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为:有助于文化传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益于提升人的感受力和记忆力、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实施的优化路径是:规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落实组织保障。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现状;优化路径

一、引言

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便是加强艺术教育,可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大学生视野,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人格素养的全面发展,随着大学生精神层次的升华,其思想和行为的高尚性自然得到提升。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理念,稳步提升公共艺术教学结果,牢牢树立以人为本创新理念,并在优化教育体系的背景下,面向大学生群体,实现艺术教育的时效性。在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需对当前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文化传承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载体,蕴涵丰富的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艺术教育活动作为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了解中外艺术文化,可拓宽其审美视野,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为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过程伴随着明确的因果关系,而艺术教育可有效提高这种因果关系,因为艺术作品内部结构富含逻辑规律,具体包括曲调发展及调性布局,这些规律在艺术审美原则的基础上表现得非常充分。

3、有益于提升人的感受力和记忆力

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提升人的感知能力,因为艺术欣赏过程需要依靠感知觉能力去感受。艺术活动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而形象思维又离不开感知觉参与,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助于完善形象思维。人是凭借记忆力在感知觉基础上形成思维和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而艺术教育恰恰具有强烈的感受性,通过艺术手段培养大学生对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可促进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情趣”,而公共艺术教育则是加强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需积极贯彻教育部战略方针,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5、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大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在此过程中可有效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灵感与创新艺术能够激发创作灵感,促使人的思维处于跳跃状态,灵活而敏捷。艺术作品具有多向空间感,人在欣赏时可以引发多项思维,而该多项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艺术欣赏得以完善,艺术所表现出的跳跃,可引发人的思绪起伏,在丰富的联想中,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促进人的创作素质发展。随着时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艺术教育可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感悟、思维、实践及表现机会,可有效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艺术美育正是培养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对人的创造力具有诱导及启发作用。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局限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设计局限化现象严重,课程设计中过于强调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重视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理论的学习能力,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散思维,大学生不得不在单一的学习目标下学习,制约了大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

2、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只是将大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分析进行整理,没有对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予以评价,甚至一些高校只是对大学生进行考勤及考试的评价,没有做到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分析,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成果。

3、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杂乱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选修课,具体包括音乐鉴赏及美术鉴赏等八门课程。大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过于随意,同时教师在申请课程时随机性较大,致使公共艺术教育缺乏顶层设计而使得教学内容杂乱,直接影响公共艺术教育质量。

4、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为选修课,且以鉴赏类为主,而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专业面狭窄,整体素养不高,课堂上的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学科训练,逐渐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5、高校领导缺乏应有的重视

虽然教育部已经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但多数高校领导对此缺乏重视,均以选修课为主,这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生看来,课程设置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而是修学分的需要,教学的实效性无从谈起。

6、教学模式不明确

随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断优化,其不明确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很多高校在设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程设计仍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模式,除了多媒体技术并没有新的教学手段,所构建的公共艺术课程不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优化路径

1、规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设计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时,需要充分满足综合性、审美性及人文性等内涵,并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设计。其一,基础理论课程,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重点,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其二,作品欣赏课程,通过分析各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以此提升其审美品位。其三,技能实践课程,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艺术技能训练,通过亲身体验来真切感受到不同风格的艺术美。

2、合理规划教学课程

首先,设置公共艺术必修课程,把艺术基础性知识和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帮助每个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这对学生的日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严格把关课程申请,在确保教师自身修养基础上开设课程,尽量避免如教师变动等不确定性因素。

3、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并根据大学生的基础差异选定内容难度,在保证学习进度一致的同时耐心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实施辅导,努力将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至同一水平线上。

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也应主动加强自我教育。其次,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艺术教育教师需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第三,需要开阔的视野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5、提升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

高校领导需转变教学理念,深入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在课程安排方面,需注重比重的合理性,通过正向引导,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6、落实组织保障

如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落实得力的组织保障,各高校应根据实际规模,成立艺术教育部或艺术教育中心,单设管理结构,并建立、健全制度,分工明确,明确职责,确保公共艺术教学及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艺术活动的领导与指导,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可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需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出发,因材施教,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落实保障制度,切实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吕博.陕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5.

[2]陈凯丽.当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优化初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

[3]黄昌海.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4]刘颖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教育,2008.

[5]李平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构想与体系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17.

[6]金玺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作者:孟思言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