教,其表达都要向基督教的传统去“屈服”,于是就出现了这种艺术普遍道德化的倾向。

三、结语

贡布里希在文章中说,新柏拉图主义“向世俗艺术打开了迄今为止一直为宗教所独占的感情领域”。但是他虽开启了世俗艺术,但我认为这并没有真正的走向“世俗”,甚至是更加远离,也许这就是之后西方艺术普遍追求精英性的“根源”,当然,这只是我各人的猜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经过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对于基督教的了解,可以使人们基本了解宗教题材作品的内容,但是对于对传统中断的异教题材的了解甚微的公众来说,这一题材绘画就难以理解,加之新柏拉图主义等哲学信息的介入,使作品只有“精英圈子”的人得以理解。文艺复兴的艺术几乎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无论是基督教艺术去表现教义,还是异教题材去表现哲学,它们的内容都具有道德化倾向,观看的重点在于对作品意义的体悟,这就要求观者要受过一定的教育,对于每一个信息的了解,就像是需要带着“字典”看艺术品;另一方面这样的作品都是带有教育意义的,目的是让观者受到相应表达的教育甚至是成为这一“拟人像”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的人。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杨思梁,范景中译.《象征的图像》.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12.

[2][美]潘诺夫斯基著.戚印平,范景中译.《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上海三联书店,2011.4.

作者:姬智1 张虹2 单位:1.四川美术学院 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