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教育与学校美育工作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其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品位。目前,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学校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艺术教育课程相互衔接的体系基本建立,课堂教学、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艺术教育和美育工作也初有成效。但是,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美育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的艺术教育还欠缺,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发展教育公平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美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并不是其首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认识美的高尚价值与崇尚美的精神内涵,使学生把知识、技能与情感濡染结合起来,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基于美育这种特殊的教育目的,如何运用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需要学校从各方面不断努力,以进一步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审美情感
一、改善艺术教育设施,强化师资队伍水平,为美育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创作空间,学校应保证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课程时间的投入,这是美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部分新建的学校虽然校舍外观气派,但缺乏艺术教育设施和展示空间,器乐设备、教具比较陈旧,尤其是一些偏远学校,艺术教室被置于偏僻旧房,桌椅配套陈旧。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艺术教室和艺术课程,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和重视。我国的艺术教师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艺术教师是美育教学的主力,打造一支甘于奉献、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艺术教师队伍是艺术教育开展的关键因素。教师要认真按照国家课标要求开展艺术课程教学,并积极开发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材施教,探索美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这些是学校美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国家要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引导,吸引高校艺术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到中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任教,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选拔和引进专业技能水平和艺术修养高的教师,经过教研和实践,构建艺术修养和人文涵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培养专业带头人,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美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艺术教学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美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濡染、陶冶,要将高雅的审美品位渗入学生的心灵,除了教师的影响之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很重要。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现代学校的发展中,许多学校为追求办学特色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书香文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儿童闻《韶乐》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校园课间的林荫道、湖边或是绿色的草坪、操场上,美妙和谐的音乐响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希望。学校在合理时间段内安排文化设施,利用广播电台,或者组织开展小型的音乐会等,都可以使学生愉悦地欣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提供艺术方面的独特功效。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小到黑板报、大到手绘校园文化墙,将纯真的视觉图像融入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陶冶学生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文化育人的目的。由此滋养的品位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丰富课程内容,突出特色,把观念教学和情感濡染相结合,重视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
作为艺术教师,应该具有教育家的眼光和胸怀,从素质教育的层面考虑美育课程开发,为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发展创设环境,结合当地艺术资源和地域特色形成特色课程,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对人才的培养。学校应重视以德树人、以美化人的艺术教育作用,纠正部分教师挤占艺术课时、把艺术边缘化、只重视文化课等行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科学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科学可以避免让人无知,艺术可以使生活变得有趣。当前的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让学生在艺术世界里获得自由、创作、想象,而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术,这样其实就正好走向了艺术的反面。教师不能让艺术教育伤害学生的天性,每一名学生天生都是艺术家,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教师要在音符、色彩、线条、想象之中,为学生打造一个超越现实之外的艺术世界,一个亘古传递、优美典雅、崇高善良的境界,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普及。教师要尊重个性和成长,不强制学生完成课堂任务,而要让学生与艺术结缘,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艺术教育授课方式独特,具备综合性、多视角的特点,教师要从多个角度点拨、解读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节奏、韵律、线条、色彩,不断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与思考,发散思维,领悟作者赋予艺术作品的意义与灵魂,从而激发创造力与审美情感。美育是教育过程,而不是死板的教学模式;是多种途径的情感审美的感化,而不是功利性的教育。教师要将美育真正成为和美、优美、纯美的自觉接受,追求美育的纯正性。艺术教育不是某一个阶段的技能培养,而是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教学目的。
四、积极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教育家顾明远曾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不仅能为校园文化增光添彩,而且对美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艺术节展演笔会、合唱团、鼓号队、校园美育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戏剧课本剧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艺术社团、兴趣小组等。创新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开展美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切身感受到美的享受,充分获得艺术实践的机会,培养艺术兴趣和爱好,达到以美激趣、以美激情的目的,为健康成长打好基础,为幸福人生增添能量。
五、艺术比赛和校本课程、艺术专业课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美育需求的催化剂
艺术比赛展演和校本课程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的需求。从小学到中学,教师要按照美育的要求和课标内容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即使是一门课、一次比赛、一项审美实践活动,教师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做到连贯、完整、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开展美育工作。学校应鼓励艺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表达能力开设校本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中小学生的艺术兴趣方向。对于艺术创造性强、艺术造诣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加正规的艺术比赛,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信,满足高层次的审美需求。教师要在兴趣和理想的促进下,带领学生学习艺术专业课程,引导有艺术天赋和灵性的学生走向艺术专业道路,培养国家艺术后备人才。
六、以家校合育,参观美术馆、歌剧院、博物馆、民间工艺美术工作坊等方式共同推进美育工作
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暑期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剧场、美术馆、少年宫、民间非遗工作坊等,丰富课外艺术实践形式。学生经过传统优秀历史文化艺术的洗礼,提高了理解美的能力,认识到美的价值与精神内涵等,把实践和情感濡染相结合,形成以美养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修身的良好习惯,从而获得精神情感的升华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这对健全学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丰富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结合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使微电影、网络等成为美育的新途径
网络时代,艺术搭载网络的快车迅速前行,青少年对网络有着较大的兴趣。有内涵的新媒体艺术、微电影等,可以开创和发展美育的新局面。通过对网络新媒体艺术多种形式的审美把握,如电脑美术、计算机动画、微电影以及新媒体数字摄影等,可以了解到其带来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是美育所不能忽视的传播途径。美育需要与时俱进,美育的育人方式需要不断开发。网络艺术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播放时间短、传播信息量大,对于影像短片、摄影作品、音乐创作等传播能力强。这种新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必须通过审美介入评价。学校和教师要正确发挥网络艺术的优势,将微电影、计算机动画等引入课堂。青少年学生是移动媒体的最大接受群体之一,校园内外的网络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学校丢弃这一部分的艺术教育,将直接影响美育的效果。因此,美育教学应利用网络传播提高艺术课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创设美育网站,开设系列网络美育课程,开创当下美育教学传播的新途径。对于农村学校的美育工作而言,网络是可行的方式之一。
结语
席勒认为,人的成长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自然人、审美人、理性人。自然人必须经过审美教育,成为审美人,然后才能走向道德人。这里说的“人”不是少数人,而是接受艺术教育的全体学生。思考艺术教育的价值要回归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一致的回答,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的主要价值有两点:一是艺术教育关乎整个人类的创造性;二是艺术教育是一个直抵人们心灵的手段,是灵魂的桥梁。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文化的持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要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国家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不重视德育,影响的是一代人的思想道德面貌;不重视美育,影响的是一代人的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要实现教育公平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改变教育理念,以一种更加高度的自觉、更加明确的使命、更加鲜明的态度与更加紧迫的责任感推动美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周星.适应•引领•创造——美育的时代之变漫谈.美育学刊,2015(5).
[2]彭吉象.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美育和艺术教育.艺术百家,2015(1).
[3]吴晓璐.“大美无痕”——生态艺术视域下对学校美育教育的新思考.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9).
作者:王永盛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克拉玛依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