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3篇)

第一篇: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改革

西安是中国十三朝的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西安地域艺术资源的作用,更加合理地、科学地发展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件设施等诸方面构建西安属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仍然是西安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实践的新课题。为此,我们对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调研和探讨。

一、调研结果与现状分析

我们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十所大学进行调研,根据走访和问卷数据统计,我们发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提高和创新的空间依然很大。

(一)课程设置与具体开课情况

西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具体开课情况凸显如下问题:

1、教学监管不到位

一些学校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或管理部门,公共艺术教育大部分挂靠在学校教务处。可以说大部分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与学缺乏监管,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是:课程设置极具随意性和盲目性,课程依教师而定,教师授课随意性大,教学大纲只是摆设;没有合理的课程构成,课程学习只注重艺术欣赏而轻视艺术实践,缺乏必要的课外学习延伸,再加上课时量少,大班上课,难免出现学生走马观花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勤较差,教学效率较低。

2、教学体系不统一

西安属地高校对教育部“指导方案”中规定的八门选修课程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同一门课,计划学时和学分值差异较大,比如《音乐鉴赏》课,西安医学院1个学分,授课学时16课时,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设立2个学分36课时,而陕西师范大学设立1个学分,计划学时20课时等等;无固定教材(大部分高校没有教材),教学内容依教师而定;缺乏评价体制,对开课的效果(无论是教还是学)少有认定,教学缺乏科学的目标。

3、课程设置无层次

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单调无层次,课堂教学缺乏课外延伸与互动。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满意度仅有21%,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要求和个体差异前提下,彰显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单调空洞,缺乏吸引力。

4、课程考查流于形式

对以艺术欣赏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考查的方式大部分高校采取开卷写命题小论文的形式。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课程考查只是流于形式,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有效可行的课程考查形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东拼西凑,缺乏必要的选拔与考核,未形成年龄、学历层次、学科结构合理的、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从而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需要得不到必要的保障,更谈不上师资后备、人才输送机制和行政制度保障。一些没有艺术专业的学校,甚至到社会上找几个所谓艺术家在学校兼课,组织一些“业余爱好”的中青年教师按照自己的爱好授课。现在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艺术学科,成立了艺术学院,经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梯队建设等等,应该能够满足这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是,由于学校管理机制的缺陷,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艺术专业教师在完成本科专业教学工作以后,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学校量化管理所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不再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可以说这些院校既存在艺术专业师资的浪费,又存在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严重不足,值得学校管理部门深思。

2、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够

兼课教师多,专职教师少,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兼课教师缺乏全身心的精力投入,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差,监管也存在现实问题。学校现有的艺术专家、教授大多忙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社会各种应酬活动,无暇顾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所以许多学校现在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缺少必要的组织培训,缺少必要的传帮带,大多数在自己摸索,其文化层次,知识结构,教学组织与管理很难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

(三)硬件设施缺口较大,实践平台有待拓展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实践,强调技能、技法,而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剧、戏曲等等艺术科目的教学,需要较为专业的教室和设施才能完成,比如音乐类课程需要琴房、专业音响、排练室;舞蹈类课程需要形体训练室、舞蹈排练室;书法、绘画需要相应的艺术工作室等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基本的硬件设施缺口较大,是西安属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普遍现象,大部分学校只开艺术欣赏类课程,多媒体教室是唯一的“硬件设施”。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艺术古城,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积淀,形成了既有地方特色,又集各种精华于一身的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体系,西安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和艺术博物馆。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西安本土文化、艺术地方特色结合情况比较薄弱,实践平台拓展空间比较大。另外,专业图书、音像资料的建设有的学校也刚刚起步,有的学校“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

二、探讨与建议

(一)强化科学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我们亟需从观念上和理论上,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认真地反思,西安属地高校要强化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艺术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多元创新,把公共艺术教育真正当作高校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一门学科,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使艺术教育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整套合理的课程构建、教师队伍和学科研究,有一套与之相关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来规范艺术教育的教学、建设和管理,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从而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环节

西安属地高校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环节,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要求和个体差异前提下,彰显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尤其要结合西安地方特色,开设一些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予教师更加开阔的创新空间和更具艺术性的教学思路。这样,因地制宜,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逐步发展凸显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调研中我们发现,西安属地高校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满意度仅有21%,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单调空洞,缺乏吸引力。我们建议学校在开始艺术课程的类别上,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尽量涵盖戏曲、乐器、舞蹈、艺术设计等多个艺术门类,尤其要结合西安地方特色,开设一些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

(三)优化公共艺术教育学习环境和学习系统

西安属地高校急需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力度,构建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和学习环境,优化整合以互联网现代技术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核心的公共艺术教育学习系统。

1、利用校园网,建立公共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

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电子网络的基本技能,并有上网聊天、参与BBS讨论和微信交流等习惯,学校要利用校园网,构建公共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设立教学内容、教学参考、问题探讨、艺术展示、论坛等窗口,鼓励广大学生参与网络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的个人见解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实现课堂教学向网络资源的课外学习延伸。

2、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动态拓展

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不断扩充艺术教育学习资源更新和补给渠道,实现学习资源的动态拓展。校园公共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应与西安属地文化艺术单位做好沟通合作,尤其要与博物馆、歌舞团、碑林、画院等做好沟通合作,与其相关网站做好链接;同时要做好西安属地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校际联合,高校之间可以精选一批优秀艺术教育教学课件、视频在网络学习专区交流,也可以开展一些有时效性和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吸引有艺术潜质的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网络互动,即延伸了课堂教学,又丰富了艺术学习的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优秀的艺术类网站,和各种媒体艺术资源都可以依托互联网现代技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动态拓展的对象。学校要加强校园网艺术教育学习交流平台的管理,组织专业教师经常维护和更新,不断完善和发展,努力使之成为大学生艺术学习的良师益友。

3、提升校园艺术氛围和优化艺术学习环境

校园艺术氛围和艺术学习环境,是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向外延伸的有利条件。学校可以将“艺术论坛”、“艺术节”等作为艺术教育课程的延伸,将其常规化,规范化。请相关的艺术名家、专家来校园开讲座、办个展与学生互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优化学生的审美取向,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品味。学校要支持和鼓励学生艺术团体或个人,携自己的艺术创作,走出校园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在艺术实践活动观摩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硬件设施的配置

艺术教育教学要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和感受,教学环节中必须要借助相应的硬件设施作保障,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学校应当加大投资,配套相应的的专业教室、教学器材和设备、场地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加强校际联合,资源共享。

(四)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

西安属地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面临诸多困境,目前亟待解决的是补充师资力量,提高师资素质。

1、优化政策招贤纳士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和措施,既注重社会上有艺术才华的教育精英,也注重高学历的艺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引进校园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在业务培养、职称晋升、出国深造等方面,重视艺术教师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以稳定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另外,加强校际合作,师资共享,也是解决师资紧缺的有效举措;学校还应该设立专项资金,不定期聘请校外艺术精英(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开讲座、办展示、作指导,开阔师生的艺术视野,优化师资队伍。

2、加强培养提升素质

学校要提供一切有利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既要提升业务水平,又要加强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为更多的青年教师提供国内外专业进修培训的机会,同时在校内组织和引导教师专业学习和业务交流。艺术教育教学越来越与高科技技术手段紧密相连,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艺术教育教学,艺术教师应该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现代高新科技教学手段,密切关注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社会学等渗透性成果,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书育人并重,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

作者:卢强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第二篇:高校公共艺术钢琴教学现状与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钢琴教学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新宠”,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也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综合素质和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公共艺术教育概述

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对象为各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教育的内容涵盖了音乐、美术以及舞蹈等多方面的艺术教学。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文化内涵、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有利于素质教育中“德育”与“美育”的培养,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钢琴教学的现状

1.钢琴课时较少,学生数量较多。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钢琴教学多数为选修课程,大部分高校的钢琴选修课为每周一次,一次平均为2~3个课时数。在这些学时数内,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授学生钢琴弹奏技巧,课时数明显不够。由于每周一次的教学课程,课程之间间隔过长,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部分高校钢琴选修课人数过多,造成课堂难以管理的现象,不仅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钢琴实践教学的展开。

2.专业教师及琴房短缺。钢琴教学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在高校的日常教学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在综合院校开设钢琴课程,学校的钢琴课会由专业的钢琴教师进行教授,但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师也有自己日常的教学任务,导致鲜有钢琴教师愿意分出部分精力来承担钢琴的集体教学任务。在工科院校,钢琴课的重视程度则令人堪忧。某工科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钢琴选修课程,但其教师却不具备专业的授课资格,并且学校琴房的钢琴数量和质量也不尽人意,学生缺乏良好的上课状态。

3.学生缺少基本的乐理知识,授课方式单一。选择选修课时,学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钢琴,由于授课对象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而教师进行教学时,普遍从音乐理论和钢琴实践着手,学生学习吃力,逐渐丧失对钢琴的兴趣。高校钢琴课的授课模式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对刚接触钢琴学习的学生来说显得有些枯燥,到后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钢琴教学的相关改革建议

1.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钢琴教学的开展应一改以往大篇幅的纯理论教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演奏中,使钢琴演奏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首先,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先从钢琴的历史沿革讲起,让学生了解钢琴的发展史、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钢琴作品等,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探索心理;其次,在钢琴的技能教学中,教师以简单的乐曲为主。大多数的学生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钢琴,致使这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师在教授学生钢琴技能时,应以欢快的中小型乐曲的选择为主,方便学生学习掌握。中小型乐曲与大型钢琴乐曲相比,一是对钢琴的技能要求较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学生容易掌握;二是学生能从中体验到钢琴乐曲带来的快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数码钢琴教学,降低教学人数。钢琴教育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钢琴价格昂贵,因此许多高校的钢琴数量不尽人意。数码钢琴的价格为传统钢琴的一半,学校可以采购数码钢琴来解决钢琴数量不足的问题,用数码钢琴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高校存在钢琴课人数过多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学生在课上无法及时与钢琴曲目进行及时的联系,因此学校要根据钢琴的数量控制学生人数。高校的钢琴课程虽然不能采取个性化教授的“一对一”模式,但也要让参与的学生对钢琴课程有一个感性的认知,避免让钢琴课成为一门“混”学分的选修课程。

3.带领学生探索音乐的精神世界。不同的音乐因其不同的创作背景,表达着属于作者或者创作年代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授钢琴时,也要带领学生去探索音乐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协奏曲》时,通过讲述其改编过程,向学生展现出中华民族为了自由解放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高校的钢琴课上,教师应还原艺术带给我们的精神价值,体现钢琴教育的灵魂所在。

四、结束语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开设钢琴课,不仅多角度地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牢固的基础。在面对钢琴教学中的问题时,学校要做出及时的改革,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崔青 单位:陕西省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分析

艺术与科学就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在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高等学校还存在很大不足,面临很多挑战,对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迫在眉睫。

1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指课堂教学形式以外的学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其与“第一课堂”公共艺术类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将美育提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是对于艺术教育重要作用的深入阐释,是我们今后加强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其中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

2目前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不足及挑战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第二课堂艺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大不足,面临很多挑战。易晓明教授调查了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和实效的评价。调查结果为: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偏低;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在艺术活动各维度中,大学生对于学校在艺术活动的宣传方面较为肯定,但对自身在艺术活动中的参与度评价最低。[1]余嘉博士经过对上海地区9所理工科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着管理体制尚无规范、课程设置条理不清、实践平台尚可扩展、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等四大问题。[2]笔者通过长期的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研究发现,作为中部地区理工科高校的河南工业大学与上述研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共性。

3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包含六大机制,即目标构建机制、战略实施机制、特色锤炼机制、内涵建设机制、品牌营造机制、艺术普及机制,这六大机制互为补充,共同支撑了高校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本文选取河南工业大学做为案例进行研究,该校在第二课堂艺术教育中不断创新,构建了“一二三四五六”管理机制。即把构建“高雅大众化,美育常态化”艺术育人体系作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重心下移”“请进来、走出去并举”两大战略;广泛开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世界性三大特色的多元文艺活动;着力打造艺术活动的四个“合”;构建五大品牌文艺活动体系;在艺术普及方面做到全年不断线,力求六个“有”。

3.1创新目标构建机制,坚持一个目标———构建“高雅大众化,美育常态化”艺术育人体系

目标是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管理工作理性化的最终体现。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案例中,目标构建成为管理机制创新的第一步。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与“艺术展演季”等活动,学校着力构建“高雅大众化,美育常态化”体系。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相结合,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届次化的艺术展演,使其成为引领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有效载体,力求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完善艺术育人体系。与此同时,河南工业大学还力求学生艺术团体的一体两翼、协同发展。“一体”即校大学生艺术团,“两翼”指各二级学院艺术团及其他艺术类学生社团。校大学生艺术团以“弘扬校园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宗旨,活跃在校内外的文艺舞台上,用艺术诠释着河南工业大学的精神和气韵;与此同时,各学院也建立了院级学生艺术团,很多院系的学生组织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活动品牌,在校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各类由学生自行筹建的艺术社团,如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大学生剧组等,是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骨干力量。学生组织调动自我热情、凝聚自我力量、发现自我价值,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春工大处处洋溢着艺术之风。

3.2创新战略实施机制,两大战略并举———纵向维度的“顶层设计、重心下移”与横向维度的“请进来、走出去”

战略实施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动态管理过程,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案例中,运用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政策激励等机制,有力推进了战略实施。

3.2.1纵向维度的“顶层设计、重心下移”

坚持顶层设计与重心下移相结合。一是需求导向,认真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谋划第二课堂艺术育人工作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运用学生组织“工大青年调查”的平台,对第二课堂艺术活动进行调研。围绕“三度”,即艺术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美誉度开展工作,使调研结果成为下一步工作的源头之水、有本之木、决策之基。二是目标管理,重心下移。河南工业大学对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各项重大活动实行招标承办制,充分调动学院积极性。同时,制定《河南工业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考评细则》,针对学院艺术育人工作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了对学院工作成效的量化考核,把软要求变成了硬指标,使艺术育人工作有标准、有检查、有考核,便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促进了艺术育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政策配套,表彰激励。课程化改革中实施的第二课堂“一课化”是河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特色,即将部分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列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量,表现优异的同学予以学分奖励。另外,在学校年度“五四”表彰中,专列学生艺术活动单项表彰,有力地推动了艺术活动的开展。

3.2.2横向维度的“请进来、走出去”

坚持“三个请进来”,使高雅成流行,国粹为时尚。一是“请进来”高水平的演出。河南工业大学连年承办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河南民族乐团、河南省曲剧团等为广大师生呈现了一场场丰富的视听盛宴。优秀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二是“请进来”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河南工业大学聘请著名竹笛演奏家、河南省青年民族乐团团长吴建艺等艺术家担任艺术团兼职导师,进一步提升艺术水平。三是“请进来”高水平的讲座。河南工业大学运用“工大讲坛”平台,邀请学界大师为学生开设文艺类学术讲座,例如:物理学家黄祖洽院士的《科学与人文本同根》,国学大师傅佩荣的《探寻国学精髓,感悟人生智慧》等,使广大青年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坚持“两个走出去”,成为德育新载体,服务主旋律。一是“走出去”观摩艺术。河南工业大学校团委老师整合社会资源,带领大学生艺术团、学生会、艺术类协会骨干等,共同观看校外优秀文艺演出。提升了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工作水平,加强了艺术团的对外交流,开阔了艺术团成员的视野。二是“走出去”展示艺术。近年来,在高雅艺术的感召下,学生开始从台下走到台上,发挥艺术社团的优势,于暑假分别走进乡村与社区,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回馈给人民群众。

3.3创新特色锤炼机制,三大特色多元互融———广泛开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世界性的多元文艺活动

特色发展是艺术工作的灵魂,丰富多元的校园艺术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粉丝”,扩大艺术活动覆盖面与育人效果。在河南工业大学的案例中,我们看到艺术活动类型兼具民族性、地域性与世界性,做到了雅俗共赏、丰富多元。一是民族性。开展“国学周”系列活动、届次化的“最炫民族风”民族风采展示大赛、学生社团芰荷汉服社的“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系列讲座等活动,使艺术作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审美意识,表现中华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情趣,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二是地域性。由于师生来自全国各地,学校针对性地开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例如:届次化的“粤豫连襟,共谱华章”粤文化主题演唱会、二人转专场演出、“民族风,家乡情”高校艺术交流晚会等。展示了具有各地方特色的艺术类型,对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普适性都具有良好示范效应。三是世界性。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和办学视野全球化的氛围日益浓厚,艺术教育工作也应乘势而上,借力前行。通过海外留学生在校内各个艺术平台的展示,如“发展中国家中国少林武术培训班”汇报表演等,丰富了学校的艺术类型;同时,学校还举办了届次化的英语文化节、世界文化巡礼等活动,充分展示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3.4创新内涵建设机制,着力打造艺术活动的四个“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第二课堂艺术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河南工业大学做到了艺术活动与办学特色、专业特点、主题教育活动、新媒体氛围营造等的有机结合,为艺术活动营造了更深、更广的舞台与发展空间。

3.4.1艺术活动与办学特色相契合

河南工业大学着力打造契合办学特色的文艺活动,助力内涵发展。粮油食品学科群是河南工业大学的核心办学特色,学校紧紧围绕该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第一方面,承办“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包括“科学节粮减损,保障粮食安全”省级辩论赛、科普展览、主题影片展播、大学生“爱粮节粮”公益广告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号召大学生爱粮节粮;同时,承办“世界粮食日”河南分会场系列活动,包括启动仪式、烛光守夜晚会、大型“高校行”活动等。第二方面,在以粮油为特色的社会实践中,广泛采用多元文艺形式,普及知识,影响大众。例如:“食品安全行,助力中国梦”社会实践,“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爱心粮”社会实践,宣讲“节粮爱粮”进社区,“光盘行动,弘扬传统美德”活动等,有力支撑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3.4.2艺术活动与专业特点相韵合

第一,以两大校级平台凝聚人。河南工业大学现有“青年研究中心”科教文化发展研究室及“大学生论坛”两大学生组织平台。“青年研究中心”是从事青年及大学生研究的学术机构,其下属“科教文化发展研究室”对艺术育人工作展开了有益探索;“大学生论坛”为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激情的平台,陆续开展了《光影感动青春》《读书•旅行》《梦轮回》《多元的校园文化》等文艺类分论坛,凝聚了学生文艺力量,拓展了学生文艺平台。第二,以各个院级平台熏陶人。经过多年沉淀,河南工业大学形成了以设计艺术学院“创意风———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家园”、新闻与传播学院“传之梦”理想教育平台、生物工程学院“秋之舞动”植物卡设计大赛等为代表的艺术育人平台。艺术活动与专业特点相韵合,打造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

3.4.3艺术活动与主题教育活动相耦合

河南工业大学以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学校的主旋律,产生了德育、美育齐头并进的强大耦合效应。第一,开展爱国爱党艺术教育,提炼“红色”内涵。例如:在十八大主题教育活动中,开展演讲比赛、红歌大赛、红色剪纸作品展、红色电影展播等活动。为了巩固学校“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在青年学子中开展《长征组歌》排演活动,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艺术教育高度融合,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第二,发挥文化渗透力,提炼时尚内涵。河南工业大学通过承办河南省青年时尚促进会成立大会暨郑州女裤创吉尼斯纪录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吸引了省领导及社会各届人士3000余人参加,被人民网等全国200余家媒体报道。第三,进行爱校艺术教育,提炼“美丽工大”内涵。河南工业大学通过开展“美丽工大”系列活动,通过工大E图网、工大掠影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发现身边之美、校园之美、生活之美,培养爱校、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操;连续九年开展“唱校歌•铭校训•爱工大”活动汇报展示会,发挥了“工大精神”的引导、激励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3.4.4艺术活动与新媒体氛围营造相融合

河南工业大学善于运用多维宣传媒介,通过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宣传,营造全体学生赏艺术、论艺术、爱艺术的良好氛围。第一,校团委于每学期初制定《学期课外艺术活动一览表》,绘制“艺术活动地图”,并通过“青年在线”网站等进行全媒体推介。第二,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海报、展板等多种媒体,为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周末文化沙龙”大型喷绘平台,于每个周末整合推介全校的文艺活动。第三,利用校共青团微博、微信、人人网、QQ空间四位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对演出活动进行图文现场直播;对历次迎新晚会、毕业晚会进行校园网同步视频直播;在校团委官方微信平台引入校园广播站、大学生艺术团音频双向互动栏目,升级“点对面”传播方式,做到“点对点传播,心贴心服务”。不断开辟多维育人空间,持续影响、持续熏陶。

3.5创新品牌营造机制,持续锤炼五个艺术活动品牌

艺术活动品牌的实质是其承载的价值、文化品味和个性的总和,是组织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是艺术活动的无形载体。只有坚持不懈地营造品牌,才能不断增加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与忠诚度。河南工业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梦想起航”主题迎新晚会、“飞得更高”主题毕业晚会、科技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季等五个文艺活动品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年开展历时三个月、由十余场演出组成的“艺术展演季”活动。该活动由校大学生艺术团、校广播站及二十余家校内外艺术社团联合承办,是学生艺术团体“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与最佳诠释。通过展演,激发活力,铸造精品,以展带练促提高,以点带面促发展。展演季的举办,为各学生艺术团体打造了艺术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了校内与校际各艺术团体之间“比学赶帮超”的活力,点燃了艺术精品打造的热情。同时,学校教工艺术团成员及艺术指导教师与同学们联袂演出、同台献艺,共同将演出推向一个个高潮,产生了极佳的引领与示范效应。

3.6创新艺术普及机制,校园艺术活动力求六个“有”

艺术活动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必须创新艺术普及机制。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目前高校艺术教育的最大挑战。在该校案例中,艺术普及方面做到了全年不断线,力求六个“有”,即“学校有规划,学院有平台,社团有活力,活动有届次,周末有沙龙,周周有活动”。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各基层学院均具备院级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及合唱比赛等群众性文艺活动平台,各级社团开展了届次化的新生文化节、社团巡礼展、社团文化节、女生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网络艺术文化节、大学生原创流行音乐节、摇滚音乐节等活动。在学校“周末文化沙龙”的统一引领下,做到了周周有活动,精彩不间断,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言:“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高等学校应继续重视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工作,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谱写艺术育人工作的新篇章。

作者:杨子江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