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山西省水彩画的艺术创作现状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山西省水彩画的艺术创作现状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山西省水彩画的艺术创作现状思考

〔摘要〕本文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诠释了困扰山西省水彩画发展背后所存在的原因。笔者提出追踪溯源探寻发展思路,解读山西历史现状,认清思路、拓展创作形式,挖掘资源、推动艺术交流,强化自我、探索主攻方向,突破重围、激活语境表现等方面的要求,为未来山西省水彩画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展望和期盼。

〔关键词〕山西水彩;回顾历史;突破重围;开拓思想

一、山西水彩画艺术创作历史与现状

山西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成立水彩学会以来已近四十年,曾经为推动和振兴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艺术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全国水彩画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的山西画坛上,水彩画呈现出多样并呈的局面:以老会长朱仝为代表的一路,具备坚实的色彩基础,他们多使用高度写实的手法进行写生创作,成就显著,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王爱中所创作的水彩画《轻柔的风》获全国第三届水彩粉画展金奖;以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陆贤能(山西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所代表的“李有行体系”为风格特色的水彩画,曾在多届省级水彩画大展中成为主角,代表作被人民美术出版社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以副会长宫来祥为代表的阳泉水彩,几乎成为中国历届水彩画大展的必选作品;以吉成林、张青虎为代表的山西临汾水彩,以其独特的超写实手法,也曾在全国性大展中多次获得金奖。这一局面相对于保守时期的中国水彩画坛是可喜可赞的。但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山西水彩画未能进一步突破原有的创作模式,导致山西省水彩画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全国性展览中的地位和重心逐渐丧失。解读其中的根源,不难探寻出可供借鉴的信息,并借此为当下山西水彩画的发展提供参考。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山西省水彩画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和发展是在20世纪后期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外来文化艺术的引进和渗入,唤醒了沉寂多年的艺术创作思想,推动了当时山西艺术创作的文化复兴,思想的启蒙开拓了创作视野和审美认识,掀起了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学习热情,如当时画界就热捧与效仿伊维尔油画技法和美国画家怀斯表现怀乡写实主义题材的蛋彩技法。而中国文化艺术中的自信与原创,在这期间经历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洗礼,国人从原有的艺术形式中得到释怀,人们以猎奇的心态走进美术馆观看国内外的各类大展,也正是这个时期,山西省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把教学中心放在了以透明水彩为载体,以摄影收集素材为主要手段,学习借鉴了以本地文化特征为依托的写实之路,更把质朴的生活场景用艺术的手段还原到令人惊诧的逼真程度。这一教学体系开创了山西省水彩画每逢大展都以集体的方式参赛并屡获大奖的局面。分析和诠释这一成功范例不难发现,首先,这和当时长期以来的文化禁锢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外来文化不断渗入,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了较大变化。正如李小山所言:“不仅使原有的似是而非的西画概念得到明朗,而且有助于他们新的绘画观念的生成”。其次,在中国画坛上曾有一大批人对怀斯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都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山西更不例外,极力推崇怀斯的现实主义思想。再次,山西省水彩画照搬现实的多数写实作品缺失了心灵感悟和艺术家的原创力,只是一种照片式的再现。这一创作理念没能及时紧跟时代的需要和变革而有所停滞,近些年来山西省水彩画的主流仍以照相式写实为主流,一直沿用到二十一世纪。最后,其间虽然有些变化,已拥有一定比例的创新者,但是展览中的时代新作只有百分之五左右。“写生式”“写真式”,仍是山西省水彩画坛的主要样式。

二、认清思路、拓展创作形式

山西近年来加强了对风景写生和人物画创作的思想理论指导,扎根本地域的文化土壤,积极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和“创作观”的引入,改变了以往单一陈旧的创作手法,推进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崇尚文化底蕴,重理念,重文化情感,打开了山西水彩的困局。吴冠中认为:“我并不笼统地反对模仿客观外貌真实的栩栩如生的要求,但这不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艺术贵在无中生有”。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例,精神中的“真实”对自然表象进行“修正”是“去伪存真”,巧妙运用真实与抽象、提炼与整合、概括与夸张的个性表现语言和多元化创作理念,定会增强表现的丰富性和“造境的需要”。

三、挖掘资源、推动艺术交流

当下山西省水彩画对外交流的大门已彻底打开,尤其近年来举办的中国水彩名家走进五台山文化之旅、中国水彩名家走进“通天峡”艺术采风活动、首届山西水彩艺术节、中国右玉水彩艺术节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水彩群体和媒体的关注。其中,佛寺建筑,大漠古堡以及太行山系的独特山形地貌,造就了无数名家大师的艺术大作,当代著名油画家忻东旺的众多创作题材,白羽平的《雪域》等都来自山西。今日山西水彩一贯践行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姿态,借优越的地域资源在交流学习中提升自我的艺术思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必将提升山西省水彩画的艺术创作力量。另外山西水彩画家的群体中高学历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在绘画语境、题材的多元化、材料的研发、形式语言与审美上都有新的突破。

四、强化自我、探索主攻方向

山西水彩这一品牌仍然还需坚持以写实为主、多元并进的创作路线,在素材的搜集和提炼方面需充分重视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度,从文化高度探索和丰富画面形式美感,侧重表现本地域文化本质和浓郁生活气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从现实物象入手,画面中强化语境和创新能力,摆脱生搬硬套式的图片拼贴痕迹,在创作中自觉融入内在的情感体验,抽取出具有价值的绘画影像,整合与提炼,解构与重组,概括并再现出自身所需要的艺术形式和表述语言,从主动的“思辨”中使画面更具文学性更具叙事性,完美展示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化的诠释与解读的能力。

五、突破重围、激活语境表现

我们要以提升水彩画艺术品格以及强化语言内涵为宗旨。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和张仃先生的“坚守中国画的底线”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因为这些言论是对中国水彩的变革和创新的思考,更是对时下的山西水彩画的帮助和借鉴。我们也可以从周刚水彩画中的意象表现,如围合、夸张、解构、变异,以及蒋振立水彩画的大写意式的情感表述中得到启示。他们都为水彩提供了更加宽阔的空间“底线”,所以他们的作品中有了更好的理解和释怀。坚守本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挖掘地域文化精髓,走出去才有可能。水彩画这一舶来品,只有扎根于鲜活的现实之中才能得以传承与发展。抄袭与模仿终会丧失艺术家自身的文化和意志。从周刚的“五性之境”即人性、诗性、禅性、佛性、鬼性,我们更能体悟出其中的哲学思想。现今的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渗透让艺术家思维更灵活。我们只有坚守,在艺术创作中既要尊重自身的情感体验、精神感悟,又要通过完美的技法表现形式提高艺术创作的精神品格。另外,山西省水彩画队伍是以老中青组成的主创阵营,既有对传统创作模式的继承又有紧跟时代审美精神的创新。其中百余名作者又经过本省举办的三届水彩高研班的培训和近几年频繁的水彩活动,在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高研班的活动为山西省水彩画的创作储备了后续力量,更对水彩画的发展理清了创作的方向,使创作语境更具当代性。只有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更为广阔更为深层的地域文化,作品才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当代艺术创作的本源,才能重拾山西水彩画创作的自信。从目前的水彩创作作品来看,山西省水彩画创作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沉寂多年的山西水彩再一次振兴和崛起。

参考文献:

[1]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

[2]周刚.长短相形.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

[3]周刚.水彩画家周刚.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作者:栗强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