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的是学生艺术专业水平的培养和艺术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艺术教育本身对学生学习以及性格形成和能力提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没有重视。通过研究艺术教育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结合当代教育以及一些社会因素,来论证艺术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艺术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
未来社会高科技之间的竞争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所以,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高校一定要均衡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人文精神的熏陶与艺术教育都对素质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拆分的,互相融合与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两者并行发展,具有特色的个性情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艺术与科学同样源自于高尚的人类活动,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是其追求的根本目的。
二、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由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先进条件已经被创造,所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心理能力全面发展开放的基础上,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双方面高水平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双方面和谐发展的共同结果。艺术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发展作用巨大,特别是能够极大地影响非智力因素,这都与大脑机能活动科学的规律相符。人类的大脑有左半球和右半球两部分组成,左半球主要负责处理言语,抽象逻辑思维的运作,右半球主要负责处理表象,具体形象思维运作。在美国学者斯佩里的裂脑实验研究中可以得知,人类大脑的运作是两个半球专门分工与默契合作的结果。总而言之,人类的塑造过程,不单单只是艰辛的培养过程,也是繁复与精细的艺术过程,更是一种需要伴随艺术的参与与滋养的生动过程。所有的原因都在于艺术不仅能让人充分完整的享受美,还能体现人的审美态度,陶冶情感、培养品格。
三、高等院校中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艺术教育已经在高等教育推广开来。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超过两千所各类高校开设了各类艺术类专业达800多所,艺术教育院校提供更多的课程和活动实施高质量的艺术课程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艺术和美的品味。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高等院校在很多方面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来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和运用美。目前,很多国内的大学尽管已经设置了包括艺术、书法、音乐、戏剧和其他艺术鉴赏课程作为艺术训练的选修课程,但是课时有限,平均每周一到两节课,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最终取得的选修课程的学分有限,导致学生在艺术选修课上失去了动力。课程评价标准不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基于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偏好来安排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综合性教材,导致很多艺术形式不能连贯学习,缺乏完整的教学系统。这些问题导致国内大学的艺术教育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在国外一些非艺术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的同等阶段更加强调艺术和人文课程的质量,并且作为必修课程推荐给所有学生。每一名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必须完成6到8个阶段的学习或者取得30个艺术相关课程的学分,当然这些课程的内容并不仅仅限于艺术欣赏阶段。一些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参加真实的艺术活动,从而使学生可以从知觉到理性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加深对艺术的感知和领悟。近些年,尽管一些高等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方式和方法与之前相比已经大有改进,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缺乏特色。大部分学校仍然是枯燥的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很少有学校会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的艺术活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放视频资料,让学生独自鉴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欣赏缺乏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形式,仅停留在初级的欣赏层面上。尽管很多大学提倡艺术教育很多年,但是最终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据调查显示,在高等院校中全职的艺术教师很少,在大部分的大学和职业院校艺术教师所占的比重甚至比规定的还要少。教师资源不均衡,大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是由学校团委负责的。没有正规的师资队伍,课堂上缺乏有效组织,教学语言不规范,表述不准确,不能运用艺术来专业地呈现教学内容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由于教师、教学资源和设施的缺乏法,使得艺术教育的推广障碍重重。
四、结语
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把艺术教育的方法和过程更多地转向培养高素质人才,这能提高人才的整体艺术修养水平,对人才成长产生积极而深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鑫易.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D].开封:河南大学,2008.
[2]魏娜.艺术教育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作者:杨智 单位:武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