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艺术教育音乐美育问题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深层次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中音乐是众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门类中的一种。而在多种音乐表演形式中,合唱是最具艺术性与群体性的形式之一,其在我国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合唱团教学的角度出发,以美育为主线来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合唱;美育;思政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等文件,体现了国家对美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此后,2006年,由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开始实施,此方案更是有效地促进了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积极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使其在日常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上,相对之前都更具制度化与规范化。在2006年印发的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音乐、影视、美术、戏剧、舞蹈等8门课程,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基础艺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任意性选修课分为艺术实践、艺术史论、作品赏析、艺术批评四个层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立体性与完整性,注重通过美育对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养进行综合提升。而在公共艺术教育各课程中,属于音乐类的合唱艺术是其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相对于器乐,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是人声,能够最直接地进行音乐内容的表达,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也能够更深层次地引起参与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其次,在建团所需的硬件要求上,合唱团相对于器乐团,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乐器与花费过多的财力对乐器进行日常维护,团员自身只须拥有良好健康的嗓音条件即可;相比之下,所需成本相对更低。最后,相对于舞蹈团来说,合唱团对演出、比赛时的服装要求也相对较低,例如舞蹈演员的服装是很具有标志性的,体现在节目中,舞蹈演员还没开始跳,光看服装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猜到其节目内容大致如何,服装基本是根据具体节目内容而“量身定制”的,也就是说服装与节目是搭配好的,一套服装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进行一个节目的演绎,下次换了其他内容的节目,则不能再使用这套服装,这样成本就会相对很高。而合唱团则不同,例如,无论其作品风格、内容是什么,一套西式礼服就几乎能应付所有合唱演出,其服装利用率之高可想而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服装使用的成本。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在全国高校中,合唱团凭借其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艺术性强、成本较低等特点,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与学生的喜爱。那合唱艺术是如何体现美育,通过何种手段来实现美育的呢?又是怎样体现其思政特点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感受、欣赏美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声乐(歌唱)是最能贴近与打动人心的音乐表演形式,合唱即是一种多声部的声乐表演形式,可以通过其不同的声部组合形式向学生传递美。“具有柔美、协和、表现力丰富等特点,被称为音乐体裁中最美的表现形式之一”[1]。合唱依据不同的人声组合表现形式,可分为同声组合与混声组合两种。其中同声又可分为童声、男声、女声三种。不同的人声组合有着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童声合唱具有清脆、明亮等音色特点,给人一种阳光、活泼的听觉感受;女声合唱具有柔和、圆润等音色特点,给听众的是一种优美、抒情的听觉感受;男声合唱则具有嘹亮、浑厚的音色特点,给人一种苍劲有力、宽广深厚的听觉感受;混声合唱因其综合了各种人声音质的特点,而使其音色丰富多彩且极富表现力。在合唱团的课程中,有一部分是对世界各国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合唱作品进行赏析。在合唱团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风格各异的合唱作品中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美。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还能通过对不同人声组合形式音响的聆听,从中感受到其不同的音响组合特点,对各种人声音色特点的认识也会逐渐清晰,这对于之后自己参与排练有着很大的帮助,使其能尽快适应多声部音乐的训练。另外,加之音乐作品本身还具有音调之美、结构之美等特点,学生在长期聆听的过程中,会对音乐越来越敏感,也由此逐渐产生与形成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二、分辨、鉴赏美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能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同时,音乐与文学、绘画等门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类音乐作品中,合唱作品浩瀚如海,无论是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的外国作品,还是在我国近代到现代的中国作品当中,都不乏经典优秀之作。这些作品都是特定时期作曲家感情的凝结和思想的凝练,极具人文性,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所处时代的特征。正因如此,学生在通过大量合唱作品的聆听与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后,能够积累丰富的音乐听觉感受与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使其能够对各类合唱艺术风格进行大致区分,从而进一步具备了从感官上分辨与掌握不同时期、民族、风格音乐特点的能力。例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片段《欢乐颂》,就是根据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Andiefreude》谱写而成。席勒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通过贝多芬具有古典、浪漫派特征的音乐创作后,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描绘出一幅人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终于得到了自由、欢乐并进入共和的理想生活的景象。又如,在我国,将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词曲作为歌词进行音乐创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优秀的作品实现了文学美与音乐美的高度融合。音乐家杨荫浏、李抱枕就曾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为歌词,创作了一首男声合唱作品,其作品旋律悲壮,气势磅礴,描绘出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志气。同时,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不甘屈辱的壮烈气概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经典合唱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生长期在合唱团的课堂里,对中外优秀作品进行大量与宽泛的学习,并常以这种理论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后,就能知道何为“美”,“美”在哪里,并逐渐能自主地从音乐作品中提炼出“美”,对“美”的理解也会越发深刻。
三、参与、创造美
理论离不开实践,艺术亦是,音乐更是如此。要想获得音乐深层次的体验感受,要想感受其中更深刻的“美”就离不开艺术实践,在行内更是有许多人提出,音乐的实践相对于理论来说更重要,离开了实践,音乐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没有任何意义。虽然观点中的细节有待商榷,但也由此可见,实践对于艺术,特别是对于音乐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合唱是音乐的表演形式之一,合唱团更是一种体验感绝佳的音乐实践团体,因其具有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艺术性强、经济成本低等特点而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国内几乎所有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科学院,都有自己的合唱团,合唱团在许多高校都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团体之一。你只要有一颗对音乐赤诚的心,加之持之以恒与认真的学习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系统与科学的训练后,就定能乘上合唱艺术之船,扬帆在音乐的海洋上。当你加入合唱团后,当你拿到一首即将排练的合唱作品时,你与它“亲密接触”的旅程就开始了。通过排练,你会与他人合作演唱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与每一句歌词。同时,在老师的引领下,你还可以从音乐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美学等角度了解与学习到有关这首作品的相关知识。接着,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即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是最为重要的。最终,在自身实践创造“美”的同时,也通过这种特殊途径感受到每一首作品的“美”,更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美育过程相对于单纯且被动的欣赏、鉴赏更为主动、丰富与完整,美育的最终目标也更能得以实现。众所周知,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提升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新兴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理解与感受,培养人们在艺术上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且在其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技能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感受上。只有在亲身实践后,才能更进一步、深层次地感受到“美”,辨别与理解何为“美”,从而建立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合唱这一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完全符合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还须注意,在合唱课堂乃至所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上,都应当反映新时代思政教学的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引用红歌,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其作用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上,无论是在教学目的,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以“晓之以理”为主,虽然内容充实,但往往因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经常觉得课堂上缺乏生气,久听便提不起兴趣,常感枯燥乏味,而合唱属于音乐众多形式中的一种,具有音乐的所有典型特征,例如能陶冶情操,让听众感受到美,听众自身与音乐的情感内容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体验到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内容等,以“动之以情”为主,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一个以理为主,一个以情为主,两者看似毫无关系,实则不然,若将两者进行融合与互补,在音乐课堂的欣赏与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思政内容,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用音乐来丰富其形式,这样在教学上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后,学生也会提起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曾经在合唱课上选用了由作词、田丰作曲的混声合唱作品《忆秦娥•娄山关》作为教学内容,发现只要加以认真备课与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就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上体现出之前所说的那几点。例如,“这首作品的词是一生中写过的重要诗词作品当中的一首,既写景又抒情,表现了深刻、激越、豪迈而丰富的情感,是长征战斗期间红军突破敌人重重堵截,抢夺娄山关的真实写照”。[2]其具有历史再现画面感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首气势宏伟的作品经过田丰精妙的合唱创作之后,使词与音乐得到了非常好的结合,作曲家在写作上多次借鉴了我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将中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诗词有机地融合……更好地体现了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意境,更好地描绘出了伟大的胸怀、气魄与战略思想,成为我国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也是我国传唱至今的不朽作品”。[3]由此可见,这首作品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在音乐领域,同样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这样的“强强联合”,也正体现在了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思政课的教学中,这是“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的高度融合。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合唱的课堂上,还是在其他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上,都可以进行诸如此类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此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并增强其教学效果,充分达到教育的育人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音乐美育问题是多维度的,这也就决定了提升音乐美育的效果不能只有一个途径,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也应从更多角度来进行思考与使用,总而言之,必须“多管齐下”。不只在合唱的教学中,其他公共艺术课程亦是,不同学科间一定要多进行交叉融合,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让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既含“理”又有“情”,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气氛变得富有生气。我相信,只要经过长期努力,始终进一步地规范其教学,并不断地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就一定能提高其教学效率与效果,使美育之花得以绽放,最终结出丰硕的公共艺术教育之果。
作者:帅垒 单位:扬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