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会计面临困境及发展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环境会计逐渐被企业所认识和关注。随着低碳经济市场的不断形成,实施环境会计成为各个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从实施环境会计的低碳经济背景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在实施环境会计时所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提出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环境会计的发展策略,从四个方面揭示了在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下环境会计的发展策略分析,以此供有关人士参考。同时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手段,环境会计在协助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为低碳经济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会计;困境研究
改革开放为我国发展提供重大的机遇,中国经济在短短几十年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源过度开采浪费、温室气体排放、产业转型不彻底等问题都揭示了环境在我国不断恶化的事实,逐渐地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不仅仅关注经济利润和效益,同时兼顾到生态环境的问题。当然,企业在实行低碳经济中,环境会计恰好提供辅助手段来帮助企业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核算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中国的环境会计核算在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可行的体系,并且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本文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困境展开研究,并对此提出推进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的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企业在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低碳经济及环境会计的内涵
目前,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的背景下,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尚未有明确的含义。然而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低碳经济是指企业运用制度创新、或者技术方法的创新,使得企业能够保证产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发展模式,目的是降低二氧化碳过度排放量对于环境的影响,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低碳经济在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传统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来维持生态平衡。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需要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协调目的。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的各会计要素,都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货币进行计量。但环境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按照劳动价值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对于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是不计量的,会计不需对其进行核算。然而这些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有相当部分是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因此环境会计必须能够建立对非交换、非劳动物品计量的价值理论。
二、企业推行环境会计的困境和问题
(一)环境会计的核算系统不完善。考虑到如今我们国家尚未出台完整并且系统性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而且没有相关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指南,由此导致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容易面临各种问题,比如计量方式方法的不确定、计量对象的错误、各项报告不客观等。环境核算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成本核算与管理,但是由于行业的差异性,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适用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也是不同的。然而当前我国环境会计人员缺乏结合特定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环境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导致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无法选择有效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以及计量方式。基于以上原因,企业的涉及到环境会计的各项业务也难以高效地开展及实施。
(二)企业对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明显不足。目前,国家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尚无专门的准则或相关规定,会计制度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定不多。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涉及到部分环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相关规定。尽管《税法》中对企业环境保护予以减免税作了相关规定,但没有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其中没有详细规定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多数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目标以本单位利益最大化,往往不以如实完整的披露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责任和社会义务,常出现如公布的环境资料可比性差、定性分析资料少、定性分析披露不附时期等的问题。这种情况使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缺乏严谨性,信息披露比较随意,无法满足外部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要,从而加深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信任感。
(三)企业注重利益忽视环境效益。环境保护一直是国家倡导的理念,国家时刻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我国部分企业依然采取高污染高排放方式进行生产。这些企业往往只关注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环境污染问题,完全不顾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以牺牲当下的生态环境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严重阻碍了在低碳经济中实施环境会计核算的进程。若企业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极有可能造成企业长期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和经济利益下降。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利用技术创新,建立一种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尽管低碳的热潮遍布全国,但是落实到企业的实处还需加强。
(四)企业缺乏专业环境会计人才。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不同,环境会计是以传统会计学理论和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环境科学等多个自然学科、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目前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需要使用到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但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往往对传统会计非常熟悉,对环境学等学科了解甚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较少。这就使企业会计人员对环境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同时增加环境会计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见的诸多问题。此外,环境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等与普通会计相同,不被公司重视,在事业发展上很难有新的突破,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三、未来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当前,我国各个行业里的企业在环境会计方面的应用还做的不够成熟,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也不够完善,相比较而言,很多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核算方面都比较成熟,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国家要向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虚心学习,掌握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充分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借鉴,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适合企业发展的运营模式。企业要想达到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目的,首要做到的就是从自身出发,充分认清环境会计核算的本质,了解环境会计核算的不同计量方法和实质性的问题,考虑到我国的真实国情,为企业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决策和建议,由此来为更好地完善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做出各自的努力。
(二)重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于企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至关重要,甚至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考虑到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不全面的情况,我国应该借鉴别国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以此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因此应该对不同层面的主体在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行为进行研究。主要从企业、政府和民众三个层面来展开。首先,企业应量化并披露可能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潜在风险和预计债务,以量化的方式为主,辅助以定性的文字说明,并详细描述对企业未来持续经营造成的影响。形成在核算和披露方面规范化的标准,使企业的实际操作有据可依。其次,政府的有关部门也应当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的实时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加强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从而有效地保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最后,民众应自觉提升环境意识,关注企业对于环境信息会计的披露。
(三)转变企业环境保护观念。为了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推行,企业必须接受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业务结构。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才能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达到协调统一,认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将环境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当中。此外企业要建立起相应的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始终监督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环境会计工作的更好开展。企业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科技创新来节能减排,企业的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有保护环境和国家资源的义务,在企业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评估的同时,将环保工作作为评估之一。
(四)提升环境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提升环境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与高校会计专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体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企业对环境会计人才的需求规划学科设置以及实际操作项目设立,从而提升高校学生在校阶段环境评估与核算的技能。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高校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提前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实践。同时,企业也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知识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对环境评估与环境会计信息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并纳入绩效考核之中,这样能够有效激发会计人员对环境会计的学习意识,提升员工在环境会计方面的水平。
结语
由此可见,推进低碳经济逐渐使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很大改善,也成为了我国在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提倡低碳经济,也就是尽力实现低污染、低能耗的目标。然而,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会受到很多制约因素。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升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提高环境会计人员的水平。只有完善环境会计良好策略,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雯.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发展策略[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5):56-57.
[2]由晓琴.低碳经济视角下高污染煤炭行业环境会计探讨———以山西A煤炭企业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9(05):76-79+91.
[3]于阅阅.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5):175-177.
作者:韩耀曦 单位:菏泽吉源热力有限公司