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为媒体发展乃至国家有声语言传播工作作出了贡献,但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入,该专业的教育与融媒体时代多有错位,本文在探析改革动因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对策,以期对该专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融媒体;“四维特性”;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地方高校播音专业与融媒体时代的错位
长期以来,人们认知中的融媒体往往是孤立地讲求媒体相融的“全”,即“互联网+”的形态。在此认知下往往不能理解:“全程媒体”带来的信息技术捕捉、记录、存储客观运动事物全程的时空维度特性;“全息媒体”带来的信息格式多元、呈现立体的技术维度特性;“全员媒体”带来的各社会主体通过互联网进入信息交互过程的社会维度特性;“全效媒体”带来的数据总汇与运营枢纽而出现无人不用的功能维度特性。因对媒体深度融合的“四维特性”把握不足,易造成媒体专业人才培养错位的问题,针对地方高校播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就存在错位。
1.1培养目标与融媒体时代对接错位
2014年,教育部提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播音专业本身就是极具特色的应用型专业,如何深化转型是很多教育者思考的问题。但在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过程中却较少涉及融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在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培养的框架下去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说培养目标需反映媒体时代情况,众多高校只是在培养目标中生硬地添加“能在网络媒体上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的内容。传统媒体播音人才培养怎能适应融媒体时代下有声语言传播人才的要求,更谈不上对接“四维特性”了。
1.2培养规格与融媒体时代的规格要求错位
培养规格是各学校对培养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而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国家要求的统一规格和具有限制的多元性规格,多元性规格要契合社会需求、区域发展需求、办学条件限制、个人专长倾向等。各地方高校在满足统一规格的基础上,都希望在多元性的规格上下功夫,以突出特色。各高校虽然想抓住融媒体时代契机,但用传统播音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四维特性”要求的人才规格,这本身就是错位,加之区域发展、办学条件等的限制,二者之间就更难对位了。
1.3课程体系设置与融媒体时代的工作程序与内容的错位
一般来讲,播音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从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等逐步培养、提升的。为对接融媒体时代,大多学校在不同模块中加入了《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播音与主持》等课程,认为如此就能满足融媒体工作程序与内容的要求。目前,融媒体工作程序已进入“中央厨房”模式,内容也已进入“变现力”更强的融媒体产品。专业在课程体系中没有根植融媒体时代的工作程序,课程中没有更多涉猎融媒体产品的工作任务,表层的对位很难改变本质的错位。
1.4实践体系与融媒体时代工作现实情况的错位
地方高校为突出学生播音、主持工作的适应能力,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虽然对学生认知媒体工作、适应工作要求是有帮助的,但由于缺乏对融媒体时代工作情况的切实把握,实践往往是传统的、随机的。在“四维特性”的要求下,“部门统筹、人才通融”已成现实,传统媒体、新媒体职业人员要根据情况自主调整职业角色,并自由组合。但现实情况的错位,使毕业生很难适应工作现实。
2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播音专业改革的动因
专业与融媒体时代对接错位需要在站位与责任、态度与精神、实践探索和理论自觉等方面去揣摩,因站位与责任是教育的高度,态度与精神是教育的动力,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是教育发展与教育的要求。
2.1改革能否回答教育根本问题既是站位也是责任
专业改革能否有正确的站位和对人民事业的责任感,是进行该专业改革应有的高度。强调,“新时代新形势……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融媒体的发展关系到党与人民事业的兴亡,关系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整体布局。作为融媒体中不可或缺的话筒前工作形式,其人才培养的站位与责任,在根本上影响着人才培养与“新时代”对位与否。
2.2改革能否讲求实际与实效是态度也是精神
“……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那里”。融媒体时代带来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改革不能应对实际变化,满足实际要求,专业就会走入死胡同。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很多是在三、四线城市,改革发展受人、物、财、政策与环境的限制。在有限资源下追求与部属、资源配置丰富的院校一致是不现实的,面对现实改革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也需要循名考实的精神。
2.3改革能否契合融媒体思维是实践探索也是理论自觉
当前,针对融媒体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目标与战术部署,都是基于当代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改变,面对变化要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错位,往往没有看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没有认真领会融媒体带来的“四维特性”,没有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中去解决,其思维还是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培养思维,缺乏实践探索和理论自觉。
3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在融媒体时代的改革对策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但人才培养是系统性、动态性的工程,做不到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专业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当务之急。
3.1人才培养改革需教育思想与理论指导
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谈话,是正确的教育思想与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的体现,专业改革需要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坚持以规范教学为中心不动摇;狠抓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搞好师资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彰显专业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正确的办学思想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不走歧途、不异化的保障。
3.2以融媒体为背景改革培养目标
教育部规定播音专业“培养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而针对地方高校播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抓住融媒体时代背景,在三方面作出改革调整。学科设定上要准确、到位。融媒体时代要强化“中国播音学”的核心学科地位,否则专业将无所依托,实践易让网络语言、异化语言大行其道,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的语言风范难以树立,优良的语言风气难以保障。另外,融媒体时代辅助学科应有限度,不能随意添加,避免陷入学科涉及越多,学生知识与能力越广的误区。就业方向要准确、到位。地方高校播音专业在就业方向上往往有“广撒网”的心态,“能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机构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司企业等非媒体单位从事播音、主持等工作”的说法比比皆是。融媒体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强化有声语言传播的内在优势,避免以窄化的播音、主持为主,“四维特性”不管在工作流程上还是在内容呈现上,不管是在技术处理上还是效果预期上,都与传统播音与主持工作存在差异,强化融媒体有声语言传播更符合时代要求。能力性质与层级上要准确、到位。融媒体时代有声语言工作过程中的出镜与非出镜涉及“策划、采集、整合、、推广、互动、监测”等流程,专业需强调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按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对专业能力性质上不宜提创新型,不宜在层级上提高端。专业的区域性,工作的应用性,专业需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法要求“专科教育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所以,专业在能力层级上要求不宜过低,但也不能与“旗舰”院校的高端层级看齐。
3.3以融媒体为背景改革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专业对培养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是培养目标宏观要求下的中观思考,具有呈培养目标之上,启培养模式之下的纽带作用。以融媒体为背景,地方高校需在多元性的规格上下功夫。“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是专业形成特色的突破口。2018年,中国县级融媒体建设开始起步,2019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施《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4月实施《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规范》等文件。随着县级融媒体建设加快,新型有声语言传播人才培养,是党与国家宣传战略总布局的需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融媒体有声语言传播的多面手”是专业形成特色的抓手。融媒体时代要求媒体做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的新型媒体”,在话筒前的工作不管出镜与否,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行为,都需适应“四维特性”的需求。专业在“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诉求中,人才培养的“多面手”是形成专业特色的科学愿景。
3.4以融媒体为背景改革培养模式
融媒体思维下的“四境”课程体系构建。大一以语音发声为起点,围绕融媒体工作环境构建有声语言的基准“意境”;大二以语言表达为落脚点,围绕融媒体工作情况形成话语表达的生动“情境”;大三以融媒体内容产品需要为凝结点,打造融媒体人才对接的有效“环境”;大四注重融媒体准职业身份的定位与调整,表达出对有声语言职业追求的美好“愿境”。“在此基础上,对应融媒体要求整合专业基础课程板块突出有声语言基本功力,整合专业课板块突出有声语言适应力,整合技术课程板块突出有声语言拓展力,整合方向课程板块突出有声语言职业适配力”。“四维特性”下的合格师资队伍组建。全程媒体要求在教学中突出有声语言全“时空”工作理念;全息媒体要求在教学中突出有声语言与技术整合,立体性展现信息的面貌;全员媒体要求在教学中突出有声语言倡导性,激发社会参与力量,发动内部团队力量,实现全员参与传播;全效媒体要求在教学中突出有声语言现代传播的效力。教学内容的改革需匹配合格教师,为此专业要在引进“新”教师,培养“老”教师,建设“双师型”队伍上多做思考;专业要与融媒体单位签订“互动”协议,定时互换人员,建立媒体导师制、企业班主任制等方面多下功夫。融媒体工作下的专业实践体系建设。播音专业的实践体系分校内与校外两部分,改革实践体系校内需整合资源,校外需对应融媒体。一般情况下,各高校都会设有线电视、广播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公众号、校园APP等,播音专业可在现有校园媒介资源的基础上,调配实验室,搭建融媒体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有声语言在融媒体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校外实践可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建立合作,实现大一学生的媒体认知实践、大二学生的技能轮训实践、大三学生的综合实务实践、大四学生的毕业实践等。通过校内外多元化、专业化、体系化的改革,使“融媒体有声语言多面手”的应用型、复合型中端人才培养落到实处。融媒体为背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需要建立科学、完善、人性的考核体系以强化知识与能力,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促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形成的管理体系与评价体系。通过考核、管理、评价体系在培养全过程中的贯穿,促使学生在融媒体时代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4结语
融媒体时代下的地方高校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从观念上紧跟新时代的要求,接受媒体融合的客观事实,在行动上捕捉融媒体的技术、过程、内容、形式与细节,巧妙把融媒体的“四维特性”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在发展上利用融媒体理念、思维、路径与手段,探索有声语言人才培养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郭全中.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创新探析[J].中国出版,2019(4):9-13.
作者:张新刚 单位: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