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发展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人类社会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是同期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变化的基础,也必然带来同期艺术形式的变化与创新。身处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在体会科技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当代艺术领域,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无疑也是由当代科技发展而引发的。文章提出,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使艺术家有相对便利的条件获得艺术创作方面的技术支持,从而进行艺术形式创新;同时,艺术家作为社会个体,体会由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社会行为模式及思维方式发生的变化,并基于对这些变化的感知和运用从而引发艺术创作形式的创新。基于此,文章从(OR)科技发展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当代艺术;科技发展;艺术创作;形式创新
每一次科学与技术的巨大进步都大力推动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科技发展带来了人类各领域的变革,艺术领域也不例外。虽然艺术形式的创新在艺术史中一直存在,但重要的科技革命带来的艺术形式的创新尤为强烈,极大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形式。思考这种已经发生的转变,并对科学形而上学之下的艺术形式进行思考,厘清几十年来在科技浪潮影响下的艺术观念,以及技法领域已然发生的变化,并延续这种变化的趋势,我们就可以对21世纪的艺术发展趋势做出预判。科技发展对21世纪艺术创作的影响,不仅仅涉及可见的创作技法、创作材料以及媒介,同样也涉及到对艺术观念本身的改变。可以说,这种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发展时期相媲美。谈论科技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就必须深入艺术的两端——对艺术家与艺术受众进行研究。艺术由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解两大部分构成,这是由艺术本质决定的,因此研究也应由科技发展对这两部分的影响展开。可以说,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解、艺术家与艺术受众这两对概念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一、艺术家与艺术创作
技术是艺术家呈现作品除了材料和想法之外的必要条件,艺术家作为社会个体,在当代享受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创作便利。艺术家勇于尝试结合与探索,早已不满足于绘画、摄影、装置、影像、行为等单一作品形式,出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多样化形式。在制作过程中,作品的技术和材料方面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交互得到快速有效解决。艺术家好的想法和创意不再苦于没有途径实现,很多艺术家主动利用科技手段帮助自己完成作品创作。如荷兰艺术家博纳特•斯米蒂斯(BerndnautSmildeas)使用一台烟雾发生器,加上一些水汽和强烈的放电来制造位于室内的雷暴云团。每一朵云存在一段短暂的时间后就会消散,作品现场拍下的照片就是它们的档案,是它们曾经存在过却被人们错过的唯一证明(图1)。斯米蒂斯想借此来表达生命的转瞬即逝。目前,这件作品已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展出,获得众多关注。又如2014年底,英国艺术家乔恩迪•赫维茨(JontyHurwitz)利用突破性的3D打印技术,用10个月时间设计、雕刻,最终创造出一系列大小仅相当于人类头发丝宽度一半的纳米微雕人像(图2)。在用于检查癌细胞的超清医学显微镜下,这些人像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再如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AnthonyHowe)的动力艺术(KineticArt)作品(图3),采用物理原理,以跨领域的创作方式,透过机械构造使作品可以通过微风的吹动自行运动。这类作品除了表现动态的美感外,还融合光影、音乐等,把绘画与雕塑原来的表现形式彻底颠覆,给人以不可思议的美学感受。他的雕塑大多由不锈钢焊接而成,也会用到玻璃纤维和镜面,偶尔还用到木材。这些原本很重的精巧机械物件,与周围自然环境中的风与光互动,如活物般优雅而轻盈地翻涌。
二、艺术受众与艺术理解
理论上说,艺术品的意义是由艺术家的创作及人们不断的阐释共同构成的。艺术家并不拥有对艺术品意义的绝对解释权,艺术品的意义更多是在后世阐释中不断完善,并且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过程。艺术品意义的获得离不开接受者对作品的阐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的万物互联,将极大地影响对艺术品意义的阐释。互联网正在给广大普通民众的审美和想象赋予真实的骨骼,使个人的意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而获得他人的回应。这种回应是真实、可经验证的,因而使得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在相互认同的快感中构成共同体。信息的快速全面交互,作为一种非新生事物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多种学科共同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使人类生活日新月异。在加速度发展模式下,这种改变每天都在发生。科技发展带来具体生活的改变必然引发人类社会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可以说,由于科学技术的冲击,普通民众意识的实体化使社会的结构发生变化。在传统社会中,艺术品意义的阐释仅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事,与民众无关。但是在21世纪万物互联的时代,艺术品的传播不可能无视互联网,这也就使实体化的民众意识将对艺术的意义,乃至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来自民众的阐释获得了真切的地位。可以看到,即使是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在试图进入民众的视野。在艺术市场的中介下,民众阐释所形成的舆论经常左右市场对艺术品的认知。与此同时,在传统观念中孑然一身的艺术家,同样不能再保持自身的边缘性,这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影响。德国柏林艺术家阿拉姆•巴索(AramBartholl)的艺术项目“秘密信箱”(DeadDrop)是一些被嵌在墙里的U盘(图4)。“DeadDrop”本意指的是间谍秘密交换情报或物品的地方,在这个项目里就是指这些街头隐秘的USB接口。2010年10月,阿拉姆•巴索在纽约5个地方分别嵌入了一个U盘,里面放了一个Readme.txt的文件,用以解释项目的运作方式。来来往往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任意上传或下载内容。艺术家想以此在公共场合营造一个匿名的线下文件共享平台,他鼓励人们借用这些U盘分享自己的作品,也鼓励人们也在附近社区安装自己的“DeadDrop”U盘,甚至为此做了教程短片。全球已经有1401个U盘被放置在墙里、楼梯里、电话亭里,甚至在巴黎艺术桥的锁上等各种奇思妙想的地方。多达8945G的文件通过这一项目在全球共享,内容五花八门,而U盘和文件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阿拉姆•巴索说:“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探讨网上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交汇,探寻数字化时代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现在整个世界都是相连的,至少通过脸书(Facebook)和社交网络相连。我想将这些离不开互联网的事物,转化为现实中可触碰的一部分。想想看,当你把电脑插进某栋建筑的USB接口时,这台电脑就跟这栋建筑,甚至是这座城市相连了。我很喜欢这个将数据嵌入墙里的想法。这颠覆了便携式存储设备的概念,好像一下子把整座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U盘。当然,人们也会往‘秘密信箱’U盘里上传色情影片或病毒,公共场合的开放无遮挡会增加这些风险。所以,在接入这些USB接口前,你要先做好心理准备,要保护好你的电脑。项目运作4年多,覆盖的城市从英国伦敦到越南河内,甚至是南非的约翰内斯堡,这个项目像波浪一样一次次变得受欢迎,这让我感到惊喜,我从没想过会得到这么多关注。”这一艺术项目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首先,每一位把自己电脑与嵌在墙里未知U盘连接的人,事先都会想到也许自己的电脑会由此被病毒侵犯,或者会因一些陌生人分享的文件而造成不适。这种风险提示人们,信息化时代固然便利,但事物都是具(接第54页)有两面性的,不能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忘记弊端的存在。其次,连接虽有风险,但依然还有那么多人受好奇心的驱使,愿意承担风险参与这一项目,并且由于U盘是固定在墙里的,参与者必须抱着自己的电脑或移动终端,以不那么舒服的方式与U盘进行连接,这与当今信息交互的异常便利形成一种对立。再次,由于当代大众生活中信息的充斥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人类世界越发扁平化、碎片化,任何有思想、有行动力的普通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艺术活动并分享。人们的自发参与,打破了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的界限,也使艺术以前所未有的新形式被传播和推广。不管是参与者还是非参与者,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不一样的意味。艺术不再只是艺术家或者少数精英阶层才可参与的活动,这便是艺术与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结合所展示的变革的力量。我国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地书》(图5)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作品,它是自2003年起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包括版画、字库软件、动画、装置等,是一本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写成的妙趣横生的语言系统。徐冰经过7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终于将最初的灵感转化成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地书》系列的创作始于航班上的安全说明书,他从1999年开始直到2003年,搜集上百张类似的说明书,后来搜集范围逐渐扩大到数学、化学、物理、乐图、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它是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使用者将英文或中文句子输入,字库会即刻将文字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徐冰说:“20多年前我做了一本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做了这本谁都能读懂的地书。这两者截然不同,却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醒;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这是一个文字乌托邦,不论你是否受过教育,不论你讲哪种语言,只要有生活经验的人都能阅读。”在徐冰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能否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的确,徐冰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在当今时代日常生活的感受中提取出灵感,创作出由此时代而生发、又深刻反映时代的作品,并与受众有着深深联系。艺术并没有所谓它“应该”是的样子或者是永远高高在上的样子,艺术在当今时代是没有门槛的全新创造,是不断由当下人类从当下时代中汲取灵感的全新创造。由此,以往的“受众”变为参与者,艺术创作由于同期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形式。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科技发展引发艺术形式的创新,是当今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艺术家可以利用科技带来的新技术进行艺术形式创新。科技发展也使人类社会从行为到思想都发生着变化。艺术的边界日益模糊化,外延愈发扩展,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将共同促进艺术泛精英时代的到来。但是,不能单看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艺术形式的变化,更不能简单地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想当然地视为对艺术的促进,而应关注这些变化是否改变了艺术的本质。研究21世纪科技对艺术创作和形式的改变,实际上暗含着对时代的焦虑,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作者:岳杨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