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印刷技术论文:清代纸币的印刷方式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印刷技术论文:清代纸币的印刷方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印刷技术论文:清代纸币的印刷方式探究

本文作者:李琳娜、施继龙、周文华、邱林华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根据现存纸币、印版、印版陶范等实物可知,大明通行宝钞制版时,可能先雕刻木模,再翻制泥范,泥范经高温焙烧后制成陶范,再熔炼青铜合金浇铸成印版毛坯,经打磨加工成青铜印版。关于大明通行宝钞的印刷材料,根据实物观察,可知其承印物为桑皮纸,与《明史•食货志》所载“以桑穰为料”相吻合,主体图文色料为黑墨,红色官印所用色料应为传统朱砂或铅丹。印刷时,将印版固定在印刷台上,在印版上均匀涂抹黑墨,将纸覆于印版之上,用鬃刷在纸背均匀刷印。其印刷操作应与传统木雕版印刷无异。由于大明通行宝钞一直印刷、使用到明中期,在清初存世量较多,钞贯采用明代纸币印刷技术应很有可能。此外,由于清初钞贯年发行量只有128172贯470文,如果钞贯面值和大明通行宝钞一样,即有:壹贯、伍伯文、肆伯文、叁伯文、贰伯文、壹伯文及伍拾文、肆拾文、叁拾文、贰拾文、拾文11种,每种面值的钞贯印刷量并不大,也有可能直接采用木雕版印刷,与上述工艺相比,仅制版材料和技术有所不同。

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存世量极大,为探讨其印刷技术提供了较多便利条件。《中国古钞图辑》刊载“大清宝钞伍百文”印版拓片一幅,但未有文字说明,仅注孙仲汇供拓。根据对宋、金、元、明历代纸币印版的制版材料研究可知,这块大清宝钞印版也可能是金属版。因明代中后期以来大量采用黄铜代替传统青铜合金[4],所以,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印版采用黄铜作为制版材料的可能性较大,其制版技术与明代纸币制版技术相近,如前文所述。户部官票京票采用白色苔笺纸,颁外省用高丽纸,大清宝钞用白色山西双抄毛头纸。官票与宝钞票面以蓝色为主色调,可能用传统靛青作为色料,也有可能采用某种从西方进口的合成颜料。由于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须有较强的防伪功能,所以其印刷及印后加工与普通印刷品相比差异较大。概括地说,官票和宝钞主体图文部分刷印而成,与普通木雕版的刷印工序基本一致。图1为咸丰四年(1854年)户部官票伍拾两,户部官票的主体图文部分刷印完成之后,再以墨戳加盖或墨书面额,面额之上加盖满汉文红色“户部官票永远通行”官印。左边与号簿骑缝加盖红色“户部官票所关防”官印并戳印黑色花押,号簿编记号数,留存户部官票所。印造时,官票右边加宽一寸,作为票根,官票连同右边票根发付银库或外省藩库,右边骑缝盖户部堂印,亦编记号数,发行时由银库或藩库裁下票根,以便核查。图2为咸丰七年(1857年)大清宝钞伍拾千文,大清宝钞的印刷和印后加工较户部官票略微简单,其面额与主体图文一次印成,无需再戳印或手填。且大清宝钞右边不留票根,仅在票右边与号簿骑缝加盖“宝钞流通”圆印一方,并用棕笔刷为墨丝。宝钞“字号”为墨书手填,有的“字”为墨书戳印,票左年号下加盖长方形“节以利度”、“源远流长”等墨记,颁外省者于左边骑缝加盖地方关防。关于户部官票的印刷效率,咸丰三年(1953年)七月初三日户部奏折称:“造(户部官)票以十二万两为率,自五月初二日造起,至六月三十日如数制造齐全”,也就是说60日印刷了12万两官票,官票初印面额为壹两、伍两、拾两及伍拾两,假设官票印刷总量以6万张计,每日印刷量约为1000张,那么每日印造的各种面额官票仅为数百张。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最迟在19世纪中后期,西方铅印、石印、珂罗版等印刷技术便陆续传入了北京。1861年,法国传教士孟振生(MoulyJo-sephMartial)将一台手摇印刷机及法文铅字和印刷工具带至北京天主教北堂(西什库教堂),利用这些设备在1864年印制出第一本西文书籍。此后至清末,美国教会AmericanBoard印刷所、清政府官办的同文馆附设印刷所、美国公理会创办的京都美华书院、华北协和大学印书馆、北京圣公会印书馆、北京卫理工会印刷所、京师陆海军印刷局等纷纷采用铅印技术。光绪年间(1886年前后),北京引进的石印技术已比较多,北洋官报局、东正教会石印局等都以石印为主。此外,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北京有一佟姓业主创办了“延光室”用珂罗版印刷书画[5]96。清代末年印发的大清银行兑换券,不但其版式受到西方纸币的影响,其印刷技术也由西方技术所代替。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户部改为度支部后,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由于户部银行没有专属印钞厂,如若采购安装机器、招聘培训技师工人必定耗时过长,作为权宜之计,户部奏请由北洋官报局代印纸币,等专属印钞厂建成之后,再由该厂承印。北洋官报局原有铅印、石印设备,商务印书馆接盘北洋官报局成立京华印书局,购置了彩色石印等机器设备,专为大清银行印刷纸币,同时承印各种有价证券。图3为1908年大清银行兑换券库伦伍圆,图4为1910年陕西大清银行兑换银票叁拾两银票及存根,这些纸币有可能是商务印书馆彩色石印产品。此外,大清银行也委托欧美印钞厂代印过大量兑换券,1909年发行的李鸿章胸像大清银行兑换券即委托美国公司印制。1908年,度支部印刷局在北京开工建设,直至1912年下半年方才建成。印刷局完全仿照美国国立印钞厂筹建,由美国老旗昌洋行提供机器设备,引进了万能雕刻机、打样机等。高薪聘请美国著名雕刻技师海趣、手工雕刻技师格兰特、机器雕刻技师基理弗爱、花纹机器雕刻技师狄克生、过版技师司脱克5人,还聘请1位美籍工厂监造技师韩德森。在聘请外国技师的同时,度支部印刷局在国内也招募了一些技师如阚瑞林、毕辰年等,向美国技师学习钢凹版雕刻技术;刘尔加、刘观润等10余人学习手刻、机刻、过版技术;李世登、李连普等人学习印刷技术;吴恒章、郝立基等人学习制色技术[5]234。这些人大多成为钢凹版印钞的第一批技术骨干。度支部印刷局的第一批产品是大清银行兑换券。该套兑换券的主体图案是摄政王载沣胸像、云龙等,计有1元、5元、10元、100元4种,如图5所示,由海趣设计和雕刻。1910年7月,这套大清银行兑换券样币钢凹版制版完成。经清廷批准后,这套兑换券于1911年2月正式印刷,由于清廷被推翻,未能发行。

中国古代钱庄票历史悠久,自北宋私“交子”诞生起至民国钱庄票逐渐衰落,断断续续发展了将近1000年。清代北京印发钱庄票的官私钱庄数百上千家,钱庄票种类繁多,所采用的技术也多种多样,中国传统的印刷技术在钱庄票的印刷上几乎都有所体现,清晚期传入的石印等技术,也在清末钱庄票的印制中广为运用。北京地区的钱庄票和全国各地的钱庄票印刷技术相近,综合加以介绍。图6、图7为几种典型的钱庄票,印刷这些钱庄票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一是印版,二是防伪章和票号印记,防伪章和票号印记也可看做是小号的印版,其印刷方式与传统木雕版印刷方式一致。也有钱庄票仅以防伪章和票号印记印成,再手书面额等,如图8。印版所用材料常见的有3种,木板、牛角、黄铜或青铜,图9为常见木制钱庄票印版,图10为牛角拼对钱庄票印版,图11为钱庄票铜印版。防伪章、票号印记的制版材料也常用木板、牛角、黄铜或青铜,图12为两种钱庄票用牛角防伪章。木印版、牛角印版制版采用雕刻,有些木雕版或牛角版上还留有孔洞,供填放活字使用。由于没有足够大的牛角,牛角版往往由很多块小牛角版拼对而成,如图10所示,在刻版时,如果出现失误也不至于全部报废,换一块牛角重新雕刻即可,大大提高了制版的成功率。黄铜或青铜版的制版,采用传统铸造中的陶范法或翻砂法,和前文介绍的大明通行宝钞制版基本接近,需要经过模、范、铸件3个步骤。清末铅印、石印、珂罗版、钢凹版等技术相继传入,尤其是石印在纸币、票据印刷方面表现出不可比拟的优势,许多钱庄票纷纷改为石印,北洋官报局、北京悦华石印局、北京精华石印局、北京林务洋行石印部[5]233等利用石印技术印制了大量钱庄票,图13为1908年北京万义川银号石印的银元票。

中国传统印刷技术发展至清代已相当成熟完善,在纸币印刷领域广泛应用。清代纸币大多数采用传统印刷技术,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木版、牛角版和铜版。其中牛角版制版材料颇具特色,主要用于纸币票据的印刷,在书籍印刷等方面应用较少。此外,牛角版往往采用多块小版拼对的技术,与活字版有较多相通之处。铜版自宋迄清基本上用于官方纸币印刷,清代钱庄票也有少部分采用铜版,沿袭传统金属版制版技术。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