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主观诉求是艺术创作内在动力和外在源头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在各种意识形态并行、各类形式媒介争锋的当代艺术不断冲击相对纯粹的架上绘画的今天,固守心灵的绘画创作者所依附的精神意志始终支撑着他们坚定地将主观诉求通过不断实践,以作品的形式外化在相对单一的平面介质上。由精神意志支撑的主观诉求是绘画表现的内在动力和外化源头,其内涵与外延的作用使得个人思想精神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扩展。
[关键词]主观诉求;精神维度;艺术创作
一、主观诉求是绘画发展的动力
主观诉求是指在艺术创作发生的目的、过程和客观结果的各个阶段中,艺术创作者内心的思考过程,思想的产生、变化与发展,向外表达倾诉的愿望。这种个体的强烈愿望形成了实践的动力。但是在绘画艺术中,这种动力必需的载体是绘画的内容、形式、语言、材质等视觉化因素,这些因素的发展和提炼演化的过程也就成为了艺术史演进的过程。艺术历史的发展是由描绘客观的纪实性到艺术家提取客观现象的绘画性因素直至借由主观描绘传达内心情感与自我意识的过程。我们可以由艺术史的脉络中清晰地发现,从古典主义的发生,到文艺复兴的繁荣,在到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来看,艺术家从一开始扮演的角色是画匠、图像复制者和为宗教贵族、特权阶层服务的艺术劳动者。不可否认古典主义的荣光和解放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作用,但是就内容的客观描绘和在画面中体现的个人化因素来看,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行为目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艺术的开端和发展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来证明艺术家本身的能力。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但它解释了艺术由被动地服务于人到主动地服务于心的过程。艺术创作者经历的阶段差异、环境影响和地域区别使得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所呈现出的艺术形态迥异。纵观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任何国别、任何民族、任何主张、任何表达方式,被艺术史接受或相对获得承认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艺术家的个体表述能力强悍,而且通过自身对现实或非现实的内省式的观照来表达其对社会生活、个人感情或某种哲学思想的判断。这类判断并不是绝对的统一的,也不是单纯地赞同或反对,有的甚至只是提供了一种现象供人评判,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的内在思考决定了他以何种方式去表达。在后现代艺术提倡艺术边缘化,无中心,甚至将理解意图都留给读者的时候,作者的主观表达就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其价值——说出来而非求人赞同和理解。但某些时候,不去求得肯定的“说”就更加增添了复杂性和难度——因为只能阐述而不能解释,其对于阐述本身是否能给予一种正确的具有社会学意义或者人类文化价值的作用的要求就十分严格。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阐述者具备有价值的深层次思辨能力。这种思辨符合的是现世语境的前瞻性判断,作用在绘画上则形成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超前化、小众化、多视角与非主流等特点。但是,花样繁多的艺术样式并不能说明当代艺术的价值,具有推动力量的主观思考者毕竟是众多绘画人口中的少数,更多的盲目的、从众的、照搬经典的所谓艺术家和画家,他们的思考仅仅限于一种被迫的完成,而非发自内心的对于事物和事件的真实有感而发或褒扬贬斥。这是个人的失败,也将抑制群体意识的有效共识。那么,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这样的无效或相对低层次思考最终是会被历史淘汰掉的。反之,那些积极主动贴近了生存体验和社会发展,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有益改进的附合个性化思维要求的深层次思维所形成的主观诉求,在当代语境下就形成了对绘画艺术强有力的动力之源。
二、精神意志的多维度扩展使主观诉求的内因得到有力的支撑
这里的精神维度并非生物学意义的名词,而是推动人本性发展的诸多条件。比如内心的承受力、意志的顽强度、思考的专一性等基于心理层次的有益因素。心态或心理准备充分的个体从事任何一项事务,其抵抗困难和危险的能力较之意志薄弱者有明显的突出。这一判断亦附合尼采关于“强力意志”的理论,即人类发展的根源并不取决于个体适应环境而做出的进化,而是强者创造条件,改变环境,用强大的意志力实现个体的非平庸价值,进而形成推动历史车轮的力量。在客观唯物角度上说,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价值判断,但是艺术本身具有强调个性,强调自我,以及主观能动性、直觉意识和非理性思考的属性,那么,唯意志论,形而上学,甚至主观唯心论的某些不符合“常人”惯性道德和理性思考的益处就在于这些观点为创作者的个体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也将独立精神和自由的定义重新给予了更高更成熟的评判。在保证内心倾诉的自信条件下,在强大的内心、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鼓舞下的冷静但不绝对理性的思考,成为了对精神领域的有益因素,这些必要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因素是个体内在的精神寻根与演进。艺术家的创作与工业机械复制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征,而二者兼有的属性则是他们都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学习实践的条件、接触人群的品格等诸多外在条件实际上从诞生就在改变着人本身的思想与行为。但我们在此要表述的关于外在氛围、环境因素对绘画创作者影响的前提是创作者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心智、生活阅历和审美素养,并且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达到以自我倾诉为目的的绘画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指向一种较成熟的哲学理想而实现艺术家的自我价值。艺术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大凡战争、动乱、变革的年代过后,总有新的思想、新的主张、变革的主义、改良的思潮出现,继而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乱世出英雄”这句话正好证明了环境对于人的造就能力。外在因素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对于刺激主观诉求、推动艺术创作者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成为了十分必要的条件。那么到底是人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还是环境改变了人的行为?简单地在绘画艺术的范畴分析,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既需要独立的思考又要有能够加速这种思考的外在环境——只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主观诉求才能得到多维度的有力支撑,所以艺术家个人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心智成长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对于问题关注的深度、广度、敏感性和判断力都相对的成熟。这种成熟地关注问题的方式,使艺术创作者解读事物的能力增强,在艺术创作中,假使作者仅仅具有技术上的能力,而不能在作品中阐述其思想的成熟与深度,那么作品就失去了哲学审美的意义。在当今的如此发达的信息交换的环境下,没有深度的思考和实践完全不能成就艺术家的成功。作者关注的问题可能是对现实事件的关注,对周遭环境的反映,对人性多变的剖析,对自我感受的体会,对感情、心理、内心变化的追问。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具有意义的观照、反馈是否具有深度。其深度不仅仅在于揭示现象、表述过程和给出结论,还体现在诸如充分地了解和掌握事件和问题的原因、内在的联系、背后的故事、主要的细节,以及由此产生的效应和应当承受的危害等。这其中需要有广博的学养、广泛的见识和敏感的理解能力,关键还在于能够给出个人化的经独立思考的对于问题的自我判断。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在艺术审美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艺术家提取具有审美意识的表象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作品化之前,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能力往往被区别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平常我们经常谈到的“想法”,想得深入,全面且具有智慧,才能保证做得成功,而且具有十足把握的成熟想法会促进作者对于自我的肯定和表述这种想法的要求。迫切地表述自我成熟意识说明创作者的心理准备和思考深度都相对完善。这样,精神意志多维度地保持高度的统一,集中地认知事物,才为主观诉求提供了内因上的保障。
三、主动地运用表达方式进行创作是自我诉求外化的现象和过程
在迫切的主观诉求驱动下的创作实践,也就是绘画创作的过程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艺术家在行动上的体现。在根源上,必须达到倾诉与外化的统一,也就是说主观想法的内在思考深度与意义能够充分地在作品中得以体现,既不做无病呻吟又不显得做作,而是自身心智、情感、思维、修养和审美素质的自然流露。自然流露是不刻意、不张扬、不卑微,也不矫饰的真实呈现。只有这样,才能说具备真诚内心和真实情感的自我诉求和主观意识是绘画表现的外化源头。艺术表现注重真实,客观的真实让人身临其境而产生读的乐趣,给人视觉上的可信度而达到审美共识;主观的真实则给人心灵的抚慰而产生精神的快感,给人心理上的共鸣而体现审美理想。二者互为辅助又此消彼长。在需要以人为本的当念的推动下,艺术创作更倾向于后者作用的意义,因而我们说主观诉求的表达是作品外化的源头。绘画创作的过程是由学习到创新的过程,在创作之初甚至是通过模仿、借鉴的方式来锻炼创作的能力。因为没有创作经验的作者其想法即使再完善,也需要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保证和实践强度作为支撑。这个时候,完成想法的方式、所选取的表现形式、步骤、运用的材料、体现特征的方法等都没有固定或完善的个人风格。学师、大量的阅读以及分析著名作品在画面表现上的优点等就成为十分必要的补充自身缺失的方法。由观看、阅读、分析、理解、训练,直至逐渐进入绘画的创作状态,这个过程是每个最初涉及绘画创作的人都必须经历的。每个创作者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都不希望其成果是空乏的、被动的、缺乏思考和简单化的。但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规律告诉我们,理论、意识和创新思维必须通过实践来印证其可靠性和可行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艺术创作这个本身以实践性为根本实现方式的领域里,绘画实践不仅是完成作品的必须手段,也是满足艺术家内在诉求的必经之路,实践的充分程度也就决定了作品的艺术特征的完整性、艺术语言的成熟度,是审美意识在手段和方式上的必要保障。在基础认识和必要的绘画技能已经被绘画创作者掌握的情况下,对于创作的要求就体现在更具有独立意识和自由表达的相对个人化的艺术实践的结果中。这就要求在绘画实践中糅合更多的主观成分。为什么同一院校甚至同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而其作品阐释的观点和表现手段以及表面形式、语言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呢?因为艺术作品注重劳动的最终结果的唯一性和个性特征。每一个艺术家苦心孤诣所追寻的不就是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么?正因为把独立的人格、个性的思考、原创的语言、独特的形式等谋求非共性特征的要求放到一个相对高度的位置上,艺术基本形态从数量和质量都体现为金字塔形。而极少数相当于塔尖地位的艺术家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更多地使主观意识介入其中并体现出智慧的力量。
四、表现方式的指向——内在精神的完全自我
主观诉求的外化方式通过作品的完成来体现。在自由创作的阶段,实际上最终目的是不断加深作者主观诉求的外化程度。每个独立思考的艺术创作者的思考强度、深度和广度毕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就是十分重要的了。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和生命个体,那么体会生活的意义,体验自己的生活,观照当下的社会动态包围下的个人生活的细节并推及周遭的小范围群体构成一种群体意识是艺术创作者要做到的事情。简言之,就是了解自己,包括自身的性格特征、优点与缺陷、情感的丰富程度、内心的敏感程度、兴趣或兴致所在、关注问题的方式和范畴、能够给予社会的正面见解或者批判性理念。先做到知己,也就是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给人什么,不能做到什么,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盲目或自负。其次,丰富自我。艺术的呈现方式是具有历史沿革的,是多元发展的并且不断地超越界限甚至无法真正找到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这样的情况下,丰富自身的见识,扩大阅读的范围,加强实践的强度,除去固执的思想,建立创新的理念就成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心理素质的要点。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早已不局限在绘画的单纯性上,固守绘画的最后意义不只应该体现在追求绘画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现实语境来推演更为广阔的可以发展的空间。在绘画类型和绘画方式都被挖掘的几乎没有余地的现在,我们不应该纠结于前人的不可超越性上,技术上的不可复制与超越永远不是最重要的。绘画已经死亡,因为基本方式不会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但是绘画又是永远不能死亡的,因为时代不同的人所表现客观事物的目的和思想生生不息。在这个层面下,尊重自我、尊重内心的最符合时代特征的先验性绘画一定有它在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只有找到位于时代中心的内在精神的完全自我,艺术家的存在才是活生生的真实个体。
五、艺术的自我实现使个体生命得到尊严
芸芸众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都在寻求其生存的保障、生活的原则和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被尊重的独立个体。有的人用丰富的物质证明自己的强大,有的人用制人的权力展示自己的高傲,而艺术家在精神层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耕耘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期望这片贫瘠的生命土地能结出具有人性价值的精神食粮。我们在得到物质满足与权力欲望的时刻,被满足的也许只是动物性的本能,而人之所以为人,是体现在物质欲望之上的精神追求,是内心的平静与真实,是能够为观照生命做出努力的至高荣耀。当十字架的威严被蒙娜丽莎的微笑俘虏,当路易王室的奢华被伦勃朗的犀利目光击碎,当欧陆的时尚被凡•高的农夫折服,艺术的魅力才真正使权贵不由自主地给予独立于时代的大师最高的敬畏与尊崇。艺术家在不堪的生命历程中苦中作乐的自信给出了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由衷执着和尤其真实的自我意识,他们梳理出了一种能够将体验凌驾于性命之上的为人敬佩的历史的自尊,这样的自尊所获得的是个体生命的尊严和历史公正的评判。
作者:郭廷元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