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艺术教育音乐美育问题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艺术教育音乐美育问题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共艺术教育音乐美育问题探讨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深层次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中音乐是众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门类中的一种。而在多种音乐表演形式中,合唱是最具艺术性与群体性的形式之一,其在我国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合唱团教学的角度出发,以美育为主线来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合唱;美育;思政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等文件,体现了国家对美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此后,2006年,由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开始实施,此方案更是有效地促进了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积极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使其在日常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上,相对之前都更具制度化与规范化。在2006年印发的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音乐、影视、美术、戏剧、舞蹈等8门课程,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基础艺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任意性选修课分为艺术实践、艺术史论、作品赏析、艺术批评四个层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立体性与完整性,注重通过美育对学生的人文与艺术素养进行综合提升。而在公共艺术教育各课程中,属于音乐类的合唱艺术是其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相对于器乐,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是人声,能够最直接地进行音乐内容的表达,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也能够更深层次地引起参与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其次,在建团所需的硬件要求上,合唱团相对于器乐团,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乐器与花费过多的财力对乐器进行日常维护,团员自身只须拥有良好健康的嗓音条件即可;相比之下,所需成本相对更低。最后,相对于舞蹈团来说,合唱团对演出、比赛时的服装要求也相对较低,例如舞蹈演员的服装是很具有标志性的,体现在节目中,舞蹈演员还没开始跳,光看服装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猜到其节目内容大致如何,服装基本是根据具体节目内容而“量身定制”的,也就是说服装与节目是搭配好的,一套服装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能进行一个节目的演绎,下次换了其他内容的节目,则不能再使用这套服装,这样成本就会相对很高。而合唱团则不同,例如,无论其作品风格、内容是什么,一套西式礼服就几乎能应付所有合唱演出,其服装利用率之高可想而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服装使用的成本。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在全国高校中,合唱团凭借其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艺术性强、成本较低等特点,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与学生的喜爱。那合唱艺术是如何体现美育,通过何种手段来实现美育的呢?又是怎样体现其思政特点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感受、欣赏美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声乐(歌唱)是最能贴近与打动人心的音乐表演形式,合唱即是一种多声部的声乐表演形式,可以通过其不同的声部组合形式向学生传递美。“具有柔美、协和、表现力丰富等特点,被称为音乐体裁中最美的表现形式之一”[1]。合唱依据不同的人声组合表现形式,可分为同声组合与混声组合两种。其中同声又可分为童声、男声、女声三种。不同的人声组合有着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童声合唱具有清脆、明亮等音色特点,给人一种阳光、活泼的听觉感受;女声合唱具有柔和、圆润等音色特点,给听众的是一种优美、抒情的听觉感受;男声合唱则具有嘹亮、浑厚的音色特点,给人一种苍劲有力、宽广深厚的听觉感受;混声合唱因其综合了各种人声音质的特点,而使其音色丰富多彩且极富表现力。在合唱团的课程中,有一部分是对世界各国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合唱作品进行赏析。在合唱团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风格各异的合唱作品中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美。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还能通过对不同人声组合形式音响的聆听,从中感受到其不同的音响组合特点,对各种人声音色特点的认识也会逐渐清晰,这对于之后自己参与排练有着很大的帮助,使其能尽快适应多声部音乐的训练。另外,加之音乐作品本身还具有音调之美、结构之美等特点,学生在长期聆听的过程中,会对音乐越来越敏感,也由此逐渐产生与形成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二、分辨、鉴赏美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能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同时,音乐与文学、绘画等门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类音乐作品中,合唱作品浩瀚如海,无论是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的外国作品,还是在我国近代到现代的中国作品当中,都不乏经典优秀之作。这些作品都是特定时期作曲家感情的凝结和思想的凝练,极具人文性,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所处时代的特征。正因如此,学生在通过大量合唱作品的聆听与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后,能够积累丰富的音乐听觉感受与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使其能够对各类合唱艺术风格进行大致区分,从而进一步具备了从感官上分辨与掌握不同时期、民族、风格音乐特点的能力。例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片段《欢乐颂》,就是根据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Andiefreude》谱写而成。席勒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通过贝多芬具有古典、浪漫派特征的音乐创作后,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描绘出一幅人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终于得到了自由、欢乐并进入共和的理想生活的景象。又如,在我国,将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词曲作为歌词进行音乐创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优秀的作品实现了文学美与音乐美的高度融合。音乐家杨荫浏、李抱枕就曾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为歌词,创作了一首男声合唱作品,其作品旋律悲壮,气势磅礴,描绘出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志气。同时,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不甘屈辱的壮烈气概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经典合唱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生长期在合唱团的课堂里,对中外优秀作品进行大量与宽泛的学习,并常以这种理论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后,就能知道何为“美”,“美”在哪里,并逐渐能自主地从音乐作品中提炼出“美”,对“美”的理解也会越发深刻。

三、参与、创造美

理论离不开实践,艺术亦是,音乐更是如此。要想获得音乐深层次的体验感受,要想感受其中更深刻的“美”就离不开艺术实践,在行内更是有许多人提出,音乐的实践相对于理论来说更重要,离开了实践,音乐就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没有任何意义。虽然观点中的细节有待商榷,但也由此可见,实践对于艺术,特别是对于音乐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合唱是音乐的表演形式之一,合唱团更是一种体验感绝佳的音乐实践团体,因其具有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艺术性强、经济成本低等特点而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国内几乎所有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科学院,都有自己的合唱团,合唱团在许多高校都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团体之一。你只要有一颗对音乐赤诚的心,加之持之以恒与认真的学习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系统与科学的训练后,就定能乘上合唱艺术之船,扬帆在音乐的海洋上。当你加入合唱团后,当你拿到一首即将排练的合唱作品时,你与它“亲密接触”的旅程就开始了。通过排练,你会与他人合作演唱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条旋律与每一句歌词。同时,在老师的引领下,你还可以从音乐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美学等角度了解与学习到有关这首作品的相关知识。接着,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即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是最为重要的。最终,在自身实践创造“美”的同时,也通过这种特殊途径感受到每一首作品的“美”,更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美育过程相对于单纯且被动的欣赏、鉴赏更为主动、丰富与完整,美育的最终目标也更能得以实现。众所周知,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提升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新兴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理解与感受,培养人们在艺术上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且在其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技能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感受上。只有在亲身实践后,才能更进一步、深层次地感受到“美”,辨别与理解何为“美”,从而建立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合唱这一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完全符合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还须注意,在合唱课堂乃至所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上,都应当反映新时代思政教学的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引用红歌,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其作用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上,无论是在教学目的,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以“晓之以理”为主,虽然内容充实,但往往因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经常觉得课堂上缺乏生气,久听便提不起兴趣,常感枯燥乏味,而合唱属于音乐众多形式中的一种,具有音乐的所有典型特征,例如能陶冶情操,让听众感受到美,听众自身与音乐的情感内容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体验到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内容等,以“动之以情”为主,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一个以理为主,一个以情为主,两者看似毫无关系,实则不然,若将两者进行融合与互补,在音乐课堂的欣赏与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思政内容,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用音乐来丰富其形式,这样在教学上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后,学生也会提起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曾经在合唱课上选用了由作词、田丰作曲的混声合唱作品《忆秦娥•娄山关》作为教学内容,发现只要加以认真备课与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就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上体现出之前所说的那几点。例如,“这首作品的词是一生中写过的重要诗词作品当中的一首,既写景又抒情,表现了深刻、激越、豪迈而丰富的情感,是长征战斗期间红军突破敌人重重堵截,抢夺娄山关的真实写照”。[2]其具有历史再现画面感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首气势宏伟的作品经过田丰精妙的合唱创作之后,使词与音乐得到了非常好的结合,作曲家在写作上多次借鉴了我国戏曲音乐的特点,将中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诗词有机地融合……更好地体现了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意境,更好地描绘出了伟大的胸怀、气魄与战略思想,成为我国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也是我国传唱至今的不朽作品”。[3]由此可见,这首作品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在音乐领域,同样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这样的“强强联合”,也正体现在了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思政课的教学中,这是“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的高度融合。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合唱的课堂上,还是在其他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上,都可以进行诸如此类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此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并增强其教学效果,充分达到教育的育人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音乐美育问题是多维度的,这也就决定了提升音乐美育的效果不能只有一个途径,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也应从更多角度来进行思考与使用,总而言之,必须“多管齐下”。不只在合唱的教学中,其他公共艺术课程亦是,不同学科间一定要多进行交叉融合,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让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既含“理”又有“情”,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气氛变得富有生气。我相信,只要经过长期努力,始终进一步地规范其教学,并不断地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就一定能提高其教学效率与效果,使美育之花得以绽放,最终结出丰硕的公共艺术教育之果。

作者:帅垒 单位:扬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