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民间美术对艺术创作思维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民间美术对艺术创作思维的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民间美术对艺术创作思维的启示

摘要:在民间美术创作之中,存在着一个最基础的共性,即所有的主题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以及人类对一切美好的向往。民间美术艺人经过长期实践的总结,筛选出一些固定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寓意。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民间美术通常以原生态的形式来表达人们主观内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看法。近年来,中国动画创作的题材越来越注重于民族传统文化对自身的润泽,因此,经常会借鉴民间美术的主题,利用其中的文化底蕴与美好的寓意,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动画作品。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动画创作思维启示;重要性

在动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思维会因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作品风格。在这些影响动画创作思维的文化背景中,中国的民间美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使得许多动画作品中都蕴含着与民间美术相同的主题与内涵,并且具有着与其一致的美好寓意。因此,我们应探讨中国民间美术对动画创作思维的启示,以期望利用中国民间美术对动画创作思维的影响推动动画作品创作的发展。

一、动画创作中作品主题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优秀的动画创作中,作品的主题都会反映人们的生活与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等。通过这些优秀的动画作品,人们能够缓解生活压力,获得更好地精神放松,同时可以对生活有更加深刻地感悟。在动画作品中,其表达形式是作品的身体,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是创作思维的体现,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利用巧妙地表现形式表达了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美术的题材数不胜数,是大众百姓表达内心诉求的艺术形式之一,受到社会各界人们的喜爱与肯定。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这件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民间美术中,作品的主题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人的出生到长大成人,直致衰老离世,包含了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婚丧嫁娶等,所有环节都在民间美术中有相应的表达,这些主题通俗易懂,却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在文化的影响下,所有题材都能够被描绘出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民间美术的这种主题形式是动画作品创作中应该借鉴的,在借鉴时应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参考民间美术的主题形式,融入更多的精神元素,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主题分析

(一)主题的来源

在人们的生存活动中,最基本的动机与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生命的自由、圆满与长久。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人们在生活中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以下生存的基本需求:第一,自身的生命可以安全地延续;第二,保证自身生活质量的多种生产材料;第三,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从另一方面分析,这三项基本需求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的安全的生存、富足的生活以及美好环境的追求。由于这三项最基本的需求得以满足是最基本的渴望,因此民间美术创作中的主题选择通常是以反映对生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中国民间美术以动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因此,动画的主题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将现实世界以浪漫主义艺术的表现方式显示出来,其主题人文内涵就成为美术作品的主要来源。

(二)常用的主题

在民间美术的创作中,首先要满足的是作品的实用性,其次要满足美观性。所以,民间美术作品中最常用的主题一般都是具有功利性的,这些功利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生存最基本的三项需求上。因此,民间美术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主题包括延寿、招财以及驱邪等。在民间美术的作品中,艺人们经常使用借型或谐音等方式,从每个主题中创作出更多的相关题材,以扩大创作范围。因为民间美术的题材是一个无穷的世界,其丰富多彩,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际的各种真情实感,他们的内心诉求可以通过民间美术的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所有的爱恨情仇以及各种难以言表和口述的复杂内心世界都可以成为动画创作中作品的常用主题。

(三)美好的寓意

在丰富多彩的主题表达中,民间美术的创作方式以及美好的寓意都已逐渐形成。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人们经常使用谐音、借喻以及抽象的方式,将人们的内心状态通过多种形象展示出来。例如用鱼来代替余,有年年有余的寓意,用象来代表祥,有富贵吉祥的寓意,这些都是谐音的表达形式。还有些作品用石榴寓意多子,用铜钱寓意富有等方式们都是借喻的表达形式。另外,还有利用民族崇拜的图腾或符号作为美好寓意的创作,例如龙、凤、麒麟等图腾,都代表了美好的寓意,用来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三、中国民间美术对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怎样才能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中的主题应用到动画作品的创作中,需要人们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动画创作者通过长期的探索,创作出来许多个性鲜明、题材丰富的优秀作品。《葫芦兄弟》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好评,正是因为其使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主题在动画作品中得以充分地发挥。在这部优秀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创作的主题就是从中国民间美术的题材中挖掘出来并进行加工的。在我国民间,葫芦的美好寓意就是延寿主题中的多子多孙,与其相关的题材还有多子葫芦等。与此同时,在民间美术的驱邪主题中,葫芦又有降妖除魔、保佑平安的美好寓意。所以,在大多数的民间美术创作中,为了表现以上主题,艺人都会以葫芦为题材进行作品的构思与创作。在动画作品《葫芦兄弟》中,创作者借鉴了葫芦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多子的美好寓意,塑造出七个葫芦兄弟的动画形象,他们感情深厚,并且每个葫芦娃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是正义的化身。而在反面角色的塑造中,创作者利用蝎子、蛇等动物作为创作题材,是借用了民间美术中葫芦收毒的主题。在我国的民间文化中,蝎子、蛇、壁虎、蟾蜍与蜈蚣是五种毒虫,被人们称为五毒,所以创作者将蛇与蝎子作为反面角色,特指生活中的害虫。在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将内容归纳为以“爷爷”为代表的人类在葫芦的协助下铲除了人们生活中的毒虫,保证了人们的安全。以这一主题为中心,整个作品中描述的故事情节都表现出民间美术的主题。在剪纸动画片《渔童》中,渔盆中苏醒的渔童生于莲花之中,与水中鱼儿相戏,洒下粒粒水珠变为珍珠的剧情也借用了民间美术中“莲(连)年有鱼(余)”“金鱼(玉)满堂”的寓意。此外,民间传说、民间美术中的造型,也被经常运用到动画剧本创作中。

四、中国民间美术对动画创作思维的启示

民间美术的创作题材是一个广阔无边的大海,无穷的世界,因为,它涉及的是人类生活的无穷世界。无论是有关于人婚丧嫁娶,生活、学习、工作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和层次都可以成为民间美术动画创作题材。通过对创作实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间美术对动画创作思维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直接使用民间美术主题进行动画创作、融合民间美术题材以提高故事新颖力度进行动画创作以及对民间美术内容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动画创作。

(一)动画创作中直接使用民间美术主题

在动画创作中,我们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状态来为实现的过程设置一定的障碍,使过程中出现需要解决的矛盾,然后在应用民间美术创作中常用的方式来对矛盾进行化解,以实现最终的需求目标,也就是战胜困难、满足需求的过程。这类主题的使用优势在于借鉴了民间美术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在创作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能够抓住人们的内心,作品中消除障碍的过程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实现愿望的过程。

(二)在动画创作中融合民间美术的题材,提高故事表达力

在民间美术中,传承与幸福是人生最基础的需求,在所有涉及人们生活的事物中都有充分地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动画创作时可以融合这些美术题材。民间美术的优势在于能够表达人们生活中的需求,如果动画创作中需要传承与幸福相关的题材,创作者们经常会考虑到在其中融合民间美术中相关的主题。动画作品在融合民间美术的美好寓意后,能够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使观众能够在观看时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与深义。民间美术的特点在于神似,并非对所有的事物都进行细致地还原与详尽地描述,属于相对含蓄的表现形式,不会将所有事物全面地展示在人们眼前。创作中的整体意识是民间美术中着重强调的理念,能够在创作时形成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人们经过长期的思考而形成的。

(三)借鉴民间美术的内容进行动画创作

在进行动画作品创作时,借鉴民间美术的内容比借鉴题材应用的范围更广。所有的民间美术作品都拥有属于其自身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体系。作为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借鉴这些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故事中的部分内容用于借鉴,并对其进行适当地更改与加工,形成动画作品中的内容。这类借鉴的应用一般都是随原有的故事内容进行改编与再创作,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探讨原有题材中的观点,并将传统的文化融入到当前的文化中。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艺术形式,它蕴含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其中作品的主题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最基本的题材。在这些主题中,体现了生命的最基本需求,并且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因此,为了保证动画作品能够在时展中与时俱进,我们深入探讨民间美术创作,将其中的主题与内容融入动画创作思维中。

参考文献:

[1]尹耀东.现代中国动画创作对汉代画像石(砖)形象的借鉴[J].艺海,2011,(10).

[2]孙晓燕.动画电影美术造型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启示[J].电影文学,2014,(10).

[3]邱裕.传统民间美术对动画设计艺术的重构[J].大舞台,2012,(05).

[4]高阳.浅析我国民间美术对动画的参考价值[J].美与时代(上),2015,(04).

[5]周海燕.关于传统动画设计意境表达的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19).

作者:杨林 曲应天 王兴彬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