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与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与艺术教育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与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症结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带来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类型是隔代教养类。容中逵依据他在山东、湖南、青海、河北、安徽五省五村的调研数据,得出隔代教养类占全部留守儿童家庭户数的66.43%的结论,这一数字远高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提供的2004年全国三省五县调研得到的32.2%的比例数据。[1]隔代教育的问题众所周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虽然有严格要求的,但大部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倾向于溺爱孩子,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导致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等诸多问题。阳辉等在湖南的调查表明,隔代教养的留守儿童同双亲在家教养的儿童在学业成绩上的对比:“前者优为9.4%,良为22%,中为32%,差为35%;后者优为14%,良为40%,中为30%,差为18%。”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1.三里畈镇温泉村

调查所知:三里畈镇温泉村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均为初中水平。70%的家庭中有一人外出打工,父母均外出打工和父母均留在家中的家庭分别占15%。

2.平湖乡江家畈村

平湖乡江家畈村内70%的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仅为小学水平,且有90%的父母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家中只有母亲一人维持生计。

3.河铺镇石头板村

河铺镇石头板村内76%的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水平,10%为初中水平。在全村6-13岁的留守孩子中,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占42%。

4.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影响

经走访三个村的村干部,所了解到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共性如下:大部分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抚养;村民居住分散。由于早年的学校整合,唯一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建在乡里,村落的孩子们每天上学和放学步行要花近两个小时;祖父母需要做农活,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祖父母文化程度有限,没办法参与指导孩子们的学习,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基本是放任自由。以上这些情况客观上造成了孩子们学习成绩不佳的现实,而对艺术等科目的了解则更无从谈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关于留守儿童监护难是很多家庭的共性。一是母亲在家,父亲长期外出打工。父亲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非常大。二是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存在——单亲监护人无论是父亲或母亲、祖辈,还是亲朋好友,都把监护的重点放在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是大多数监护人读书较少,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品行、身心发育、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艺术教育的问题

国家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对学生各阶段的艺术教育,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达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然而,在我们调研的罗田县下属村落的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盲区”。艺术课程的开设也往往有名无实。我们通过一对一的问卷调研和数据归纳分析,对三里畈镇温泉村、平湖乡江家畈村、河铺镇石头板村三村落学校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盲区”现象及原因分析列举如下:

1.三里畈镇温泉村三里畈小学留守儿童占学校总人数60%。从调查结果看,单亲父母在家监护孩子,另一半外出打工情况最为普遍。这是三个村落中,监护情况较好的一个村落。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1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

问卷结果显示,只有40%的家长会偶尔和学校老师电话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另有40%的家长甚至对学校老师毫无了解,与学校老师基本没有交流沟通。

1.2孩子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

问卷结果显示,有83%的孩子表示在学习上有困难,对于书本知识逐渐失去耐心,渴望在游戏中学习。在课余时间里,绝大多数孩子会选择看电视或者出去玩,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没有任何想法。当地村委会三楼有一个小的图书室,但并不受关注。在简陋的图书室里,只有两个书柜,约有两百册书,而在这些图书中,多为成年人阅读的关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几乎没有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且图书室内的书籍种类单一,内容较为陈旧,对于孩子们拓展视野帮助甚少。

1.3艺术教育不受重视

虽然温泉村依靠旅游业,逐渐由一个相对闭塞的小村落发展成为文化信息流通便利的村落。但当地小学还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所以鲜有开展艺术方面的课程。学校老师虽也向我们说明每周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各有两节,但学生反映艺术课程大多都会被挪用为考试所需的文化课程。尽管有85%的家长表示对艺术文化感兴趣,但由于自身艺术文化素养较低,只从电视节目和手机了解获取较少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对于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艺术教育方面知识并不受到重视的环境下,家长想要培养孩子艺术方面的才能只能在校外寻找相关的培训班。虽然其中有20%的家长已给孩子在外报名了舞蹈、跆拳道等艺术课程培训班,但也有80%的家长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无法支持、觉得补习班学不到知识、孩子缺乏兴趣等理由从未让孩子接触过任何艺术课程。

2.平湖乡江家畈村

不同于三里畈镇温泉村的情况,平湖乡江家畈村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情况占绝大多数。

2.1监护人与学校几乎没有沟通

家中的监护人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学校老师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甚至没有老师的联系方式。此次关于学生和老师这两类人群的调查问卷在后期回收过程中也因为家长联系不到学校老师而遭遇阻滞。

2.2学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学校出现一半同学不及格及学生厌学等现象。据学校老师反映,2017年,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在40—50分的就有40%,及格率仅为30%,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当地学生家长中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只有小学水平,平常也不在家,孩子无人监管,学习自主性和独立作业能力差;再者学生思念父母,这也给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带来了影响。由于班级学生数量多达六十多人,给学校老师教学工作的展开加大了难度,自然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长此以往,没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进行调剂,繁杂的学科知识让不少学生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

2.3教育资源匮乏

同三里畈镇温泉村相比,由于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平湖乡江家畈村的经济显得更为落后,教育资源更加匮乏。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严重不足,教师老龄化和断层现象也十分严峻,教师的教学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也严重落后。

2.4艺术教育尚未普及

当地学生家长了解获取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只能通过学校这唯一渠道。且村内并没有设置图书室,当地孩子几乎没有任何途径去了解和丰富课外知识。除此之外,村内绝大多数家长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60%的家长对艺术教育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且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别的方面没有什么期望。

3.河铺镇石头板村

3.1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教师老龄化、青年教师难以招收,多年无新鲜血液注入,合格师资紧缺。由于河铺镇石头板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学生上学困难,几乎没有年轻教师愿意留在当地从事教育事业。而老教师大多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课程单调乏味,导致孩子们自身的知识体系发展不完善。

3.2艺术课程难以开展

调查问卷显示,村内没有图书室,孩子们仅能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相应知识,但学校办学条件差,艺术教育相关的教学设施更是无从谈起,如音乐课程所需的音乐器材、美术课程所需的画板画笔等必要的教具和学具,导致孩子们缺乏感受艺术和展示才艺的机会。且当地仅剩一名四十多岁的教师,对艺术教育也鲜有了解,无法支撑艺术课程的开展。虽70%的家长表示因外出打工自身会接触到艺术相关内容,但他们常年不在孩子身边,与孩子交流甚少,没有机会让孩子了解艺术相关内容。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从罗田县下属三个村落的取样表明:当地留守儿童相较于在城市接触到的孩子在心理上更为敏感。调研团队成员(支教老师)开始同这些留守儿童接触时,孩子们多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交流沟通能力较差。课上几乎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课下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少。成绩差、胆子小、少交流、内心孤僻等就是这些积弊的集中表现。低年级的学生还只是主要表现为言语沟通较少,目光呆滞等行为,高年级的部分学生性格则更显得极端一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的状况被认为与他们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和缺失的情况有极大的关联性。

二关于艺术课程在三个村落的开展状况

2016年至2018年的三个暑期,调研团队成员(支教老师)均进行了艺术特色素质课程体系在三里畈镇温泉村、平湖乡江家畈村和河铺镇石头板村支教的应用实践,三年内在三个村共招生480名留守儿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研团队成员(支教老师)制定了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即第一阶段:学会基本的绘画手法、演唱技巧等;第二阶段:能简单进行绘画、演唱等练习;第三阶段:能完整创作绘画作品、演唱歌曲,进行一定形式的舞台艺术表演。除了学习目标的制定,团队成员也根据当地留守儿童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6-10岁、11-12岁两阶段进行艺术特色素质课程教育。设置的艺术课程体系包括美术、音乐、手工、朗诵、舞蹈等多方面领域,考虑到留守儿童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发展,课程设置也开展心理辅导游戏和品德教育。后期汇报展示内容包括绘画作品、手工剪纸作品、合唱与独唱、诗歌朗诵、拉丁舞、环保时装秀等。三年里,调研团队在三个村子招生覆盖率达到全村85%以上,在走访过程中,90%的村民表示支持孩子学习艺术特色课程,经过团队成员的教学实践让孩子们对艺术特色课程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后期调查中,80%的家长表示艺术教育课程的传播与普及达到的效果明显。在艺术课程传播与普及的过程中,我们也密切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观看公益视频和团建活动等引导孩子们学会基本的文明礼貌,进一步实现孩子们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对于特殊群体和个人做到课下单独沟通,并及时联系孩子家长了解具体情况。同时督促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坐姿习惯、汉字书写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包括课上有问题要举手问老师等;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习惯,如交作业要双手递给老师、上下课要起立等。希望每个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他们知规矩、懂礼貌。在支教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走访与交流,与家长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相关信息便于教学和一对一单体辅导,另一方面给家长提出一些关于孩子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通过家校联合的形式给孩子全方位的心理矫正和价值观重建。以家长会及每天特色家庭作业为主要方式,以孩子与父母加强沟通为辅助,让孩子留守的心不留守。课程之余我们也设立了梦想柱、心语柱和勋章墙。一方面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培养自信。另一方面让孩子们说出心声,敞开心扉,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穿插有效地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矫正相关心理问题的活动。

三可行性对策建议

我们通过对罗田县三里畈镇温泉村、平湖乡江家畈村、河铺镇石头板村三个村落留守儿童现状的具体调研,综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及相关研究资料,对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艺术教育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一)省内通过大数据库,依托学校或有关服务机构的走访调研,建立相对完整的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家庭情况进行“一人一档”登记造册、实行动态跟踪并对重点对象进行重点关注。(二)在推进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同时,关注寄宿留守儿童的品行和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快学校配套宿舍的建设,并不断改善寄宿条件,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的群体中成长,尽量消除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推进校园关爱活动。(三)完善和推广“家长制”。“家长制”源于重庆市南川区鸣玉中学,其经验经过多家媒体宣传得以在重庆和全国推广。这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此制度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角色认定难、制度跟进难、责任落实难、长期坚持难。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第一,建立准入机制。家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人愿意,二是家长认同。第二,建立跟踪评估机制。第三,建立退出、奖励机制。第四,建立综合模式。第五,尝试建立补助机制。(四)多渠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目前教育、妇联、团委、学校等部门、群团、社会组织都有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扶持工作。这些救助扶持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但毕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性和间断性的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效、持续的工作机制,成效是有限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机构,构建齐抓共管的关爱服务体系,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如建立综合性服务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等。(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教育理念灌输。引导和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管人提高责任意识,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给予孩子温暖与关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书信、电话、信息、网络、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经常性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让“第二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机制,增加农村文化活动。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杜绝图书室仅作为“摆设”而无人问津的现状,丰富书籍种类、增加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正能量图书;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逐步实现公共图书室、文化馆、乡村文化站等,并向留守儿童免费开放,为留守儿童提高文化修养提供基础保障。这就需要社会文化机构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因地制宜,与当地民间风俗特色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活动。(七)以上述基础性的条件为前提,将艺术教育以“渗透”的方式结合进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中。高校艺术专业要有意识地和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式艺术教育的对接,不止是暑期的艺术下乡活动,还需要每学期固定增加2-3周的艺术强化教育活动。这就需要省教育部门出台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在中小学增设音乐、美术教室,增加相应器材,并提高农村教师补助,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的年轻教师到农村从教。在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中,教师有必要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受教育背景,性格及心理特点,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逐步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为留守儿童点燃学习艺术的希望之“星火”。如:因地制宜,利用民间艺术作艺术教育资源,引导孩子们观察富有生命力、想象力和亲和力的原生态作品,从而拉近艺术教育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八)相对于城市儿童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基础的艺术教育。但是这个“短板”有可能变成优势:城市儿童受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教育的系统和完善,但在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变小。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其艺术启蒙基本很少有人为的引导,完全出自内心。出乎天性的艺术创作其视角可能是用惯性的思维方式无法企及的,那么虽然是次数不多但持续性的艺术启发就很有用了;结合第六项建议,可以考虑将留守儿童的课堂艺术作品或者艺术作业同商业展览或其他艺术商业活动适当结合,从这个角度很可能既能培养出艺术天才,也能通过获得的资金对留守儿童形成持续的艺术培养提供实际的物质支持。

四结语

大多支教地艺术教育资源匮乏,有些贫困村的孩子们甚至从未接触过艺术课程,这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大缺失,使得很多具有艺术天赋或潜能的孩子缺乏成为艺术人才的机会。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家长也会由于艺术培训价格高、效果差而放弃对孩子的艺术培养。我们的支教虽短,但是艺术教育对留守儿童兴趣爱好、特长培养的启蒙教化作用是宝贵的,这种支教有可能是给未来成为艺术人才的孩子们埋下的种子,也有可能是催化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给予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可持续、能发展的,只有当农村艺术教育的基础夯实,留守儿童的艺术熏陶和艺术才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作者:金琰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