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

【提要】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艺术教育;立德树人;情操

当今社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导致很多人缺乏对优秀艺术作品中感情和精神表达的重视。即使学校建立的必修艺术课程,往往也过多的强调艺术表达的技巧,迎合市场的需求以探寻自身职业之需。艺术课程形同虚设,忽视了艺术教育重在个人的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只为完成任务而已。这样的艺术课程往往削弱甚至诋毁了艺术中感情的和精神表达的有益成分,而更多的是艺术技巧的炫示和职业需求的被动满足。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我们国家整体的教育中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不够重视。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教体艺[201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自古孔老夫子倡导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既强调了德行是做人的首要,审美修养在道德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注重二者之间必然的发展联系。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会提升审美修养。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在当今知识型社会背景下,将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突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全新智能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势下教育部将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起来,认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八个方面具体阐释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所起到的独到而必不可少的作用。艺术涵盖面非常之广,简单的说艺术作品就是所有人们创造的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体验的东西。那么,怎么成就一件艺术作品和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美就牵涉到了什么是美这样一个美学的基本概念。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基本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要经过良好的艺术教育才可以逐步实现。

一、艺术教育丰富学生内心世界

艺术创作过程中是充满思想和情感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奇思妙想,往往是“有感而发”的创作。学生当中不乏“思想者”,我们时常惊叹于学生大胆、新奇的想象并为之感动。作为艺术教师,我们应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心中所愿并善于借助“艺术”这种“第二语言”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情感(内在),直抒胸臆;鼓励学生将深刻的、晦涩的思想借直观生动的艺术形式予以阐释。年龄越小的孩子希望借助艺术这种外在的形式表达内心情感的愿望越强烈,这就不难理解孩子们自小就喜欢美术、音乐,喜欢写写画画、唱唱跳跳,这一方面源自孩子们的天性,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们在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将涂鸦、歌唱看做表达内心世界的“第二语言”。

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生将内心美好的思想情感通过直观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似乎更符合他们的天性,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善于表达内心美好情感的态度与习惯。内心的美好、淳朴的心灵才会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乐于玩耍、乐于发现、乐于探索;艺术创作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大有裨益。

三、艺术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美来源于生活,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到户外写生,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随性而不刻意。他们画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用心去感悟,去体验,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美好愿望融合在画面当中,让他们去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在“艺中游”,在“玩中艺,艺中玩”,不用一些条条框框去禁锢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自由去表达,在创作中体验“天马行空”的快感,我们只是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根性的差异在艺术技巧和美学原则上予以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和表达美好情感的乐趣。宋代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快乐是产生创作灵感的源泉。

四、艺术教育要顺从学生的天性

明朝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认为:儿童的性情是喜欢玩耍而不喜欢拘束,教育儿童,一定要引导他们活泼地学习,使他们学习时心情愉快,那么他们的进步才不会停止。不止是儿童,青少年、成人同样需要在快乐的心境下获得学习的进步。因此,要对学生施之有效的教育,就要使其喜悦,使其在“乐游”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受到教育。那种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严格拘束和限制的父母和老师,只知“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甚至“鞭挞绳縛,若待拘囚”,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扼杀其智慧,使其“日就枯槁”,这对学生生理、心理发育是极大的危害。当然,这种“玩”与“乐”并不是茫无目的的玩与乐,而是在愉悦的情境下带着好奇心、探索的精神去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感到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绘画、手工、音乐艺术创作也同样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考的方式,在艺术活动中反映他们的情感思想,而且这种思考有助于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进行总结,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事半而功倍。

五、艺术教育要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可以将每日所发生的感兴趣的事或印象深刻的事用绘画的方式、日记的方式或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下来,我在日本留学和工作期间,因学习和工作需要,常常要去冈山大学附属中小学听课,日语里叫做“授业学习”,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一个自制的小绘本,里面画满了漫画,框在格子里,旁边写了一些文字,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每天的生活,有在学校的生活,比如:“快乐的陶艺课”“今天画集体创作画我的十个手指都沾满了颜色”“我最满意的一件木工艺作品”等等;有走出校园的生活,比如:“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我今天捡到了一枚漂亮的枫叶”“去中国同学的家中做客”等等;同学们非常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快乐,体验他们的幸福感,在与他们的交流探讨中也是一次快乐的情感交流过程。

六、艺术教育要顺势而为

既然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渴望创造形象,那么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支持学生的这种倾向。学生们喜欢涂涂画画写写,正如他们富于幻想一样,有时愿意照着图片画,有时画喜欢的物品,有时画自己的父母,有时画一些美好的愿望……久而久之,这种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可能发展成为更有价值的才华,艺术教育是开启心灵教育的钥匙、通往快乐之路的起点。艺术教育带来的不仅仅只有乐趣,随着年龄与生活经验的增长,绘画技巧的不断成熟,学生们会逐步加深对美的理解和热爱,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运用艺术的形式去创作和表达形象,并从中获得乐趣与美感,这是他们心灵的需要。如果他们缺乏像绘画这样的心灵表达方式,会觉得很痛苦。学生们愉快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去,绘画可以培养淳真的爱好、真挚的情感和群体的观念。一点一滴的鼓励、帮助和认同感都将促使学生们将内心的情感外化为艺术形式(形象)并善于与他人沟通,而且这种能力会逐渐增长,直到这种感情和创作的能力结合。

七、艺术教育要用美熏洗心灵

正确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善于运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手中的画笔去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当同学们内心充满感恩,将内心丰富的思想情感用画笔表达出来的时候,这幅作品也就具有了生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会对同学们情感真挚的作品充满了惊叹与感动。惊叹于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感叹于他们淳朴而真挚的情感,内心的美好才会有生动的作品,所谓的: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有胸襟有气度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有生命力的作品反映了一个人的胸襟与气度,学生们将来不一定从事专业的美术创作,但一定要有审美的品味,具有艺术修养与艺术气质,艺术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陶冶性情,提升人格修养与品味,从而形成豁达的胸襟与气度。正如魏晋南北朝“古画六法”当中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孔老夫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此,艺术的熏习着重“意在言外”,讲究“意境深远”,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豁达的胸襟与气度相辅相成,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艺术教育专注的人格教育

学习技巧只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全部,学生将来即便不是艺术家,也至少是具有艺术素养的公民。高尚的艺术熏习有助于正直人格的形成。崇尚心灵的艺术创作强调的是艺术作品如何陶冶情操,一幅艺术作品总是引领我们感受她的“意在言外”,意在创作的动机、思想和感情、创造过程中对美的感受以及人格的升华。艺术创作的过程对于人的心灵是由内而外的洗礼,将质朴纯真的内在情感外化为生动美妙的外在形象,这种心灵的教育教会我们尊重每一位创作者,尊重他们的生活经历,尊重他们真诚的情感流露,尊重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独立的思考去表达对美的感悟,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在“游于艺”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学会与世界和谐共处,这也是我们尊崇当今的心灵教育所倡导的:在艺术的熏习中体现正直的人格。艺术教育是提升人格素养之必需,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陶冶情感,通过愉悦的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唤起美好心灵的歌声,将美的教育,爱的教育,心灵的教育落实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是我们不断要探索的动力。

作者:岳丹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