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虚实观念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虚实观念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摄影艺术创作中的虚实观念探析

摘要:中国近代的摄影艺术创作中不乏有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佳作,这些摄影艺术作品展现出中国传统虚实观念的印记,留出观者以更多的思考空间,从而营造出意蕴高雅清新脱俗地艺术风貌。本文通过分析摄影艺术创作中虚实观念形成的美学根源,从而探究摄影创作中的审美诉求,试图探究摄影艺术中虚实观念的形成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摄影艺术;虚实观;摄影创作

1“虚实观”的由来及美学本质

“虚实观”是中国哲学思想中重要的一个观点,这种哲学的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虚实观”是老、庄思想中的一部分,老、庄哲学观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道”,“道”包含着“虚实统一”的关系。“虚”其实就是“无”,即是对于空白的理解。最早提出“有无”概念的是老子,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到:“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1]在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史中“虚实相生”一直是历代艺术家们所不断研究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中,很早就有以虚代实的艺术手法了。如东晋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画中飘逸的人物形象融入山水云彩之中,意境高远,又如南宋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画意平远,一人独钓江中,平静的江面上,四周皆不着墨迹,仅在孤舟边勾出几条轻柔起伏的水波纹,江面的空旷之感油然而生,使人联想无限,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不乏运用亦“虚”亦“实”来表现意境的作品,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清时期八大山人朱耷的《荷花水鸟图》、《孤禽图》、《眠鸭图》等诸多作品,皆以大虚大实之景,留与世人无限的遐想。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认为艺术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自然和生活又要去粗存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自然和生活之美,使真与美、内容与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就如同中国美学大家宗白华所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思想中独创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生活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启示。[2]

2摄影艺术中“虚实”的概念

在中国的摄影艺术中“实”与“虚”如同著名摄影理论家刘半农先生在《半农影谈》中所说的“复写”与“非复写”,还可以说成是“写真”与“写意”,“写真”顾名思义就是反映自然真实的一面,“写意”其实就是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体现作者心里所营造的鲜活意境。如《半农影谈》中提到“写意”是一种被寄籍的东西,“被寄籍的东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籍上去之后,就变作了活的”,[3]可见摄影中的“写意”实际上是将被摄物与作者的思考相互融合所呈现的意境,表现的是摄影者自己的思想意识。在接触摄影艺术创作之初,经常会片面的理解“虚”与“实”的概念,认为摄影中的虚实就只是大光圈所带来的虚化,抑或是仅仅由空气透视所体现出来的空间感,忽略了情感与意趣所产生的画意之美。不同的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在借用摄影作品表达情感时,总能让欣赏者回味悠长,摄影艺术中“虚”与“实”的概念也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是互为补充互为抑制的。摄影艺术中的“虚”与“实”是一种包含了绘画的虚与实、调焦的模糊与清楚、空气透视的远与近、光线的顺光与逆光等所形成的综合关系,传统艺术的精神影响着中国摄影艺术不断的创新,摄影艺术从传统绘画艺术中汲取艺术与思想的精髓,发展和传承着中国艺术精神中独特而精妙的虚实观。

3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对“虚实观”的探索

摄影艺术的本质在于情感的表达,情感通过摄影作品与观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在别人不在意的景物中发现美的诗意,于是那些美的瞬间与摄影创作者不期而遇。“虚”与“实”这对关系在摄影中调节着画面的意境,是摄影作品与观赏者沟通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形象而具有愉悦性的交流方式,跨越了思想、文化和地域而存在,是人的本性对于美的追求。中国的艺术强调意境,讲究以虚代实,运用“虚”寄予艺术作品无限的遐想和审美意味。重“实”而轻“虚”能创造出写实的作品,重“虚”而轻“实”能够创造出富有意味的作品。在摄影创作中很多时候需要更多的不是“实”而是“虚”的意味,画面中以虚代实能为作品带来那么一丝诗意,增加摄影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中国摄影史上“虚实”的概念很早就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创作之中。将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人是郎静山先生,郎静山先生十分注重画面的“虚实”。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师法中国画,重视营造意境,在形式上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方法,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源于古画、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让摄影作为其承载体,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语言,传达出的是中国人意识中潜藏的老庄哲学思想。就如郎静山自己所说:“我的创作理念很简单,就是想把好的、美的东西拍出来,呈现给大家,我一直致力在摄影中找一种可以表现美的方法,把美的保留,不美的丢弃,于是就有了集锦的诞生。”[4]郎静山用集锦摄影来表现美的事物,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集锦摄影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神兼备得以再现,让虚无缥缈的想象更接近真实之景。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郎静山一味模仿、拼凑古人的意象,没有艺术创造的意义。且不论有无艺术创造的意义,就郎静山大师对于发扬传统艺术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深思。郎静山的摄影作品中以摄影影调为媒介,仅用黑、白、灰三色,通过气韵生动的黑白意蕴描绘出丰富多姿的山水画意之美,通过“虚实”的穿插将山、水、雾、树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郎静山大师将中国绘画的思想与画意融入摄影创作之中,可以说是开创了运用中国艺术的民族性语言进行摄影创作之先河。在其创造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充满了浓厚的道家思想,清新淡雅、与世无争、超凡脱尘的思想境界贯穿于作品之中,用“大虚”给人以无限遐想,制造出隐逸无为的道家风骨。“虚实相生”的思想运用在摄影艺术中能更直观的表达出中国人的审美倾向与审美价值。通过虚实的融合烘托出画面的层次感,表现大好河山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虚实观的把握可以说是摄影艺术作品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在“虚实”中不断组合变化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美就通过这样的形式被表现出来。中国近现代摄影艺术创作中的美是延续了千年的画意之美,是集中华民族之精髓的艺术精神。其实追根溯源就是一种以“虚”带“实”的老庄之道,经过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形成了中国摄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4结论

中国摄影艺术对于虚实观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中国画的虚实观与意境一直影响着历代摄影艺术的创作者们,他们对于自己摄影作品中画面的“虚实”尤为讲究。摄影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解读与创新让摄影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画面的变化之中反应出中国艺术对“道”的推崇。纵观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创作者们对道家提倡的“以虚代实,虚实统一”的概念十分重视。无论是作品还是作品的名称都体现出作者对“有”与“无”、“虚”与“实”的深刻理解。可以说虚实观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中国摄影艺术家们的骨髓之中,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潜意识在作品中表达出来,使作品犹如浑然天成意境幽远。虚实观称得上是中国摄影艺术的灵魂,相信在以后更多的摄影作品中依旧能看到那些虚实得体、充满意蕴的摄影艺术作品出现。因为这是来自古人呼唤,是中华民族的标记。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层出不穷的摄影艺术作品,一定也会带有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虚实观念已经深入其骨髓之中,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弼.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第1版(2008年12月)第110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81年6月)第92页

[3]刘半农.半农影谈[M].开明书店,第2版(1928年4月)第13页

[4]靳泉.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解读郎静山的集锦摄影[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3期.

作者:雷炀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